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構架中外音樂橋梁的文化使者
薛范先生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和音樂學家,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翻譯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中俄友好協會全國理事;上海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他一生致力于外國歌曲的翻譯、介紹和研究,自1953年發表第一首譯作至今,已歷一甲子。60年來,薛范先生憑借卓越的審美感和對外國歌詞歌唱性的把握,譯配發表了世界各國歌曲近2000首,并賦予了這些歌曲以永恒的生命力,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鴿子》《雪絨花》《回憶》《草帽歌》《西班牙女郎》《你是我的心》等傳唱廣泛的佳作;編譯出版《蘇聯歌曲匯編》《最新蘇聯抒情歌曲 100首》《蘇聯電影新歌100 首》《1917~1991蘇聯歌曲珍品集》《俄羅斯民歌珍品集》《俄羅斯和蘇聯合唱珍品集》《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奧斯卡金獎電影歌曲薈萃》《世界電影經典歌曲500首》《歐美音樂劇名曲選萃》《拉丁美洲歌曲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歌曲100首》以及《薛范50年翻譯歌曲精選》等30多種;撰寫《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歌曲翻譯的歷程》《蘇聯歌曲史話》《搖滾樂史話》《二戰時期歐美歌曲一覽》《歷史的回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概覽》《情動俄羅斯》和《銀幕上的歌曲》等以及其他文章近100篇。此外,他還籌劃錄制了20多種用中文演唱外國歌曲的盒帶和CD唱片;為中央電視臺和上海電視臺籌劃了多套音樂電視節目。1988年起,薛范先生陸續舉辦了多臺俄蘇歌曲專場音樂會、外國名歌演唱會和世界電影歌曲音樂會,在北京、天津、西安、武漢、成都、昆明、杭州、珠海、澳門乃至新加坡等地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鑒于語言文字學家薛范對俄中友誼和俄中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功績,俄羅斯聯邦五次對薛范先生予以褒獎。其中,1995年11月30日, 俄羅斯聯邦政府授予“榮譽證書”,以表彰薛范“在中國推廣和傳播俄蘇歌曲的巨大貢獻”。1997年,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親自為薛范授予象征最高國家榮譽的“友誼勛章”。1999年10月5日和6日, 中俄兩國政府分別授予他“中俄友誼獎章”、“俄中友誼獎章”及榮譽證書。1996年,薛范名列倫敦劍橋的《國際名人辭典》;1998年名列印度新德里的《亞太名人錄》;2000年名列美國的《世界名人錄》。 2005年,薛范先生獲“中國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原蘇聯作曲家協會音樂學會與音樂評論委員會主席弗拉吉米爾·查克這樣評價薛范翻譯的歌曲:“從您杰出的翻譯作品中,曲和詞交融在一起,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您對于歌詞有著卓越的審美感,把握住詞的歌唱性,從而使您的譯詞化為了音樂。正是您,在中國大地上賦予這些歌曲以生命。”
賦予歌曲以生命的成功譯者
薛范先生出生在上海,從小患病,但靠著堅強的毅力和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自學成才,終于成為俄蘇歌曲在中國流傳的引航人。
在各種藝術作品中,歌曲是最通俗易懂的。每一首俄蘇歌曲在中國成功的傳唱都凝集了薛先生的心血。幾十年來,為了及時找到俄蘇最新的歌曲資料和音樂信息,他經常手搖輪椅到圖書館,甚至多次只身一人到北京查找資料。無論是在上海、北京還是其他地方,為了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他習慣帶著干糧一早就趕到圖書館,直到閉館,白開水、干面包加上書籍就是他的午餐。
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原曲的精髓,使譯作符合中國人民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他博覽群書,以堅強的毅力自學了俄、英、法、日等國語言并研習了國外音樂史、作曲理論和音樂作品分析等知識,并自修了大學中文系的全部課程。薛范先生認為,翻譯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更好更準確的譯詞永遠會藏在深刻的凝思中。他把前蘇聯歌曲中旋律和詞義中顯露出的意蘊,即崇高的英雄激情和個人情感體驗融為一體,呈現出特有而昂揚的感情色彩和浪漫風格。因此,他翻譯的俄蘇歌曲能在中國廣大民眾中引起共鳴,流傳甚廣,影響了幾代人。其中,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的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國人至今都在傳唱。
2007年之前,因條件所限,薛范從沒去過俄羅斯。直到2007年,俄羅斯舉辦“中國年”,俄中友好協會和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向這位為俄羅斯音樂文化的傳播默默奉獻近五十年的中國翻譯家發出邀請。當年6月,薛范首次訪問他情系已久的俄羅斯,開始了圣彼得堡為期10天的訪問。
作為當之無愧的中俄文化交流使者,薛范在俄羅斯受到從政府到民眾最高禮節的熱情接待。在俄中友好協會工作了55年的嘉麗娜·庫利科娃,結識許許多多俄羅斯和中國的朋友們,她在自己記錄俄中友好歷史的書中,一如既往地表達了俄羅斯人對薛范的深情:“我的書中最卓越的英雄之一毫無疑問是您,我親愛的朋友——薛范。您的豪情和熱愛生活的態度使我無限欽佩,因此我想要通過我的書讓我們國家的人知道您不僅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而且在增進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友誼的事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在中國,索洛維約夫·謝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真正成了民歌,男女老幼都在唱我們的歌曲,這一切都是您的功勞。”
身殘志不殘的堅強斗士
薛范先生一生對前蘇聯和俄羅斯歌曲懷著深厚的感情,并投入了全部熱情。而薛老師的生活經歷更令人感動,它鼓勵人們要在任何情況下積極樂觀地直面人生。
薛范1934年9月生于上海,2歲時患小兒麻痹癥,從此永遠與拐杖和輪椅結伴。1952年高中畢業后,他考入上海俄語專科學校,因下肢嚴重癱瘓而被拒之門外,這個堅強的男人不相信眼淚,從此走上自學之路。1953年,薛范在上海《廣播歌選》雜志發表了譯配的第一首前蘇聯歌曲《和平戰士之歌》。接著,他應邀為上海廣播樂團翻譯了第一首混聲合唱曲杜納耶夫斯基的《春天進行曲》,1955年,第一次編譯出版了《蘇聯歌曲集》,1957年,發表了堪稱經典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他用自己的才華和知識,挖了第一桶金,因此實現了獨立而輝煌的人生。
之后幾十年,薛范的生活幾乎就是在紙與筆、書與文中度過,他用敏銳的頭腦克服殘障的身體,將對生存的需求降到最低。
由于下肢癱瘓,薛范睜開眼睛后就幾乎都是在輪椅上度過。出入不便,上下樓不便,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他盡量少喝水,經常一上午一動不動地伏案寫作,嘴唇都干裂破皮。長期坐輪椅,身體缺乏運動,腸胃消化系統功能明顯減弱,薛范盡量少吃,更少吃雞鴨魚肉,用最簡單的飯菜打發自己的身體。薛范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和踏實的事業心,殘疾身體竟然支撐著他邁過一個個生活中艱難,在清苦中默默耕耘并堅持走到今天,不僅獨立地走出了一個充滿光彩的人生,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架起了一座中外藝術交流的橋梁。
記得2002年筆者和同事陳知音一起去看薛范先生,一個普通居民樓的一樓的兩居室,較大的房間做書房,桌上書架擺滿各種書籍、外語字典和抄寫的草稿。我們在有些凌亂但滿溢書香的房間里聽薛范先生講自己、講音樂,絲毫感受不到對命運的不滿和抑郁。應該告辭的時候,薛范先生拿著要寄的郵件堅持陪我們一同出門。走出小區的鐵門,他與我們道別后,迅捷地用手滑動輪椅,穿過街道,一下消失在對面的立交橋后。那輪椅的滑道好似一曲歌的旋律,唱出一個不屑于被命運歧視、頑強自信的靈魂之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