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賈山亮+徐飛
摘 要:在工業化道路的進程中,遼寧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在體現產業結構演進一般規律特征的同時,依然存在著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等問題,為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遼寧省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有效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 工業化 現代服務業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3-065-02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經濟成果。作為重要的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經濟增長與工業化道路的發展依然帶有濃厚的傳統工業色彩。遼寧省的“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調整三次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經過多年發展,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從深層次著眼,其產業結構矛盾仍然存在。因此,把握遼寧省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分析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對促進遼寧省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一、遼寧省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1.遼寧省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從2002年到2011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遼寧省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基本符合工業現代化進程所要求的第一所占比重逐漸減小,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增加的產業結構演進規律。根據《遼寧省統計年鑒》,如表1所示,2002至2011年期間,遼寧省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徘徊,基本呈逐漸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8%下降至2004年的46%,然后隨之有微弱上升趨勢,在2008年達到最大值56%,在2009年又下降至52%,2011年又上升至55%;第三產業產值所占GDP比重從2002年至2004年大致上升,在2004年達到最大比重42%,從2005年40%以后下降至2008年35%,在2009年開始有上升趨勢后,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又出現下降的這種波動趨勢。
2.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結構。通過分析2002——2011年遼寧省一、二、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我們可以得到: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的結構比較穩定,體現為二產貢獻率最大、三產次之,一產最低的狀況。具體如圖1所示,從2002年開始,遼寧省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且低于10%,遠低于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遼寧省第二產業貢獻率則總體呈上升趨勢,且在三產貢獻率中比重一直位居首位,特別是在遼寧傳統工業發展中,以冶金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為最快,成為工業發展的主要增長力量;遼寧省第三產業較緩,其貢獻率相對波動不大,總體介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貢獻率之間,這與遼寧作為東北重工業大省具有較大關系。
3.遼寧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結構。從遼寧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結構來看,如表2所示,遼寧省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變化不大,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逐年上升。在遼寧省工業化的進程中,雖然第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主導左右,第三產業進展緩慢,但隨著政府對服務業重視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大,遼寧省服務業較以往依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服務業基礎設施條件得以改善,供給保障能力迅速提升,服務業整體經濟效益好轉的同時,進一步吸引更多投資與就業人員的加入。
二、遼寧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前文分析可見,盡管目前遼寧省產業結構發展的總體狀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遼寧省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從而使遼寧省產業結構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完善,現代化程度落后。遼寧省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夠完善,資本投入嚴重不足,現代化程度低。近年來,盡管政府加大了對農業扶持力度,農業產業結構得到相應改善,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深入,現階段遼寧省農業產業結構中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品過于單一。以種植業為例,在農業種植領域,遼寧省主要種植水稻和玉米,且未形成農作物種植的區域分工。二是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比重較大,缺少優質高效的農產品。這主要與遼寧省農業科技基礎差、資本投入少有關。就目前遼寧省農業現狀來看,農業的固定資產投入較少,大多地區還是應用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投入產出率不高,農業科研產品轉化率低,規模效益低下,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種類少之又少,農產品的再加工能力遠遠達不到于現代化農業的要求。三是與農業有關的龍頭企業較少,農業產業化鏈條有待完善。長期以來,遼寧省農業產業結構中傳統農業所占比例較大,而與之相關聯的加工業和運輸業發展緩慢,農產品加工運輸環節薄弱,吸納就業能力不強,農業加工業和運輸業鏈條不能得以有力拓展。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上述問題的存在,造成遼寧省農業發展速度緩慢,農業基礎地位比較脆弱。
2.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工業化快速發展受限。根據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演進遵循的一般規律,只有當基礎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并有所積累時,更高形式的產業才能夠發展起來。遼寧的工業化發展雖然具有一定規模,但其自主創新與科技研發投入的不足,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制約了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根據2012年遼寧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遼寧省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人員為13.1萬人,其中,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3.7萬人;從事專業技術服務業活動人員6.8萬人;從事科技交流與技術服務業工業活動人員1.5萬人。2011年遼寧省從事科研活動的人數僅占本地區在崗從業總人數的2.3%,盡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0%,但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北京水平的7.4%。此外,遼寧省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僅僅為1.9%,遠低于沿海發達省份。2011年遼寧省財政預算支出3905.85億元,同比增長22.2%,地方財政科技支出87.2億元,同比增長26.6%。盡管科技支出增長大于財政總支出增長,但科技支出僅占財政總支出的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6%。各種相關數據表明,遼寧省科研投入明顯不足,科研人才相對稀缺,從而造成遼寧省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趨同嚴重,勞動密集和加工裝備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薄弱,資源利用率低,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工業化快速發展受阻的狀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