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生
試論新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
●黃俊生
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是民營企業競爭力強盛的重要標志。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展研發活動,組織“產、學、研”聯盟,以科學技術為支撐,是新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文章對此作初步的探討,供企業界參考。
民營企業 新產品開發 重要環節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19世紀每50年知識增加一倍,現今是每三至五年增加一倍。近30年來人類取得的科技成果超過過去2000年的總和。產品生產也同樣,過去產品壽命20年,現在產品壽命期只有2~3年。所以,企業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持續不斷開展新產品。
企業開發新產品,要掌握市場需求情況,特別要注意產業、產品過剩的情況,我國26個大行業,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有22個行業。所以,新產品開發,要掌握市場供求規律和發展趨勢。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要進行市場細分,不要開發大路貨產品,根據市場特色和個性需求,實施差異化產品開發策略,使新產品開發高人一籌。
創建綠色產銷方式。所謂的綠色環保產銷方式,指企業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出發點,以環境保護為目標,不斷創造和發掘新產品,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綠色營銷方式。民營企業要從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考慮,設計符合企業長遠發展與滿足消費者綠色需求的新產品。產品采用綠色包裝。民營企業在選用包裝材料時要考慮到所選材料的綠色要求,選用可重用、無污染、無毒、易降解、易回收的材料。
開展研發活動是產品創新的必備條件,沒有研發,何來產品創新,不搞研發,產品創新就沒有工作基礎,產品創新就成為空談,新產品開發就成為空穴來風。
企業要根據自身條件,分別建立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研發中心,進行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據調查,溫州100家科技創新企業,近80%的企業建立了科技研發中心,這說明科技創新離不開研發活動。產品創新要增加科技投入,實踐表明:企業的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1%,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企業的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2%,企業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企業的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3-5%,企業才有競爭力;世界500強,企業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都在10%左右,這是世界500強擁有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企業要開發新產品,進行產品創新,企業的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要在3%以上。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沒有一定比例的科技投入,就沒有較高科技含量、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實踐證明:科技投入與產品的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成正相關。
面對企業缺人才、缺技術的局面,采用同國內外擁有核心技術的院校合作,引進技術和人才,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溫州很多企業的研發中心都有1家或多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同企業實行“產、學、研”聯盟,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這不僅是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需要,而且是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需要,是雙向需要而不是企業的單向需要。100多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溫州79家研發中心的技術合作,初步解決了溫州發展的人才問題。其技術合作的成功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合作方式的特點是“委托開發,購買技術”。這種合作方式適用于科技企業創新活動的起步階段,企業規模不大、科技實力不強,企業獨立開發科技新產品條件尚不具備,企業則采取委托開發的方法,由企業向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科技產品開發的目標要求和技術參數,雙方簽署開發合同。開發成功后,通過技術和產品轉讓方式轉交給企業,包括知識產權。采取這種合作方式的大約占整個“產、學、研”聯盟方式的10%左右。第二種合作方式的特點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俊爾新材料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同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四川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工程學院、湖北理工學院、華南理工學院等10多所院校進行技術合作,每所院校都有1至2位教授、專家參與工作,實行研究成果產業化,合作方式的特點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公司的研發團隊80多人,本地只占20%,80%是外地的,外地人才有60多人,都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開展工作,不要求專家、教授長住溫州,不存在專家住房和子女入學問題。
溫州佳易儀器有限公司,聘請北京理工大學、英國利茲大學、遼寧科技大學、中科院春光所5名專業從事顏色檢測技術研究的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研發成功光譜分光快速測色儀器新產品,性能達到國外同類進口儀器水平,可替代進口,專家、教授都是根據工作需要時來溫州,技術難題解決后離開溫州,企業和專家都沒有強留和長住的意愿。這種合作方式占“產、學、研”聯盟方式的60%~70%,是合作方式的主流。第三種合作方式的特點是“情感投入、價值分享”。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是科技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情感投入、價值分享”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去激勵人才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天正集團的領導,真切感受到人才是企業的主人,集團公司通過實施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股權、期權制,實現人才分享天正事業與財富,實現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這幾年,天正引進了一批既有良好教育背景、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1992年,天正引進第一位博士生;2002年,天正從南京一次性引進了十多位博士人才,又從北大、清華、復旦、中科大等高等院校引進了30多位MBA人才,這是溫州首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形成的企業。精英團隊分布在“天正”的總裁室、營銷、信息、投資、海外事業、生產等部門,在“天正”的管理崗位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天正尋求更大發展,實現“國際化”的中堅力量。人才優勢也讓天正結出了累累碩果,使天正成為中國企業500強。
科學技術是現代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在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85%。因此,發展科學技術,是實現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障。發展高科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科學技術是開發新產品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溫州民營企業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的基礎。首先應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重點建立“五大體系”:
1.建立以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重點發展國家級和省級技術中心,形成較好的企業技術支撐。
2.建立以產學研為紐帶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通過購買專利、委托開發、合作開發、興建技術開發機構、創辦科技型實體等多種途徑,形成穩定有效的技術支持。
3.建立以區域和行業技術創新基地為主要載體的產業共性技術開發體系。目前,溫州市已擁有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8個,其中樂清智能電器、永嘉特種泵閥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
4.建立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要對象的技術創新中介體系。目前,已有鞋革、鎖具、模具、儀器、儀表、壓力容器等5家行業技術中心以及汽摩配和儀器儀表2個省級行業技術創新支撐平臺。在建的省級行業與區域創新服務平臺和服務中心9個,分布在泵閥、皮革、汽車及零部件、印刷包裝、自動化設備制造等行業。
5.建立以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支持技術創新的行政服務體系,主要是各級政府和商會,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保障。
[1] 溫州市經濟師協會課題組.民營企業體制機制研究,溫州經濟師,2009(12)
[2] 溫州市經濟師協會課題組.溫州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與對策研究,溫州經濟師,2013(10)
(作者單位:常安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樂清 325600)
(責編:鄭釗)
F276
A
1004-4914(2014)03-2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