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江南
音樂之戰
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蘇聯的斯大林、美國的杜魯門與英國的丘吉爾在波茨坦開會。三巨頭除了在決定世界前途的問題上進行爭斗外,還在宴會上進行了一場整個波茨坦會議期間最令人感興趣的音樂之戰。
7月19日晚,杜魯門首先設宴招待。宴會上的音樂是由一個叫利斯特的很有天賦的中士演奏鋼琴曲,他的演奏使喜歡古典音樂的斯大林大為贊賞,他甚至提議為鋼琴演奏家干杯。三巨頭離開座位來到利斯特跟前,年輕的中士受寵若驚。這次宴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凌晨一點才結束。
7月21日晚,輪到蘇聯人做東,斯大林決心拿出更好的音樂勝杜魯門一籌,他派人專程去莫斯科請來了一位獲獎音樂家、一位著名鋼琴家和兩位具有高超演奏才能的女小提琴手。晚會上的演奏令杜魯門大飽耳福,音樂細胞不多的丘吉爾可有些坐不住了。大約凌晨一點鐘時,他悄悄地問杜魯門:“你何時回去?”杜魯門卻無動于衷地回答:“怎么了,多好的音樂,我愛聽極了,我要待在這里,宴會何時結束,我就何時回去。”
丘吉爾牢騷滿腹:“我膩煩透了,我可不愛聽這些音樂,我想回去!”
宴會到凌晨一點半才結束,英國首相決心“報復”。
7月23日輪到丘吉爾當東道主,他搬來了整個皇家空軍管弦樂隊。宴會上,樂隊賣力地演奏,而丘吉爾則面帶一副惡作劇的得意相,因為他讓這些演奏家們務必堅持到第二天凌晨兩點。
波茨坦會議創下了一項紀錄: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九次同盟國軍事會議中最富有音樂性的一次。不過,這場馬拉松式的音樂大戰也讓不少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失去了欣賞音樂的興趣。
貝多芬的個性
貝多芬十一歲時就已經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才,被認為是“莫扎特第二”。
1787年春,貝多芬來到維也納,拜見了莫扎特。然而莫扎特對他的評價卻不太高,認為他的鋼琴演奏并無過人之處。貝多芬聽了莫扎特的評語非常生氣,立刻彈奏了一首幻想曲給莫扎特聽,還要求莫扎特現場給他出一個主題來演奏,終于發揮出他的卓越天才。
莫扎特聽完貝多芬的演奏,連連點頭說:“的確名不虛傳?!彼叩骄奂诟舯诜块g的朋友們面前,說:“你們大家要注意這個青年,將來他一定能成為享譽世界的大音樂家。”
不久,貝多芬回到故鄉波恩料理母親的喪事,辦完喪事之后,再折返回維也納時已是1792年的事了??上ж惗喾业膫€性非常強,經常與老師發生沖突,例如當他首次出版樂譜時,海頓想在封面上印出“海頓弟子”的字樣,不料卻被貝多芬斷然拒絕,因為他認為自己名義上雖然是海頓的學生,但實際上并沒有從海頓那里學到任何東西。
一千根琴弦
一位拉小提琴的盲琴師一直盼望自己的眼睛能夠復明,于是他四處求醫,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就在他心灰意冷決定結束生命的時候,一位醫生給了他一張藥方,說是能夠治好他的眼病,但他必須在為別人演奏并拉斷一千根弦之后才能打開藥方。
于是,琴師收了一位眼睛同樣失明的人當徒弟,四處漂泊。每到一個地方,琴師就會為當地的貧苦人拉上幾曲。聽到他的琴聲,人們都忘記了痛苦變得快樂起來。感受到這一點,琴師也漸漸變得開朗樂觀起來。
很多年過去了,琴師終于拉斷了一千根弦,這時,他拿出那張已經發黃的藥方,請別人幫他看看上面的內容。打開藥方的人告訴他紙上什么也沒寫,琴師聽后恍然大悟,原來醫生所開的藥方就是“希望”二字。
此時,雖已知道自己復明無望,但琴師心里十分平靜。為了復明的希望,他年復一年堅強地活著,但就在這漫長的等待過程中,他發現了比復明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為他人帶來快樂。多年的流浪生涯讓琴師心中的慧眼洞穿了整個人生,眼睛能否復明還有什么意義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你背對整個世界,世界也會背對著你,有道是:我們不能改變現狀,但可以把握心情,只要點亮心中的希望之火,生活就會充滿陽光與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