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玲
每逢周末,距離北京100多公里的河北省安新縣端村鎮,都會迎來一群北京名校的師生,給農村孩子教授器樂、芭蕾、美術、戲劇等藝術。簡陋的教室成了練琴房,廢舊的黑板上畫著世界名曲的樂譜。“用藝術扶貧”是這些“候鳥老師”的初衷,通過藝術,他們種下了“讓農村孩子站上世界舞臺”的夢想。
“候鳥老師”:周末坐車3小時來農村上課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先吸氣,吸足氣再吹!”“把琴拿穩了,不要晃,眼睛看著五線譜,要學會手腦并用。”“這個節奏教了很多遍了,回家后一定要練習!”
長笛、短號、圓號、小提琴、大提琴、非洲鼓……伴隨著老師們的講課聲,八九間教室傳出各種樂器演奏的聲音,這不是城市里的樂器培訓班,而是河北省安新縣端村鎮的西堤小學。
2013年8月10日,在路上顛簸了約3個小時后,記者跟隨來此上課的老師以及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來到這個坐落在白洋淀景區附近的小學。下車后,走過一大段泥濘崎嶇的鄉間小道,來到學校,孩子和家長們早已做好準備,等待這些從北京專程趕來給他們上課的老師。
荒寂的院落,破舊的桌椅,落滿灰塵的教室,沒有空調,風扇大多“罷工”,悶熱的教室里夾雜著刺鼻氣味……這樣的教學環境,與大提琴如此高雅的藝術碰撞,總顯得有點怪異,但絲毫沒有影響到這些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以及北京舞蹈學院的師生們。
掀開一個草簾,記者走進一間教室,與熱氣一同撲面而來的,還有孩子們用各種樂器敲打出來的混音,面對近10個孩子參差不一的演奏,志愿者教師張鈺金(中央音樂學院大一學生)耐心之中夾雜著幾分焦急,不時彎下腰,汗流浹背地挨個指導。
與教節奏課程的張鈺金相比,另一間教室的老師吳昊則顯得嚴厲許多,這個東北姑娘200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她當時雙修了徐悲鴻藝術學院的雙學位,目前就職于中國東方交響樂團,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員,她幾乎每周末都來這里給孩子們教授大提琴課程。
“孩子們將來也不是非要靠這個吃飯,但至少能學會一樣東西,還是挺好的,尤其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吳昊的這種想法基本代表了在這里授課的近20名老師的想法。
陪讀家長:希望孩子別像他爹媽一樣,什么都不會
在吳昊的班里,一個名叫劉子翔的10歲男孩練習得非常認真,但有時也會因為表現不好遭到老師的批評。劉子翔的媽媽劉艾瑛全天都坐在一旁,認真地幫自己的兒子做課堂筆記。
“我覺得,有這么好的機會,就得好好珍惜。我們這些沒啥知識的農民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點修養。農村人沒多少文化,就盼著自己的下一代有所改變。”劉艾瑛告訴記者,因為她自己很喜歡大提琴,所以一開班就送孩子來學大提琴,正好孩子也很喜歡。
“孩子能遇到這么好的機會,我心里確實挺激動,因為我小時候沒有機會接受這么好的教育,所以現在特別希望孩子別像他爹媽一樣,什么都不會。”說到這里,劉艾瑛眼泛淚花,背過身抹了一把淚。
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端村鎮有東堤、西堤、大河南三所小學,共計600人左右,初報藝術班的孩子將近400人,目前有將近200個孩子堅持學習。
“有些家長選擇放棄,因為他們認識不到藝術對孩子將來有多重要。這么好的機會他們都不知道把握,我都替他們感到著急。”在劉艾瑛看來,學點藝術,至少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農村孩子的藝術夢:我想去國家大劇院演出
2012年6月,在中央芭蕾舞團與北京舞蹈學院的全力支持下,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成立了中國第一家農村兒童芭蕾舞培訓中心,全部成員來自端村當地的農民家庭。
在代課教師午休的餐館——這個村里最豪華的兩層飯店,記者見到了芭蕾舞班的“小明星”李紫依。面對記者,這個小女孩一點都不怕生,鎮定自若地回答了記者所有的問題。
李紫依告訴記者,她6歲就開始學習民族舞,一直學到了8歲,寒暑假也沒有中斷過,但后來因為上學后要考試、復習、上功課輔導班,所以就放棄了,但自己一直很喜歡舞蹈,所以12歲的她又開始學習拉丁舞,直到村里這個芭蕾舞培訓中心開班。
已經學習了好幾個月芭蕾舞的李紫依說她最喜歡《天鵝湖》,為了學習芭蕾,她的腳曾經磨破流血,盡管這樣,她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為她認為,在這個班里,她能得到專業甚至頂尖級的芭蕾老師的輔導,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問及為什么要學舞蹈的時候,李紫依很認真地告訴記者:“我的目標就是在國家大劇院正式演出。我想讓外國人看看,我們中國農村的孩子也能上國家大劇院演出。”
“我對孩子學舞蹈很有信心,因為她很認真,腳磨破了都不放棄。我希望孩子通過現在的學習,將來有出息,不讓別人看不起。”李紫依的爺爺曾是一名軍人,在自家開的飯店門前,他接受了記者簡短的采訪。
“讓我們高興的是,幾乎每個班都有相當有天賦的孩子。”基金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中李紫依就是“一個很好的苗子”。當然,這種優秀來自于天賦,也源于平時的努力。楊博翔就是一個很認真的孩子,他家人說:“這孩子在家經常練習節奏,沒事就拍大腿,后來才發現,他腿面青一塊紫一塊。”
因為經營著這家飯店,李紫依的家庭條件在村里算得上優越,但其他大部分孩子沒有這樣幸運。據介紹,雖然基金會給孩子們免費提供了學習所需的所有樂器,但個別家長還是因為買不起幾十元的校音器或者號油,擔心以后還會涉及其他花費,想讓孩子放棄學習。基金會通過家訪了解情況,負責人說:“我們會跟家長詳細解釋,提出解決辦法,總之不能讓孩子因為眼前這一點點困難放棄學習。”
農村藝術教育的希望與困境:受困于實用思維
下午3點左右,志愿者教師們結束了一天的培訓,汗流浹背地坐上了回北京的車。送走孩子和家長后,基金會工作人員也拎著幾件樂器上了車。據介紹,這是孩子們不小心損壞的樂器,工作人員拿回北京,然后送到天津返廠維修。
據介紹,資金缺口成為基金會所面臨的困難之一。另外,受困于實用思維,社會各界包括家長在內,對于農村藝術教育的意識和程度均不夠。
“雖然困難重重,但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工程,我們必須堅持下去。”基金會創始人李風表示,“我們發起‘基礎工程就是因為深刻認識到,無論是對于個人的成長,還是對于具有創造力的社會的構建,藝術都是極其重要的基礎。”
“今天我比以往多了份信心,我認為藝術能帶給處于貧困的兒童巨大的勇氣和自信,這是一種精神的財富。雖然他們物質匱乏,但是精神富有,孩子們對美的認知,所有這一切都不是普通教育能解決的。”李風說,“從理論到實踐上,我堅信對兒童和青少年從身處貧窮向未來目標的奮斗過程中,藝術教育能給予他們巨大的、長遠的、深厚的、基礎性的精神財富。”
談及為什么要給孩子教授經典藝術,李風表示,希望孩子們學的是世界語言。“我們必須用世界的語言,才能和世界的文化在一個平臺上交流,所以這是人類在藝術上一個最大的好處。”
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參與捐建的端村小學已經落成。對此,李風說:“我們在端村的目標是努力將學校建成一個鄉村的文明中心,1000余個孩子入學。如果我們能影響1000多個家庭,影響他們的禮儀,影響他們對生活、對藝術和對世界的理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孩子把這些理念帶給他們的家人。我們計劃在全國推廣‘端村模式,通過鄉村學校文明中心來影響農村文明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