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根發
同質化的天空下,需要多元化、個性化的民族文化,經濟的一體化更應該彰顯文化的多元化,否則到處是鋼筋水泥的森林,到處是大同小異的汽車,到處是沉溺于虛擬世界的人群……這世界還是大千世界嗎?
優秀的民族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財富。尤其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更應保護、傳承、發展好優秀的民族文化,使之為造就合格的現代人、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正在全國卓有成效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便是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實施的國家文化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歌、器樂曲、曲藝音樂、戲曲音樂、舞蹈音樂豐富多彩,浩如煙海。這些瑰寶大多產生、流傳于口頭傳播的年代,依靠口口相傳到今天。在印刷傳播的年代,雖然開始有了各種各樣記錄音樂的樂譜,但也只是以書面符號的形式保存了部分的音樂形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需要表演的藝術,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應該是以音響的形態通過演唱、演奏來展示的過程。到了電子傳播的時代,民族民間音樂得以更大范圍的傳播,以視頻、音頻的方式得到了更好的保存。但它也有缺陷,它是工業化一次性生產的產物,而音樂表演是活態的、具有生命力的、非一次性完成的,所以在當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要強調活態傳承,就要有切實的傳承人。
如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生活已經顛覆了產生原始民歌、民間音樂的原生態生存環境。就像蒙古草原上年輕牧民不是騎馬放牧,而是騎著摩托車、機動車奔馳,機動車的節奏又如何能對應悠長抒情的長調呢?恐怕迪斯科的節奏、電子鼓的敲擊與摩托車的節奏才是吻合的吧。產生長調民歌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已不復存在,優秀的原生態民歌因此更顯珍貴。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改變,一些掌握民族民間音樂的老藝人相繼逝去,年輕人則很少有人愿意認真地學習民間音樂。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傳承民族民間音樂呢?音樂學界的有識之士指出民間音樂傳承的出路在于學校音樂教育,這是非常有見地的真知灼見,音樂教育界的精英也正向這個方向努力著。教育部對中小學音樂教材除了規定國家教材外,還規定有一定比例的地方鄉土教材,要求在鄉土教材的編寫中編入本地區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這就保證了民族民間音樂可以進課堂,向廣大中小學生傳播并使其傳承民族民間音樂。一些有能力、有遠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紛紛動手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音樂教材,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有的中小學校將本地區的老藝人請進音樂課堂,使學生直面民間音樂藝人,從而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當地民間音樂,這對培養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興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試想,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在五十六個民族千千萬萬個中小學校里,幾億學生都在接觸、學習、傳播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會斷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