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春
(新疆水利廳頭屯河流域管理處 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吉木薩爾縣位于天山北麓東段,準葛爾盆地古爾班通古沙漠東南緣。地理坐標東經88°30′~89°30′。北緯43°30′~45°30′,全縣大概呈南北狀分布,面積廣闊,地形復雜,適合農業發展,所以全縣以農業經濟為主,大力發揮地形優勢和氣候優勢,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常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從氣候上來說,處于歐亞大陸腹地的吉木薩爾縣,在地形和所處緯度的影響下形成了半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表現為冬季寒冷多風,夏季炎熱少雨。這種干旱性氣候又導致地形復雜的縣城出現不少荒漠。而且,由于該縣的干旱型氣候和復雜的地形導致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以及縣城內河流的不斷沖刷、侵蝕,和多風氣候導致的風化、沙化等惡劣條件的影響,加之人們生態環境意識淡薄,經常進行不合理的活動,導致該地區草原退化嚴重,沙漠化進程加快,從而導致自然環境急劇惡化,各種自然災害開始增多,使該區的支柱產業——農業受到嚴重沖擊,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
在生態環境如此惡化的情況下,對吉木薩爾縣實行水土保持措施十分重要。根據吉木薩爾縣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即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在此范圍內實行山、田、林、路的綜合規劃和治理。在治理過程中,要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與保護、人工和科技、生態的自我修復和人工治理等相結合,加強管理,力求加快治理步伐,保護生態環境。
吉木薩爾縣的大有鄉渭戶溝流域和新地鄉新地溝流域處于山區,地形復雜。根據海拔高度,可將海拔為2800m~5345m的稱為高山帶,其地勢險峻,巖石裸露,終年積雪,為縣城河流的發源地。海拔1600m~2800m為中山帶,地勢起伏較大、多河谷地形,由于雨量較多使得氣候相對濕潤,植被相對茂盛,草甸、灌木叢生。海拔1600m以下為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區,丘陵和溝谷交錯縱橫,形成切割發育地貌,氣候上干燥少雨,不利于植物生長,植被稀少,大部分為天然草場。山間盆地相對山地、丘陵來說,中心地帶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地區。在這兩個流域內,地勢起伏很大,高差懸殊,導致河流的坡度很大,極易侵蝕地面。區域內,由于暴雨沖刷、洪水肆虐,導致河岸沖蝕嚴重,河床淤積問題不斷加重。再者,由于流域內農田土層較薄,河流和雨水交替作用以及暴雨洪水侵蝕,再加上落后的灌溉方式,使得農田支離破碎,無法耕種。除此之外,由于過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問題也加劇了水土流失。
從1999年開始,在大有鄉渭戶溝流域進行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到目前為止已經實施三期,新地鄉新地溝流域的治理已經實施兩期,總共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100km2,總成本417.32萬元。
治理的總原則是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根據各流域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和特點,以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基礎,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充分發揮優勢。
(1)建立自然保護區。針對具有植被生長能力的區域,如現有的高山針葉林、河谷次生林等,以圍欄的方式設立保護區,目的是利用區域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增加植被覆蓋面積。
(2)圍欄天然草場。天然草場的退化,加劇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為加強保護,應該采用圍欄天然草場的方式,并加強管理,嚴禁過度放牧。要加強人工草地建設,采用科學的放牧方式,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
(3)退耕還林還草。這是修復生態系統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在海拔1300m以上、坡度25°以上的區域全部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同時可以種植中藥材和果樹等,充分發揮荒地的作用,達到增加植被和發展經濟的雙重目的。如:新地鄉新地溝流域內的六戶地村,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荒山坡上種植榆樹、仁用杏,樹木行間間作靡子和牧草,實行草樹間作,不但有利于樹木生長,而且每畝地可收割靡子120kg,靡子和草畝產值當年達到120元,當年即可見到效益。
除必要的生物措施之外,工程措施的實施也相當重要。首先,要進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其次,要建設與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灌溉渠系工程。
(1)溝壑治理。在溝壑治理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在溝頭防護時,要結合溝壑的自然情況來選擇蓄水或排水工程。治理時,應以減少溝壑的進一步沖刷為目的,在溝壑兩邊種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要適時進行排淤和造壩,防止侵蝕進一步擴大。
(2)河道治理。水土流失會使河道變窄、淤泥增多,應及時對河道進行清淤,穩固河道兩岸,加強主流控制,固灘護堤。
(3)修建小型蓄引排水工程。暴雨洪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蓄引排水工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水流對地面的沖刷。另外,本地區降水偏少,修建蓄水工程還可惠及農業灌溉。
(4)通過興建節水灌溉工程,來彌補水資源短缺導致的灌溉缺水問題。充分利用地形落差,興建自壓噴灌、滴灌工程。采用先進的灌溉技術不僅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還有利于農業發展。
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條件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植被覆蓋面積增加,水土流失現象有所減輕,土地沙漠化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的產出能力得到恢復,農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實施,改善了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其中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為流域內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開發了經濟林項目,改變了本地單一的經濟結構,為人民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調整了農牧民的收入結構,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要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決策程序,在保證工程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實施相關措施,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協調各方面積極配合,將工作落到實處。
水土流失治理應該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明確責、權、利的關系,使治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國家的支持和保障,積極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實施,根據“三農”問題,制定完善各項優惠政策,明確群眾的利益和權益,使水土流失治理向著高層次發展。
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各部門應各司其職,積極配合各項政策的實施,各部門還要加強協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需要全體人民的配合和努力,所以在治理過程中,應該對人民進行環保方面的宣傳教育,將水土保持相關法律法規講給當地群眾,爭取更多人的支持,也使環保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綜合治理的前提是資金的投入,這是各項整治措施實施的保障,本地區兩個流域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得益于資金投入足夠、及時。
本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果,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荒漠化問題得到抑制,土壤逐漸恢復,植被增多,經濟林的建設成為當地除農業以外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改善了人民的居住質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些成就的取得,也給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給政府和群眾增加了信心。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大力推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陜西水利
[1]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內部資料)[Z].1999.
[2]楊中信.西部荒漠化防治及沙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C].中國西部重建與經濟協調發展學術研究討論會文集,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吉木薩爾縣水地保持規劃(內部資料)[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