殷朝鋒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啟迪引領)為主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學法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教學策略。
“導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
《易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使注重人文性成為現今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故而,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導學案時也必須把握好語文學科的基本特性——戴著鐐銬跳舞。
一、明確學案與教案的區別
1.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知識。而學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學什么、怎么學,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
2.學案是通過教師鉆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學生的角度編寫出自學提綱式的學習課文的步驟,并要給學生提供操作方法,它引導學生循著教師所指的路線一步一步獨立地學習課文。教案當然也是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去實施教學任務的;而教案的編寫,以教材為內容,注重的是學生知識性的傳授。學案的編寫是要教師注重學習方法過程的再現,要有可操作性的學習方法的引導或有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親近文本,走進文本。
3.學案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反應,通過課前的檢測,我們能很好地并能十分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能把握學情,能更突出教學重點,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點。而教案中,對學生學情的真正分析,我們只能做個預設,沒有學案那樣了解得清楚明白。
4.有了學案的引領,學生能從教師編寫的學案提綱中,了解教師的設計思路,并循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快速地學習課文。而教案只在教師心中,學生是無法預先知曉教師的教學思路的。學案不僅是我們教路的滲透,更是學路的引領。
然而,在教學中我們看到有些教師設計導學案只是在原有教案的基礎上增加了習題練習,教案中的導入語都詳細地寫在導學案中,使得導學案就等于教案加習題。
如何課堂上的教學步驟和內容一清二楚,學生就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熱忱,更談不上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因此,教師一定要明確二者的區別,在導學案中以“導學”為宗旨。當寫的則寫,不當寫的就不寫。關鍵的教學點依然要有保密性,以此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熱忱。
二、回歸文本,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首先,語文課程要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這些必須是在一篇篇美文閱讀中細細感受、領悟、鑒賞才可以得到。
其次,文學作品文體的不同決定了其教學方式的不同。記敘文、說明文或者議論文等各有其特征,教學方式也應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閱讀與鑒賞永遠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在閱讀中理解文本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品味作品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感情,世界所有這些也只有通過對文本的仔細閱讀才可以感悟到,而不是做習題可以得來的。
唯其如此,才不失語文教學的本色。
三、注重教師對“學”的參與性
導學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學”大都是在課下進行的。課下學生學了沒有、學到怎樣的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收效有什么不同等。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課下的學情是否清楚也是導學案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又通過怎樣的方式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情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只有教師積極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生的“學”,課堂上的指導才更有價值。課堂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但課上對學生學情的了解仍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大多數學生。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在運用“導學案”時一定要區別于理科學科的教學,要能戴著“鐐銬”——語文學科的性質,去踐行,這樣才能使語文這只舞曲變得更具“神韻”。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大路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