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琴
引導農村小學生有效進行課外閱讀很重要。教師、學校、家長要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性,并給孩子做恰當的引導,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外閱讀資源,進行有效的閱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語文素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對課外閱讀作出了量的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為145萬字。”可見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相當的比重,但如何來培養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在我校承擔的課題《加強海量閱讀,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研究》的實驗過程中,我們開展了豐富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巧設閱讀陣地,形成課外閱讀氛圍
1.營造良好的班級書香氛圍,激發閱讀欲望
為了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級設立了圖書角。由于我校是農村小學,學生家庭經濟都不是很寬裕,班上的書一部分是學生自愿捐獻出來暫時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帶學生到學校圖書室借的。還有一部分是我把自己孩子看過的一些讀物也捐贈給為了班級圖書角。為確保讀書能有序、有效的開展,班里民主選舉出幾位責任心強的學生做圖書管理員,由他們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
2.創設合作閱讀的氛圍,形成課外閱讀氛圍
在學習伙伴間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讓閱讀成為像游戲一樣的童年生活,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一個共同閱讀的氣氛,一種共同閱讀的集體輿論,勝于老師的無數教育。例如,我們進行課前3~5分鐘的讀書活動。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去讀,或默讀、朗讀、小組合作讀、師生合作讀、好伙伴比賽讀……此時,哪怕平時不大喜歡課外書的同學,也會被感染了。
教室、課堂成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陣地,利用這個學習陣地,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共同的課外閱讀,有助于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的氛圍。
二、巧妙利用課堂教學,把課內閱讀引申到課外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設計了“每課一問”。即在上新課之前,讓學生做課前預習閱讀,在閱讀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讓他們讀課文,讀課外書、讀課外資料,讓他們在各種形式的閱讀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筆者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有意識地向學生提出一些關于“三國”的問題,學生通過課前的閱讀預習,漸漸知道了三國形成、對峙、衰敗的過程,了解了曹操、諸葛亮,周瑜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繼而產生了對“三國”故事的濃厚興趣,全班掀起了一股“看三國熱”。這樣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孩子們每每自己讀書找到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培養閱讀習慣
1.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
讀什么書,什么時間讀;零碎的時間讀什么,整塊的時間讀什么;文學名著什么時間讀,報刊雜志什么時間讀;要有長計劃、短安排。制定長計劃,是為了有一個長遠的目標;短安排,是為了適應可能隨時變化的情況。有了閱讀計劃,就能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2.指導選擇讀物,注重讀物質量
閱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要找到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尤為重要。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進行課外閱讀。為了營造有書可讀,有好書可讀的環境和氛圍,在推薦讀物方面,老師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說,老師肩負著向學生推薦優秀課外讀物的重要使命。如學童話時,我便向他們推薦《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勝的讀物;學科普文期間,我就請他們閱讀程度適合的科普讀物;教學完《草船借箭》《石猴出世》后,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們便興致勃勃地去讀了原著《三國演義》《西游記》……另外,每月我都會在班里上一堂《好書大家看》的課外閱讀指導課,由老師或是學生推薦一本好書給大家看。
3.引導學生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
在閱讀過程中,對于一些精彩片斷中的好詞佳句,可讓學生進行圈圈點點,完成讀書札記。筆記中“本書內容概括”“佳句摘抄”“優美片段欣賞”“我的感悟或體會”等欄目,使學生在積累的同時,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再通過讀書筆記的互相點評、借鑒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積累運用能力,又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落實課外閱讀效果
1.開展競賽活動
(1)故事會。學生事先準備自己所看書籍中最感興趣的一個故事介紹給班上學生,可以一人講,也可以幾個人分角色講。
(2)美文誦讀。課外讀物中有大量的優美文章,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語言鑒賞能力。
(3)課本劇表演。學生從課外讀物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章幾個人一小組進行表演。
(4)專題知識搶答賽。每學期舉辦一次讀書知識競賽。比如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我便在班上舉行了“走進三國”知識搶答賽,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5)其它讀書成果展。如手抄報展示、讀書卡展示、報刊剪輯展示、書簽制作展示及讀書札記等。
2.開展評選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我校每個班都要對學生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評比方法。如可以評比學生的讀書札記,設立成果獎;也可要根據學生的閱讀量,評出“讀書能手”;還可綜合學生各方面的閱讀情況,每月評選出十名“閱讀之星”,并將這些“閱讀之星”的照片張貼在展示欄里,這樣既表彰了先進,也對其他同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此,形式多樣的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綜上所述,“靠自己讀書成長起來的孩子,不但結實,而且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可見,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大事!因此,教師、學校,家長要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性并給孩子做恰當的引導,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外閱讀資源,進行有效的閱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曉云.與書為友,讀中成長.語文教學通訊,2004,(11):16.
[2]曹陽.閱讀教學的起點在哪兒.江蘇教育,200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