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輝 古鵬
通過論述“學生發展”理論在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內涵,分析當前我國高校進行該項教育的現狀和主要影響因素,提出基于“學生發展”理念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施路徑,以達到幫助研究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學生發展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學生發展”理論在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內涵
“學生發展”理論是人的發展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運用和發展,它是綜合性理論,主要包括心理發展理論、認知結構理論、類型理論、人與環境互動理論和SLI(學生的學習)理論等。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運動(vocational guidance movement)一般被認為是最早運用學生發展理論指導工作實踐的例證。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學生發展理論正式應運而生,并不斷得到發展,成為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理論基礎和哲學根基。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學生發展理論的實質就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學生發展理論從多角度、多方位研究了大學生發展的問題,對于分析和解決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具有很好的理論指導意義。
基于學生發展理念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求高校在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基礎上,將社會和職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與學生成長規律相結合,幫助研究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掌握了解性格、興趣、價值觀、技能及外部工作世界的科學方法,合理制定職業發展目標,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并且持之以恒、長期奮斗,不斷增強職業素養,以實現個人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
二、當前我國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個人需求與實際缺失存在矛盾
在研究生群體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僅對于個人來說,具有明確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提高學習動力和自覺性、提升職場競爭力等實際意義,培養機構還能充分利用其自身資源,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也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不至于造成高端人力資源的浪費。本課題組對電子科技大學部分研究生發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95.5%的人贊成在研究生階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而僅有4.5%不贊成。
而現階段很多培養機構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大學生本科階段的事情,到了研究生階段沒有必要再進行。于是忽視該項教育工作,甚至完全缺失,有些高等學校即使進行了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教育內容和形式,基本上與本科生雷同。據調查,國內高校對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明顯多于研究生。筆者在“中國知網”以“職業生涯規劃”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為25997篇,而其中有關研究生的為77篇,僅占整體的0.3%。
(二)教育主題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很多研究生,包括教師不能正確認識該項教育,主要表現在: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同于就業指導,認為它就是講授應聘的技巧,只是幫助畢業生找到理想工作而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對象局限于畢業年級,認為到學生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再進行也不晚;認為教育僅僅是高等學校的責任,而忽視社會在研究生職業規劃教育中的作用。
(三)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
職業生涯輔導教師是該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據統計,目前美國共有職業咨詢師16萬人,其中80%在高校工作,為校內職業咨詢師。他們通常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和背景,尤其是負責學生職業心理測試、能力測評、職業咨詢等工作的人員一般應具有心理學、咨詢學、教育學等的碩士以上學位,并具有職業咨詢師資格。而我國高校專門從事該相關領域的專業教師十分匱乏。當前高校的指導教師大多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他們大多是就業部門工作人員、院系副書記、輔導員,對學生就業比較熟悉,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知之不多。高校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過硬,影響了教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升。
(四)教育形式單一,教育內容與實際脫節
當前國內高校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多以課堂講授和學術報告等形式為主,研究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于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育效果不理想。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與社會發展結合緊密的工作,教育內容需要及時更新,而當前存在教育內容陳舊,與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脫節的現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另一個重要方面在于,教育內容要與學生具體情況相結合,要根據學生的家庭情況、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專業認同感等因素做相應調整。而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千篇一律,照搬國外或國內其它高校研究成果的做法。
(五)影響因素分析
以上問題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發展帶來的職業世界的快速變化,客觀上對該項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經濟全球化、社會分工細化、經濟轉型、結構性失業、網絡信息泛濫等,容易使研究生在擇業時不知所措或“隨大流”,在從業觀上容易產生功利思想、拜金主義、投機取巧、強化自我意識等思想。
2.研究生就業情況較好,客觀上也造成高校對該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認為研究生社會需求量大,且專業方向基本定型,沒有必要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3.部分研究生認為,相比本科生而言,自己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且思想更加成熟,已具備的專業知識、科研能力、綜合素質足以讓自己笑傲職場,不需要再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實際情況并非其想象的那樣樂觀,這對于沒有工作經歷的研究生尤其明顯。
三、基于“學生發展”理念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施路徑
(一)高校要加大教育的支持力度
隨著近些年全國高校研究生的不斷擴招,生源質量不同程度上出現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造成研究生就業和職場競爭日趨激烈。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在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基礎上,更加重視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要將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高校應建立專門針對于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統籌和推進該項工作的實施。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引進專業人才,同時積極聘請校外專家或人力資源管理專門人員到校內兼職,推進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將定期召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建立畢業生職業發展檔案、實施畢業生職業跟蹤和回訪制度、編寫典型職業發展案例等作為常規工作內容來抓,以提高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endprint
(二)社會上用人單位要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研究生是推動社會和科學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是掌握新技術、產生新思想的活躍群體,自身和社會對其職業發展的期望值都很高。但研究生畢業后出現眼高手低,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的現象。為彌補研究生實際能力與社會期望值之間的差距,用人單位應多與高校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平臺,多為研究生提供實習實訓、參觀考察和崗位實踐的機會,嘗試采用短期項目牽引、設立校外導師等方式,讓研究生了解外部工作世界,提高從業能力。
(三)實行與本科生區別化的教育模式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體呈現出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自我期望值更高,思想更成熟,獨立意識和自我思考能力更強,從業急迫性更大等特點。因此,在研究生群體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注意與本科生相區別。如果說本科生的教育形式是以灌輸、講授為主,那么研究生則要以引導、實踐為主,切忌大道理的勸導和傳統課堂知識的傳授。可以引導研究生通過自學了解性格、興趣、價值觀、技能和外部工作世界的方法,從而激發其主動進行潛能開發。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性格測試、職業測評等形式,了解研究生因專業方向、本科背景、從業經歷等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個體咨詢與生涯輔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引導研究生開展職業生涯實踐活動,是該項工作體現學生發展理念的重要方面,是研究生在具體職場環境中檢驗和提高專業技能,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應以科研方向為基礎,同時兼顧個人需求的原則。引導研究生以院系、專業、科研團隊或研究室等為單位,舉辦校友職業發展報告會、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經驗分享會、與職業發展相結合的學術報告會。此外,研究生還可以走出校門,積極開展個人或團體的參觀實訓、假期實習、短期項目模擬等。這些與職場的親密接觸,不僅可以幫助研究生提高科研興趣和能力,還能幫助他們提升職業素養、組織協調、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從而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馬冬卉,陳敏.美國高校學生發展理論及相關問題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7,(3).
[2]克里斯汀·仁.學生發展理論在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應用——美國學生發展理論簡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彭小孟.學生發展理論: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理論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0).
[4]霍禮強,方曉青,毛麗萍.論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和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1,(16).
[5]葛陽陽,楊娜,范洪濤.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與思考[J].世紀橋,2012,(1).
[6]房春紅,郁飛,撒文清.談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與措施[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6).
[7]李玉芳.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訴求、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
[8]代花,陳世慶.美國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探析[J]. 高等農業教育. 2007,(10).
[9]陳敏.中美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專業化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