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玲
(洛南縣水土保持工作站 陜西 洛南 726100)
洛南縣胡河小流域屬長江水系丹江一級支流板橋河源頭,地處洛南縣城西南部的蟒嶺南坡,涉及四皓、謝灣兩個鎮,9個行政村,人口8600人,總土地面積61.30km2。流域年平均氣溫為11.1℃,無霜期為205天,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06.9mm,多年平均徑流深259.4mm。境內河溝縱橫,地形特征各異,以中低山地貌為主,有少量河谷丘陵地貌,相對高差為200m~300m,森林覆蓋率52.9%。土壤以粗骨性棕壤和黃棕壤為主,土層厚度在30m~80cm之間,土壤結構松散,抗沖刷能力較差,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區內共有水土流失面積42.76km2,占總面積的69.76%,其中I級水土流失面積為1765.4hm2、II級以上水土流失面積2510.6hm2,占流失面積的58.71%。土壤侵蝕模數2540t/km2·a,屬中度侵蝕區。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45元。
胡河小流域屬陜西省“丹治”工程二期治理項目,也是洛南縣第一批實施的“丹治”小流域治理工程。2012年~2013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76km2,其中綜合治理面積20.77km2(坡改糧梯 144.0hm2,排灌溝渠6.0km、蓄水池35口、沉沙池35座、田間道路13km、谷坊39座、疏溪固堤3km;坡耕地造生態林150.4hm2,坡耕地造經濟林245.4hm2,荒山造生態林 1477.6hm2,等高植物籬40km,防護面積60hm2);生態修復面積21.99km2(落實封育管護人員6名,疏林補植118.71萬株,封禁標牌5塊,網圍欄14km,省柴灶360個,沼氣池110座),工程總投資1806.65萬元。
2.1.1 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的原則
按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在明確生產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地類,布置相應的措施。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發展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推動經濟林果基地建設。
2.1.2 綜合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則
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布設基本農田、造林、水保工程、道路等措施,力求把生物、工程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各種治理措施科學配套,形成有機的綜合防治體系,以達到充分發揮各項治理措施的目的。
2.1.3 綜合治理與產業開發有機結合的原則
在追求生態效益的同時,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以經濟開發促進流域治理,切實做到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大力培育鄉村主導產業,突出幾個高效示范村。如步溝村的櫻桃示范園,姚溝、西河村的核桃建園,韓村的中藥材、烤煙等。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為農民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根據胡河流域兩類不同地貌的特點,在措施配置上側重點各有不同,河谷丘陵區以坡耕地治理、荒山造林為主,中低山植被較好的地方以生態修復、疏溪固堤為主。治溝治坡緊密結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緊密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緊密結合,因害設防,層層攔蓄,以提高綜合治理效益。
2.2.1 工程措施
坡改梯工程主要布設在坡度小于15°的土層厚、光照好、石料來源方便的坡耕地上,地塊間布設順山坡地形,大彎就勢,小彎取直,以便于耕作,并配套修建田間道路、蓄水池、截排水溝渠。針對胡河小流域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壤結構松散、遇雨田坎易跨塌的特點,依照就地取材的原則,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靈活采用石坎和復式田坎、土坎、木樁固坎等多種形式。不修筑地邊埂,田面保持縱向1/200,橫向1/100的比降,以確保排水暢通。為了提高田坎穩定性,田坎外坡修成75°,石坎頂寬0,4m,采用M10水泥砂漿壓頂,基礎埋深0.4m,雙排錯縫砌筑。梯地間不能全部攔蓄暴雨徑流的地方及生產道路旁布置排水渠,與蓄水池相連;在山丘上部有地表徑流進入梯地處,布置截水溝,以攔截坡面徑流,保證梯地安全。蓄水池主要布置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坡改梯地和經濟林地內,以滿足農作物育苗移栽和果樹用水的需要。根據當地耕地的分布位置、相對高差和水源條件,蓄水池盡量布置在路邊或溝底,每個蓄水池輻射的耕地面積為10畝。沉沙池布設在蓄水池進水口上游附近或緊靠蓄水池,排水溝或排水渠排出水量先進入沉沙池,泥沙沉淀后,將清水排入蓄水池內。生產道路以方便群眾耕作為前提布設,盡量與地坎結合,寬度以滿足生產需要為原則,一般為3m,長度根據群眾需求和實際確定,路面用砂礫土或石渣土鋪設后碾壓密實,以保持透水性。谷坊主要修建在溝底比降較大(5%~10%)、溝底下切劇烈發展的溝段,采用干砌石砌筑。在村莊、大面積良田所在區河段以及對耕地威脅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河溝采取修建攔沙壩、疏溪固堤措施,布設時盡量與道路相結合,充分留足水路,以防止河床下切,保護村莊、農田安全,最大限度發揮各類工程措施效益。
2.2.2 生物措施配置
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阻攔及吸收地表徑流,使土壤免受各種侵蝕,同時兼顧經濟效益。胡河小流域的造林設計在對胡河流域實地調查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洛南縣多年來的造林經驗,以立地條件類型劃分為依據,充分考慮了各立地條件類型的差異性和現有栽培水平。經濟林主要布置在10°~15°土壤質地較好的宜林坡耕地內;對大于15°的坡耕地以及荒山荒坡營造生態林;對25°以下的暫時不能興建基本農田的又不宜退耕的坡耕地,布設等高植物籬,植物籬間距保持10m。在工程實施中,根據適地適樹原則,按照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生態林以油松、刺槐、側柏為主,經濟林以栽植核桃、板栗、櫻桃為主。生產道路兩旁栽植塔柏、櫻花等綠化苗木。植物籬、田坎栽植黃花菜、金銀花等,既能保護田坎,又具有經濟價值,實現相互促進,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
2.2.3 生態修復措施配置
胡河流域中低山面積44.4km2,占流域總面積的72.4%,此區間植被相對較好,以較少投入,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植被覆蓋率,對現有植被稀少的疏、幼林地采取人工修復措施進行封禁、補植、撫育,對植被相對較好的疏、幼林地采取封禁,恢復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在封禁區域內的主要道口和卡口設立標牌,注明封禁范圍和相關制度,以及處罰措施,在封禁區域內的河溝邊、山角、路旁等能夠上山的地方設置網圍欄,禁止上山砍柴和伐木,有條件地限制牲畜上山和人類活動,達到封禁治理效果。在流域內大力推廣實施節柴灶和沼氣池,節能減耗,有效防止人為破壞,使自然植被盡快恢復。
通過坡面和溝道工程的綜合配套,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綜合治理防治體系,使流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坡改梯、水保林、經濟林、等高植物籬、生態修復措施、小水工程保存率分別按 95%、90%、95%、90%、90%、100%計算,流域內各項措施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4萬t,年可攔蓄徑流95.12萬m3,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2540t/km2·a降低到1065t/km2·a。新增林地面積 1873.4hm2,森林覆蓋率從52.9%提高到79.5%。不僅使輸入河道的泥沙明顯減少,還能有效調節徑流,削減洪峰流量,減輕下游地區的洪水災害,對丹江口水庫水質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同時可減少地表蒸發,提高土壤入滲率,涵養水源,防止土地沙化,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和持續增產能力,使項目區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
通過綜合治理,使流域內土地利用結構、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治理后項目區內農林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1∶3.2調整為1∶7.6,農耕地雖減少了38%,但基本農田卻增加了32.6%,荒山荒坡減少了90%,人均基本農田由治理前的0.05hm2增加到0.07hm2,人均經濟林由治理前的0.009hm2增加到0.04 hm2,坡耕地與基本農田的比例由治理前的1∶2.9調整為1∶9.8,土地利用結構日趨合理。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71.1%提高到95.2%,糧食畝產由原來的351kg提高到401kg,農民人均產糧由治理前的399kg增加到410kg,有效地緩解了人地矛盾,促進了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在流域治理的帶動下,優勢主導產業,如優質烤煙、良種核桃基地、優質櫻桃園、中藥材種植比例不斷增大,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據調查,流域內主導產業年可增加產值860多萬元,人均年新增產值1000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2345元提高到3111元,有力地輻射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根據《水土保持工程綜合效益計算辦法》,按各項措施有效面積計算直接經濟效益。坡改梯每公頃糧食增產750kg/a,烤煙增產 225kg/a,糧食 1.8元 /kg,烤煙22元/kg,新修的144 hm2坡改梯,烤煙面積占68 hm2,糧食作物面積76 hm2,按95%保存率計算,年新增產值41.72萬元;核桃年平均單產1500kg/hm2,單價16元/kg,櫻桃年平均單產4500kg/hm2,單價25元/kg,流域內栽植經濟林核桃212 hm2,櫻桃33 hm2,按95%保存率計算,年新增產值836.05萬元;生態林按年新增產值1200元/hm2,保存率90%計算,年可新增產值175.8萬元;生態修復按年新增產值225元/hm2,保存率90%計算,年可新增產值44.52萬元。經計算,以上各項措施累計年直接經濟效益達1098.09萬元。隨著治理措施的逐步完善和效益的充分發揮,流域治理的經濟效益將更加明顯。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業,其治理效益具有開放性,特別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除技術措施外,其他措施也不能偏廢,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積極主動做好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工作,主動爭各級領導對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重視,創造多方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次,建立一支敢于執法、善于執法的監督執法隊伍,確保在小流域治理項目區內,不出現陡坡開荒等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最后要加大水土保持宣傳力度,避免走“邊治理、邊破壞;先破壞、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彎路,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