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加麗
圖書下鄉喚醒農民脫貧致富的夢想
●閆加麗
文章論述了圖書下鄉在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脫貧致富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圖書下鄉要做到持久,搞好農村圖書室建設工程的建議。
圖書下鄉 重要性 持久性
早在1996年12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十部委就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1997年,“三下鄉”活動在全國正式開展?!叭锣l”活動是由涉及有關文化、科技、衛生方面的單位,以下鄉的形式,向農民普及文化、科技、衛生知識。圖書館工作人員開展農業科技圖書閱覽、醫務人員開展衛生健康普查、農業科技技術人員開展知識培訓講座。圖書館工作人員把這些農業科技內容的書籍知識,能夠讓農民兄弟盡快掌握,是關系到農民早日脫貧致富的奔小康的大問題,所以說圖書下鄉是促進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事業發展首項工作。
圖書下鄉的目的就是用知識去幫助農民兄弟脫貧致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不是一句空話,但是出身越底層掌握的知識就越差,這一趨勢正在中國農村被加劇和固化。30年來,國家的轉型在逐漸加速,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還十分緩慢滯后。
盡管跟著當今社會的發展就業機會越來越多,不同階層之間流動的渠道也在增多。但客觀地說,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高考依然是改變其命運的最根本途徑。他們除了通過高考參軍改變身份之外,只能以打工的方式去接觸城市,夢想著改變自己的命運。農村不是地少了,而是種地的人全跑了,因為什么呢?就是種地不賺錢,所以就在全國形成了“打工潮”,當然,還有其它的方式,但都是“非主流”的。而農民工在城市從來都是一個低微的身份,非工非農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既難回鄉、又難進城。
當前,農村教育存在著有學校沒老師或者是有老師沒學生現狀,有錢的孩子都去了縣城讀書,大部分學生讀書到了初中就輟學了,所以多數農村的年輕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是他們依就夢想著命運的改變。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引導農村青年改變命運;實現夢想,唯有讓農村青年掌握更多地科技文化知識,用知識的鑰匙打開夢想之鎖??萍贾R扶貧是農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扶貧實踐也表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扶貧地區的客觀實際,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運用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加速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乃至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在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別繼續擴大的形勢下,加強科技興農和科技扶貧更顯得十分迫切。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稗r業問題也要研究,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并且進一步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這不僅是知識扶貧工作中的一個指導思想,也是從事扶貧工作必須遵循的方針。圖書下鄉就是給農民送去脫貧致富的科技利器,就是給農民送去了改變命運的金鑰匙。
圖書下鄉不能搞緊鑼密鼓一陣風,要把“送”與“建”結合起來,注重培養農村本土人才,要把“老”與“新”結合起來,要更充分運用新的傳播技術和手段,加快農村公共信息網絡建設,逐步幫助建立好他們自己的圖書室。
工作人員要學習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圖書管理部門要采用科技圖書大篷車、農業科技知識義診、種養殖咨詢等現場服務,舉辦農技知識培訓班等形式,做到“現蒸熱賣”,把圖書下鄉工作落實到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上,落實到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知識需求上,以此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所以說圖書下鄉必須要做到持久性。
現在中國大約有75萬個村莊,據筆者在山西省山陰縣農村調查,每個家庭平均有文化書籍的占35%,偏遠山區的農民家庭幾乎就沒有書,一年也看不到一場電影,隔三差五古裝戲在正月十五集資可以看到。農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腐朽沒落文化趁虛而入、沉渣泛起。在農村村村興起建廟熱,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文化事業發展的差距有擴大之勢?;鶎游幕ぷ鲀热莺托问疥惻f,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文化陣地的作用難以發揮。
因此,啟動這一農村圖書室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緩解地方文化事業經費短缺的難題,而且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有利于農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用先進的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同時,該工程把廣大農村急需的科學文化知識送到農民的家門口,讓他們有機會、有條件學習科普知識和實用技術,為早日脫貧致富提供信息支持,也有利于調動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地方資金、社會資金向貧困地區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貧困地區文化設施的條件。
總的設想要堅持因地制宜,多輪驅動。要弘揚“三創”精神,不斷調優農村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不斷創新農民增收的方式和途徑。要重點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欠發達鎮村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不斷縮小城鄉之間、鎮村之間和農民內部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
1.進一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挖掘農業增收潛力。通過貼息貸款、提供市場信息等辦法加大對相對貧困鄉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項目農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土地流轉,提高適度規模經營和高效農田的比重。探索以土地使用權、房權換股權的機制,使之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長遠之策。
2.進一步提高農民充分就業的程度。就業是民生之本,增收之基。要建立健全鎮村(特別是相對貧困鎮村)人力資源開發服務組織和就業信息網絡。要繼續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要提倡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為各種各樣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提供適合的就業崗位,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家家無閑人。
3.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有條件的農民從外出務工向就地創業轉變。要鼓勵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聯合創業,探索建立農民創業孵化基地,向農民推薦創業項目,提供信息服務。幫助創業者解決注冊、辦證、用地、用電、用水、融資等各種困難。
4.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社保一體化。低保要應保盡保,醫療、養老等保險,要在全覆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保障標準。要提高和完善財政對“三農”直接補貼的方式和效果。建議惠農資金的支出,要向一產主導型鎮村、弱勢群體、中低收入人群傾斜,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欠發達鎮村轉移支付力度,以利縮小差距。
圖書下鄉不僅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還能促進農村精神文明陣地建設,傳統美德宣傳教育。溫家寶同志在2011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講到:“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抓好生物技術特別是優良品種培育,搶占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推動資源整合,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和農業生產脫節的問題。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穩定和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快發展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積極發展現代種業,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子企業。適應農村勞動力結構出現的新變化,積極發展農機裝備業,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圖書下鄉正是促進農業科進步、農村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素質、改變農村面貌有力措施之一。
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指標;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目標,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提升農民幸福指數,既要有物質基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也要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在新農村建設中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建設好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1] 柳群英.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與信息化服務[j].現代情報,2004(5)
[2] 陸學藝.中國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探索·發現[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圖書館 山西山陰 038400)
(責編:李雪)
G250,F320
A
1004-4914(2014)0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