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濱 陸衛平


對于作為學術期刊重要群體的高校學報,人們更愿意關注期刊的學術質量,而忽視編校質量。編校質量是評判一本刊物整體質量的最基礎環節,也是最重要環節。在學報改革的浪潮下,學報編校質量是顯得尤為關鍵。
2011年,《光明日報》曾經以“高校學報出路何在?”作為系列報道探討了全國1400多種高校學報的發展之路。在中國大陸9000多種期刊中,社科學術期刊約占四分之一,達到了2800余種。其中,高校社科學報又占據了一半。我國高校社科學報已有百年歷史,曾經取得過優良的業績,有些學報如《文史哲》在學界擁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世紀之交以來,高校學報的發展陷入困境, 整體聲譽不升反降。近幾年,全國學報努力做了不同形式的探索,有的辦刊方向向綜合化努力;有的走專業化發展的路子,比如《中國青年學院學報》是以“要成為新時代的新青年”為目標,將國內國際青少年的問題研究作為主要內容。在管理體制上,走在全國學報前列的有《浙江大學學報》。幾年前,這家學報并到浙江大學出版社后,在管理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浙江大學學報》抓住時機,參與了數字化改革,推出了學報的網刊、雙向匿名審稿制、遠程投稿平臺、手機報和微博等,如今他們的影響力有了很大提升。從2013年開始,在教育部社政司主持下,有17家進入名刊工程的學報,聯合起來以網絡版的形式,將綜合性學報分為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電子版式學報,打造出十種專業電子期刊,如今網上點擊量和下載量都非常高。
對于作為學術期刊重要群體的高校學報,人們更愿意關注期刊的學術質量,而忽視了編校質量。編校質量是評判一本刊物整體質量的最基礎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學報改革的浪潮下,學報編校質量顯得尤為關鍵,筆者根據2012年統計數據,分析高校學報編校質量的問題,為學報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學報編校質量存在的問題
筆者抽查了全國1448種高校學報,編校質量差錯率在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以內的學報處于差錯率分布線的最高端,在數量上位列第一;差錯率在萬分之四到萬分之五之間的學報處于差錯率分布線的最低端,在數量上位列最后。但是在六個成績段中,差錯率在萬分之五以上的學報數量位列第四。由此可見,高校學報總體質量較好,但是差錯率高的學報分布也比較多,這部分學報所存在的編校質量問題需要關注。
從抽查的學報情況來看,大多數學報存在邏輯常識錯誤、錯別字標點錯誤和出版格式錯誤三大類。
1. 語法常識錯誤。高校學報是我國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學科建設、繁榮高校學術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出版物中,邏輯性和語法性錯誤普遍存在,在學報中也不例外。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編輯在審稿和校對過程中沒有認真推敲;二是作者本身對于常識性問題認識有誤。搭配不當是最為常見的語法問題,這種多屬于邏輯性不合理,部分是語意含混或語法結構不當。例如,在醫學論文中很多作者會寫道:患者腕部的創傷逐漸恢復。這句話是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也很常見。“恢復”有還原的意思,指病好了,只能說健康恢復了,不能說病恢復了。此句的“恢復”可以改為“好轉”。常識亂用同樣也是在抽樣統計中常見現象,例如,違反常識而定義術語、使用概念;或亂用通用符號,而對非通用的符號又不加解釋;或在公式之間不斷句,以致產生歧義;或圖表設計不符常規,導致關系不明等而造成的差錯。由于編輯在常年面對同質化嚴重的稿件,容易對一些常識性的問題疏忽,必將導致細節性的錯誤。
2. 錯別字標點錯誤。雖然現在大部分學報在審稿校對中都會使用錯別字糾正工具,但是仍有一些出錯頻率較高的字詞被使用錯誤。在抽樣統計中,常用字詞是出錯率較高的主要表現為:第一,詞語誤用的根本原因是誤解詞義。處在不同的語境,表示不同的事物,應當使用不同的詞語。如果不在準確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用詞,就會造成詞語誤用的差錯。如“戰爭啟示錄”的“啟示”錯為“啟事”,“隨聲附和”的“附和”錯成“附合”等,就是沒有弄清“啟事”和“啟示”,“附和”與“附合”的確切含義。第二,異形詞選用不當,主要是在選用異形詞時不符合規范要求造成的。《現代漢語詞典》以第一義項為首選,“也作某某”、“同某某”作為參選。在已有出版物中不論使用首選字或參選字都應看做是正確的,但在校樣上發現了參選詞,則應改為首選詞,以利于漢語規范。如果不注意這些異形詞使用的規范性要求,就容易犯異形詞選用不當的錯誤。如將“勾畫”錯成“勾劃”,“成分”錯成“成份”,“膽戰心驚”錯成“膽顫心驚”,等等。第三,誤用成語的錯誤,主要有兩類。一是破壞了成語結構的定型性。所謂成語結構的定型性,是說成語的構成成分和構成方式比較固定,使用時不能隨意改動。如“萬紫千紅”不能說成“千紅萬紫”,“意氣風發”不能改為“意氣奮發”等。二是破壞了成語意義的完整性。所謂成語意義的完整性,是說成語的意義不是它的構成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由構成成分的意義經過概括而形成,帶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質。使用成語時未能理解成語的完整含義就亂用,就會形成誤用成語的錯誤。
3. 出版格式錯誤。出版格式差錯集中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全刊不統一,主要是全書各個部分的規格、體例不統一。如各章標題及正文的字體、字號不統一,注釋的位置不統一,標題、書眉位置不統一,參考文獻標著錄格式不統一,圖表排版格式不統一,等等。以插圖為例,橫置插圖應一律朝向左側,即反時針轉90度,如果同一出版物中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就形成了版面格式錯誤。第二,內容不一致,主要是出版物中有著彼此相關內容的項目不一致。如目錄中所標頁碼與正文實際排版頁碼不一致,注釋標號與實際注釋內容不一致,書名頁著錄內容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索引與正文頁碼不一致,等等。第三,圖文不配套,主要是出版中的插圖和表格與其相關的文字不配套。如插圖排在與其相關的正文內容之前或拖后太多,造成圖文脫節;插圖、表格下端的說明性文字或注釋性文字與圖表不配套,造成張冠李戴;按章編排的圖、表順序號與正文章節序號不相應,造成序亂差錯;等等。第四,排版不規范,主要是各種書刊附件的構成與正文排版格式不規范。書刊附件構成不規范,包括圖書不刊載書名頁,主書名頁必須提供的書名、著作責任者、出版者等信息不準或不齊,主書名頁背面必須提供的版權說明、在版編目數據和版本紀錄等信息不準或不齊,序、跋中指示性文字與實際情況不呼應,等等。正文排版格式不規范,包括較長標準轉行時割裂詞匯,表格中數字末位未能對齊,正文中的空行、空字未能消除,注釋的字號、字體未能與正文明顯區分,插圖例置和反片,等等。
二、高校學報編校質量存在問題的原因
1. 學術期刊體系不完善,高校差異,導致學報質量不一
在抽樣統計數據,筆者將211高校學報的編校質量數據與全國所有本科高校學報的編校質量差錯率數據進行比較分析。211高校學報中,零到萬分之一的差錯率占總數的39.08%,遠高于本科高校學報的26.80%的整體水平。在萬分之四到萬分之五、萬分之五以上的層次,211高校學報的差錯率分布都遠低于本科高校學報的總體比例。因此,211高校學報差錯率低的期刊較多,差錯率高的期刊較少,其編校質量整體較高,超出本科高校學報一般水平。如圖2:
根據統計對比,我們不難發現211高校學報的編校質量層次要比普通本科高校學報差錯率優得多。我們再來看看,高職高專學報和本科高校學報的編校質量對比。
由圖3我們可以發現,高職高專學報編校質量差錯率在零到萬分之一之間的比例為18%,遠低于本科高校學報的26%。而高職高專學報差錯率在萬分之五以上的比例為16%,遠高于本科高校學報的11%。
在現今國內學術期刊評價系統中,高校學報是否為核心期刊,更容易被作者投稿青睞,這也就導致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差異化越來越明顯。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核心期刊并不能完全與優秀期刊畫等號,核心期刊并不能完全代表刊物的學術質量,如果我們拿萬方、同方提供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下載率、基金論文比”等原始數據,按照一定的權重進行計算的話,會使得某一類學報如體育類學報排名靠前,而真正的學術水平較高的學報卻排名比較靠后。
2. 高校考核機制,學報發展困局
學報作為服務高校的學術期刊,除了保證學術論文有發表的價值,還要考慮學校內部人情關系,這就導致很多學報發展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地方,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由于我國過緊的出版資源配置政策,使得有限的版面資源根本無法承載大量的論文發表需求,花錢買版面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大量增加頁碼或者縮小字號,在抽檢的學報中發現有的學報竟然有200多頁,文章數量將近100篇,這些做法違法國家出版的規定,損害了學報的長期發展。由于大部分學報編輯人員固定,出現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學報編校質量直線下降。第二,現行高校職稱評定制度,刊物少文章需求量現象難以改變。有些高校甚至根據職稱不同制定科研人員年度論文發表數量,并以此作為獎金發放和崗位評聘的硬性指標。不僅如此,大多數高校同時規定,研究生如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其在讀期間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論文,碩士生需一至二篇,博士生則需發表兩至三篇。這種機制無疑造就了龐大的學術論文生產群體。他們所生產出的“職稱論文”和“學位論文”大多質量不高,有些“垃圾稿件”和“人情稿件”使得刊物的編校質量在源頭上就出現了問題。
3. 高校學報編輯編校人員素參差不齊
目前高校的學報編輯部,由于人員有限,基本上采用的是編校合一的模式,這種模式使得編輯人員常常要打疲勞戰,再加上有部分人員是本校教師兼職,時間上更是難以保證。與此同時,事業體制下的大鍋飯依然存在,高校學報在內部管理和制度建設方面不夠健全和完善,對編校人員缺少一定的激勵考核機制,這使得員工缺乏動力和積極性。編輯人員素質欠缺,這點有兩層意思,一是責任意識缺失,前文已提到;二是能力欠缺。這個問題在一些地方上的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比較突出。這些院校的學報編輯人員,有的是教學水平不高的、有的是搞不了科研的、有的是為了照顧家屬安排進來的,等等。人員自身素質的確不高。所以在處理稿件過程中,一些知識性的錯誤沒有看出來也在所難免。
三、高校學報編校質量改革思考
1. 規范學報機制,把關稿件質量
大部分高校學報編輯部直接隸屬于高校的教輔部門,規模較小,有的人員還是在校老師兼職,這樣就會出現管理機制缺失的現象。高校學報若想長期發展,就必須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目標,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筆者認為,每個學報編輯部應該在學校中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為發展提供便利,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科學的編輯加工流程,嚴把編輯加工質量關,如從編輯初加工,到責任編輯精加工,再經過編審通讀把關等;以原稿為參照,在各個過程中嚴格對照,來制定處罰制度,并嚴格執行。第二,加強學報編輯培訓制度,通過編校學習,提高編輯的工作技能,可以采取每個月或定期舉行的編校技能培訓交流,促進學報編輯的工作積極性。第三,稿件嚴格把關,有些學報編輯部雖然沒有出版社或期刊社規范的三審三校制度,但是編輯必須從學術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嚴格審讀制度,在稿件源頭把好質量關。第四,申請學校的政策關照,絕大部分學報編輯部在高校中處于弱勢對象,但是這不妨礙學報編輯部在高校爭取發展的政策,處于核心期刊的學報編輯部考慮品牌建設,處于非核心期刊的學報編輯部應考慮稿件質量提升,只有外部條件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對學報編校質量提升起到幫助作用。
2. 設立監理部門,考核學報編校質量
近年來,不管是國家管理部門還是相關的社團組織,都曾多次組織過對于期刊尤其是學術期刊編校質量的檢查,這種檢查對于刊物了解自身、提高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刊物編校質量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與提高。究其原因,管理部門對于檢查結果的使用往往停留在用來獎勵優秀和精品期刊,而對于質量不過關的刊物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將其和刊物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筆者認為,編校質量是最能反映一本刊物品格的指標,它是一本刊物能否生存的底線。目前我國出版界也普遍認為,編校質量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三的刊物已經屬于不合格了,那么對于這種不合格的劣質產品又何談其學術質量呢?在現行高校學報改革的浪潮中,設立一個高校學報監管部門勢在必行,部門可以對全國1400多家學報進行質量檢查,保證刊物的學術水準。出現有編校質量問題的高校學報期刊要給予一定的處罰或做出停刊處理,這樣才讓高校學報在未來的發展有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