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利
(渭南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 陜西 渭南 714000)
渭南市轄11個縣、市、區,總面積1.3萬km2,現有總人口551萬人。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產業化戰略的深入推進,全市需水快速增長,水資源的瓶頸制約問題日益突出。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有限的水資源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社會,是我們當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1)水資源總量短缺。渭南區域地表水資源量8.88億m3,地下水資源量15.08億m3。扣除二者重復計算量3.90億m3,水資源總量20.06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80m3,是全國人均值的16%,陜西省的33%;耕地畝均水量244m3,是全國畝均值的12.5%,陜西省的25%。
(2)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時空分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嚴重不協調。統計顯示:占全市土地面積52%的渭北塬區,地表水量僅占全市的28%,而占全市土地面積10%的南部秦嶺山區,地表水量占全市的48%;產生的地表徑流年內分配不均:7月~10月占全年徑流量的60%,且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現,因缺乏控制性水源工程,使洪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水資源污染日趨嚴重。根據水利、衛生部門水樣資料化驗分析,臨渭區固市以北的蒲城、大荔、富平境內,地下水礦化度大于2g/L~20g/L的咸水量為1.73億m3;除華縣、潼關外,其他各縣市、區地下水不同程度存在含氟量超標問題。過境河流渭河每年接納全省78%的工業廢水和86%的生活污水,河流水質屬五類以上;市境水源污染依然來自工業企業違規隨意亂排工業廢水,渭南城區內30m淺層地下水質基本喪失生活飲用功能。地下水源局部存在鐵、錳超標問題。
全市共建各類水利供水設施4.3萬處。其中:中、小型水庫98座,總庫容2.8億m3;池塘404座,蓄水能力582萬m3;抽水站1352處,裝機容量24.5萬kW;機井3.8萬眼,配套動力23.7萬kW;自流引水渠670處等,年總供水能力20.15億m3。其中農業供水能力15.35億m3,工業供水能力2.1億m3,城鎮生活供水能力1.6億m3,農村生活供水能力1.1億m3。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可供水量12.7億m3增加了7.5億m3,平均年供水能力提高2.1%。
(1)水資源缺乏合理的統一調配利用機制。
統一完善的水聯合調度機制尚未形成,水資源效益不能充分發揮。
(2)蓄水設施不足,水的調蓄能力差,供水保證率低。
渭南市蓄水設施可供水量1億m3,僅占地表水總供水量17.9%,農業供水面積不足有效灌溉面積的20%,供水保證率低,不能滿足和適應城鄉生活與工農業供水要求,且由于泥沙淤積,水庫調蓄能力還在不斷降低。

表1 2013年全市供水現狀調查表
(3)洪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水資源浪費與短缺并存。
渭河以南秦嶺北麓年形成的4.25億m3河川徑流量,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現,因綜合利用調蓄設防工程造價高,導致建設緩慢。目前,實際利用量不到可利用量的14%,且洪水災害經常發生。
(4)水源地保護缺乏規范、長效的管理機制和補償機制。
首先,許多水利工程單位供水價格較低,不能保證現有水利工程的維修養護;其次,人為破環水環境的現象比較嚴重,許多水源地周圍圍欄被破壞,垃圾隨意亂扔,無法形成良性發展。
(5)全社會節水意識不強,水行政執法力量薄弱。
①全市節水工作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尚未健全。②部門用水效率不高。農田灌溉是全市的主要用水大戶,由于缺乏經費使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輸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5,低于市內5萬畝以上灌區的0.64,田間水有效利用系數0.45~0.50,低于全省五大灌區平均值0.51;全市火電、化工、造紙等高耗水企業居多,且大多用水工藝落后,水的重復利用率僅在25%左右,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171m3。③水行政執法還存在力量薄弱、手段不硬和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等問題。
根據渭南市人口及國內生產總值發展指標,推算分析全市2015年需水量28.4億m3,2020年需水29.5億 m3。按照現有水源工程供水能力20.15億m3計算,2015和2020不同水平年將分別缺水4.90億m3和6.29億m3,水資源供需矛盾相當嚴重。
結合市情,必須在注重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更加重視水資源的管理、配置、節約、保護和水污染的治理。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出發,從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要求入手,“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與節約保護利用工作。
面對渭南市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短缺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以及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強化水資源管理,全面貫徹落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1)實行嚴格的取用水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取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對取水量較大的新建、改建、續建取水工程,根據區域用水總指標和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科學核定水量,并嚴格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從源頭上把好總量控制關,增強水資源管理在宏觀決策中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同時,對用水戶實行計劃用水,建設并實施取用水量實時監測管理系統,加強取水計量監管;對超計劃用水的實行超計劃累進加價收費制度。
(2)建立合理的水資源費與水價形成機制。要以中央關于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為契機,建立既充分體現水資源緊缺狀況,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兼顧社會公平和可承受能力,有利于節約用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全面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我們要通過水價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節約用水,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原則,合理制定供水價格,并實行價格聽證制度,接受民主監督。
(3)加大執法力度,健全執法程序。全面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圍繞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劃定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嚴格執法監督管理。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隊伍素質。
按照《渭南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專項規劃》,為形成渭南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支持系統,全市近、遠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必須充分利用境內、境外兩種水源。近期水源配置:全市水資源配置擬主要通過實施8站、3引、11庫,每年千眼井以及“引黃入渭”等項目,年新增供水量5.5億m3,使全市年總供水能力達到25.65億m3,可滿足全市2015水平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不含三河補水)需水要求。遠期水源配置:省上目前已實施的“引漢濟渭”供水工程,2020年給渭南市分水1.04億m3(2030年達到1.46億m3);規劃黃河干流擬建的古賢水庫工程總庫容為172.12億m3,有效庫容為47.76億m3,到2020年時,渭南市年可引水25億m3~33億m3(含東雷一、二期工程)。通過以上水源工程的建設,到2020水平年“引漢濟渭”給渭南調水1.04億m3。屆時可供水量為26.69億m3,滿足全市同期基本(不含三河補水)需水要求。
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為制約渭南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是客觀形勢所迫。為推進水利走向科學發展,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障全市城鄉供用水安全,就必需從節水型社會建設抓起。
(1)強化節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額標準,明確用水定額紅線,用水戶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據定額依法核減取水量;用水產品和工藝不符合節水要求的,要限制生產取用水。
(2)強化節水“三同時”管理:建立健全節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同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開展企業水平衡測試工作,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評價與考核指標體系,并實行嚴格的監督問責制,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
(3)全面推廣節水技術,加大宣傳力度:①積極推廣技術成熟、節水減排效果顯著、應用面廣的新技術;農業領域繼續抓好大中型灌區和井灌區的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和管道輸水灌溉等先進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現代旱作節水農業,推進林果業、養殖業節水和農村生活節水;工業領域要重點抓好鋼鐵、火力發電、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城市生活領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節水器具安裝等,同時要加強城市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節水;促進社會對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②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報刊等引導和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宣傳、公開等多種形式,暢通公眾參與的渠道。
實施水污染防治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同等重要,都是緩解全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①全市執行市、縣、鄉三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和企業層層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逐級抓落實。②圍繞渭河水質改善,嚴格按照五條標準,對污水排放不達標企業進行停產整改,取締、封堵渭河流域內的排污口。③加大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整治力度,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加快建設應急備用水源,確保城鄉人民飲水安全。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