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延麗
(銅川市水務局 陜西 銅川 727000)
銅川市位于陜西省中部,地處關中平原向陜北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全市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川、塬、梁、溝、谷均有分布,總土地面積3882km2,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雨量偏少但集中,夏、秋季易澇,冬、春季易旱,災害頻繁,地區差異明顯。多年平均降雨量555mm~709mm,多年平均氣溫 8℃~12.3℃,年蒸發量837.1mm~1117.9mm,干旱指數為1.71。
境內主要河流有漆河、沮河、五里鎮河、雷原河及白水河等11條河流。全市水資源總量2.295億m3,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288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0.929億m3,可開采量為0.59億m3,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復量0.922億m3,人均水資源量276m3,是全省人均的四分之一,耕地畝均水資源量218m3,是全省耕地畝均的八分之一,屬典型的資源型和工程性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全市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銅川市總人口84.12萬,其中農業人口43.66萬人,是個典型的農業市,耕地面積133.67萬畝,其中播種面積為120.59萬畝;新增灌溉面積31.19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0.7萬t,水果總產量47.13萬t,其中蘋果44.8 萬 t。
銅川市的灌溉工程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初期先后修建了一些灌溉工程,因灌區規模小且分布較為零散,受灌面積較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建成了一批自流引水及抽水灌溉工程,大大增加了灌溉面積,并基本形成了銅川市農業灌區的雛形。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提倡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節水項目,銅川市也建成了以管灌、微灌等形式為主的節水灌溉工程,目前形成了各類節水工程措施兼有的綜合節水工程格局,農業灌溉、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截至2013年底,銅川市共發展灌溉面積31.19萬畝(不含省管大型灌區),占總耕地面積的23.3%,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6.21萬畝;林草等其他灌溉面積4.97萬畝。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27.27萬畝,其中:噴灌面積0.8萬畝,微灌面積5.72萬畝,低壓管灌面積13.5萬畝。農業灌溉用水2866萬m3,占總用水量的32%。已建有大型灌區1處(省管),中型灌區3處,小型灌區764處。經過統計分析,已建各類水利工程在偏干旱(枯)年份(P=75%)可供水量為1.53億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為1.12億m3,地下水可供水量為0.41億m3。大型灌區桃曲坡水庫灌區屬省直管灌區,本次不予分析。
中型灌區為高爾塬、福地、西塬灌區,共有設施灌溉面積6.2萬畝,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8萬畝,共建干渠32.8km,襯砌渠長5.64km,完好率17%,各建筑物171座;抽水站1座,滾水壩1座、滲水井1座。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764處,其中小型水庫29座、引水工程102處,抽水站220處,機電井340眼,總灌溉面積24.9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2.41萬畝。
長期以來,銅川市大部分地區的群眾都是靠天吃飯,灌溉效益意識不到位,接受灌溉的態度不積極,而節水灌溉成本高、費用大,農民更加難以接受,大大影響了灌溉工程的快速發展。
銅川市現有中型灌區3處,其中2處均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73%建于七、八十年代,工程建設標準低,工程破損和老化失修嚴重,大部分設施不能很好地發揮功能。自流灌區老化損壞更為嚴重,渠道襯砌率低。田間工程基本不配套,配水無控制、量水無設施,渠系建筑物不完善。同時,工程總量不足,規模偏小,導致水資源利用不足,水利設施整體功能下降,灌溉保證率低,每到旱季,農業用水矛盾十分突出,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影響農業生產發展。
目前,銅川市采用的節水灌溉措施,多數都是通過減少輸水過程中的跑漏損失來提高用水效率,從而達到節水的目的;還停留在傳統灌溉模式下,未建立起高效節水的自動化節水灌溉模式。灌區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措施,沒有很好地將土壤墑情監測、作物需水規律、輸配水自動量測及監控、土壤肥力及土質、氣候條件等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需配水自動控制,從而更好的實現節約用水。
銅川市農業灌溉工程主要是國家投資,投資渠道單一。由于全市財政有限,區縣級配套及自籌資金難度加大,項目資金缺口大,而節水效益很難直接體現為經濟效益,投資者從節水中收到的效益很難保證,不利于籌資融資,使灌溉工程很難達到預期的節水效果和增產效果。
部分地方水管體制改革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創新的經營模式,工程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經費不足,運營體制不完善等,導致工程在運行過程中不能正常的發揮效益,工程得不到及時的維修養護,效益日益減退。
加大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力度,使農民了解實施節水灌溉工程帶來的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開展素質教育培訓,轉變農民的思想認識,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激發農民實施節水灌溉工程的主觀能動性,使農民充分認識灌溉工程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性。
對現有可利用灌區進行灌區續建配套與技術改造,加大節水技術改造,恢復病老失修灌溉工程的使用功能。同時,應根據銅川市的水資源情況,地形地貌狀況,科學規劃,合理布置,因地制宜地建設灌溉工程,塬區農田集中地區可采用機井和集雨水相結合的灌溉方式,山區采用抽水、自引的灌溉方式,合理有效利用水資源,實現農業灌溉節水化。
加快農業節水科技創新的推廣力度,對節水灌溉新材料、新設備及新技術等開展研究,探索出一套更適合銅川市的節水灌溉新技術,推動全市節水灌溉工程的發展。
農業灌溉是一項公益性項目,需要的資金量大,應采用政府投入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①積極爭取國家、省水利建設項目,充分利用資金項目;②切實增加政府投入,要構筑起政府主導的新格局,更多地通過財政投入體現對節水灌溉的支持;③要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引導個人、企業等各類經濟主體投資節水灌溉。
創新管理體制是節水灌溉工程實現良性運行的保障措施,要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管理體制的束縛,按“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節水灌溉的積極性。總結推廣多種形式的農民用水協會等群眾自主管理模式,促進節水灌溉工程良性運行和節水灌溉事業的健康發展。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實行計劃用水、科學用水、有償用水管理機制,逐步完善灌溉工程法律體系,保障灌溉工程良性發展。
文章在研究銅川市農業灌溉發展和工程設施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農業灌溉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的對策,為銅川市農業灌溉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