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軍
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功能提升路徑研究
●葛曉軍
文章以濰坊科技學院創新大學服務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教育科研功能為平臺,從促進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剖析高校的新產品開發、教科研等外部正效應,利于培養專業人才、整合資源及解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信息技術等瓶頸問題,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為高校教育更好適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實踐和理論依據。
應用型大學 經濟發展功能 創新驅動
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代,對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經濟職能的認識受到高度重視,地方高校更應該凸顯專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教學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教育功能,以促使周邊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地方高校更貼近中小城市和農村,如何創新高校服務經濟社會功能,推動地方發展、打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臺、創造具有服務地方特色的辦學道路、實現高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已成為備受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試以全國獨有的地處縣域的地方大學——濰坊科技學院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功能,推動地方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為研究平臺進行探討。
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建設人才的需求,濰坊科技學院辦學定位于應用型大學,以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為指導,發展高效益、高創匯、高科技產業等創業園,服務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集教育、研發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①。
1.校企合作下專業設置與企業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濰坊科技學院以培養實用和應用人才為根本,依托大學的人才和科技優勢,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圍繞壽光市和周邊地市蔬菜花卉等設施農業、汽車裝配及零部件、海鹽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對人才的需求,整合、優化專業設置,為這些企業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了切實增強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適應度和契合度,加強與周邊區域內大中小各類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和供給的合理匹配,學院積極籌建了勞動力市場和各類人才市場信息咨詢部、蔬菜病蟲害等實用技術咨詢、新產品開發等第三產業,成立了軟件園和生物化妝品生產所等高科技工業園,實現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高研發效能,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研發,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帶動周邊的餐飲業、信息業、物流、中介、教育培訓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2.學院堅持“集團辦學、企業合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模式。確定“以勞動力市場和各類人才市場供求變化動態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為根本、以提高大學生的畢業就業率為最大目標”的辦學定位,立足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思路。學院下設勞動技校、教師進修學校、體育競技學校、駕駛員培訓學校等分校,設有山東省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基地、濰坊市職業技能鑒定所,建立了山東中印環球軟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濰坊科技學院建筑公司等12家校辦企業,與濰柴集團、晨鳴集團等79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契約式的合作辦學模式,就專業設置、“雙師型”教師培養、學生實習實訓、職工培訓、技術攻關、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形成穩定的產權連接關系和校企聯盟格局協同規劃人才培養。
3.引入市場化運行機制提升應用型大學的外部正效應。濰坊科技學院緊緊圍繞各類勞動力市場和不同人才市場的實際供需變化針對性的設置和調整專業,并且成立專門的調研隊伍科學預測勞動力和人才的實際需求規模,以此確定不同專業的學生數量和招生數額。強化大學主動融入社會、社會參與大學管理的教學模式,增強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過程,加強教育、科研與產業的一體化進程,促進科技教育轉化為現實生產力。②學院的服務系統和后勤保障系統(包括食堂、宿舍、綠化、學生醫療、水電暖、電信等)采用企業化運作方式,例如軟件園和和化妝品公司,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吸引國外優秀教學資源加盟,實行中外合作辦學,實現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及全球信息的共享和整合。
4.突出地方發展特色和需求的教育理念。學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優先保障培養當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每年在當地招收本專科生近4000人,穩定在招生總量的40%以上,優先培養地方社會急需、緊缺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蔬菜花卉學院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蔬菜產業和花卉培育養殖產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依托學科優勢,先后建立了國內同行業先進的蔬菜病蟲害診斷和防治研究所、蔬菜花卉種子和幼苗培育研究所、蔬菜設施設備研究所等專門為地方服務的科研機構。針對地方農村部分基層管理干部知識結構不夠合理、自身素質偏低、知識更新滯后等突出問題,為了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院建立了“農村干部培訓機構”,先后十多批次組織具有高深學術造詣、拔尖專業理論知識和扎實技術技能的業務精英型專家、學者,深入到農村開展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和選擇、設施農業技術等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會56場次,為滿足學校教育實習需要和緩解農村農業科技薄弱等問題,先后在農村共建立了96個實習基地。
5.強化市場需求引導機制的教學模式。學院成立了“人才培養質量督查室”專門負責調研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需狀況,并組成教授博士團隊深入到周邊各大中小不同性質的企業和用人單位進行對崗位設置、專業技術需求、招聘人員的安排等方面具體走訪和調查。根據不同用人單位的各方面人才和勞動力需求情況進行認真統計和匯總,然后將具體信息及時反饋給學院就業辦和教學科,以便對以后的學科設置和課程安排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學院設立專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信息調查辦公室,由分管教學的副院長牽頭負責,選拔具有市場調查專業知識的六名教師組成市場調查團隊。他們隨時掌握和關注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用人單位尤其是各類企業的經濟發展情況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以便迅速了解最新就業信息和勞動力需求變化動向,及時總結并以講座報告等形式及時傳達給大學生。
濰坊科技學院圍繞地方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專業和具體教學模式,專業涉及園藝、蔬菜病蟲害防治、種子培育與繁殖、機械制造、電氣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與多媒體技術、車輛配件維修與組裝、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裝璜設計、旅游管理、財經、文秘、英語、農業經濟管理等15個門類。
1.應用型大學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濰坊科技學院實施“訂單教育”、推行“雙元制”辦學模式,大學科技園區建設促進壽光市的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學院先后與山東晨鳴集團、海化集團、聯盟化工集團、大王金泰集團等26家企業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建立了76個長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每年為企業定向培養2100多名學生;學院負責對山東晨鳴集團和富康制藥有限公司等企業中層干部和職工進行輪流培訓,提高干部及員工整體素質。
學院各院系充分利用大學地處各類大中小企業密集、第二三產業發達的沿海經濟區位優勢,積極聘請相關企業的工程師和技術專家親來課堂或實驗室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講授各類與地方經濟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術,加強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③。例如,學院在2008年6月16日建成集軟件研發、技術支撐、商務服務、人才培養、教育培訓于一體的高科技產業外包基地——壽光市軟件園,下設山東省服務外包示范基地、服務外包人才實訓基地和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等。目前,軟件園已有山東藍狐動漫、北京中視彩卡等幾十家企業入駐,已有多名位海內外博士攜帶技術、項目、專利來軟件園建立公司,形成自己的技術產品優勢,提升壽光市教育和科研品牌。
2.應用型大學建設對周邊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應用型大學對周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院以軟件園為依托,先后成立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訓學校等12個管理和實用技術培訓學校,積極拓展區域消費市場,從衣食住行到娛樂消費給當地居民創造如飯店、旅店、服裝店、小型超市等商機,給當地村民增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大學周圍地價大幅上漲,周邊農民采用多種方式(如出租,代建)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家庭收入。大學后勤社會化使餐飲、物業管理、清潔衛生、校區建設等方面吸納大批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優化了農民的收入結構;學院同時擔負當地企業職工培訓和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的任務。
學校突出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學校旅游和會展策劃、資源環境學院、區域經濟的一些專家學者為地方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蔬菜展會和花卉旅游景點建設與論證等獻計獻策,定期為地方導游、飯店管理、農業技術應用等經濟社會急需的方面進行人才培訓或開設講座。
(2)學院對周邊地區文化建設的影響。學院高品位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先進的文化設施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周邊地區的文化品位和形象,促動周邊農村的文化水平建設,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學校師生積極開展捐建愛心讀書屋、愛心幫扶農村留守兒童行動、大學生文化社團下鄉專題活動等,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區域文化事業的發展④。許多專家學者積極參與電視訪談、熱點問題咨詢、學術會議等。幾年來,學校專家學者為地方開設學術講座、輔導報告累計達873余場次,為地方的文化建設和發展貢獻很大。
(3)應用型大學的建設對教育事業發展的影響。學院擁完善的教育設施和優越條件、較強的師資力量、暢通便捷的教育信息傳播渠道等優越教育資源條件,對當地教育改革和發展都會產生滲透和輻射作用,是當地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個契機。大量的大學生在當地的聚集能夠提高村民加大教育投資的熱情,提高孩子上大學的信心;應用型大學的建設對當地村民的二次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大學下屬的計算機培訓學校、汽車駕駛學校、成人教育學校等附屬教育培訓機構是二次教育再培訓的主要場所,為當地村民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的轉變和終身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
發揮教學實驗設備等資源優勢,實現與地方間教育資源共享。在為地方經濟發展積極進行科技和信息化等服務基礎上,還注重發揮利用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圖書信息資料等優勢,面向地方企事業單位開發利用。
3.應用型大學建設對區域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優化的影響。
(1)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高區域產業科技附加值,加速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濰坊科技學院牽頭組建的山東省軟件園、蔬菜品種研發公司和大棚蔬菜無公害研發基地、山東省藍色經濟研究院和現代化的大學生汽車培訓實驗基地等創業園和研發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壽光市、青州市等周邊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實際技能的大學畢業生,提升了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2)對周邊農業產業的影響。大學建設需征用大量土地資源,使耕地減少,加快了農業集約化進程;同時大學建設所需大量的從業人員基本都來自于周邊農村,使農村大量勞動力輸出,這就使土地流轉成為可能,加速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進程,從業人員獲得的收入可以購買更加先進的生產資料投入到農業生產,使土地的產值增加。農民閑余資金可以集中起來,發展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的產業結構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⑥在第一產業布局方面,大學周邊農村在保持糧食需求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旅游農業和近郊農業,尤其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工業。
1.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陳舊。學校在某些專業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以內容滿堂灌為主,不注重開發學生逆向思維及發散思維的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缺乏人才市場需求彈性,教學模式單一,忽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的開發。
2.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學校設置某些專業時沒有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進行事先調研和科學預測分析,沒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及走勢確定專業,某些已開設的專業沒有跟蹤人才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及時調整,致使人才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
3.專業教師組合結構不適應人才市場需求。部分專業教師僅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沒有到企業第一生產線親身實踐,缺乏實際技術操作技能,沒有及時掌握和了解當前企業技術的發展動態,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較薄弱,“雙師型”或“多面手型”教師缺乏,難以滿足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改革與企業的深化合作模式。關注企業的發展需求和規劃,校企之間在專業設置、課程資源、實訓內容和方法設置、兼職教師、科技研發與轉化等方面加強合作,強化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模式。
2.成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性公司。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托自有技術優勢或特色的學科專業,創辦專業性服務公司,例如蔬菜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集散、實用技術轉化等公司,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技能,促進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3.科學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要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為依據、以技術含量為參數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⑦,強化高層次專業人才建設,注重特色專業發展,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
4.協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之間的關系。發揮高校的教育科技服務職能,積極探索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新模式,構建科研技術成果轉化載體,將“科技”、“人才培養”和“服務”高效組合,實現科技服務社會職能⑧。
[項目來源:本文是山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計劃基金資助課題《支撐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的教育要素層次探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09WF59)。]
注釋:
①成丙炎,朱紅.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內涵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5)
②殷翔文.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探討[J].江蘇高教,1995(6)
③李玉增.區域高校社會服務策略探討[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2)
④徐建培.高校怎樣為地方建設服務[J].科學咨詢,2003(16)
⑤王勇,蘭州大學科技服務社會功能體系及其未來發展對策研究.碩士論文,2010
⑥唐伽拉.大學與社區互動機制及對城市規劃的啟示[J].城市問題,2006(3)
⑦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⑧徐同文,區域大學的使命[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山東壽光 262700)
(責編:若佳)
G647,F127
A
1004-4914(2014)03-073-03
葛曉軍,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