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敏
促進學生學習變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后現代主義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學生學習變革過程中的趨勢主要表現在:“精神訴求”由技術理性轉變為人文價值,“學生思維方式”從國家思維走向游牧式思維,“主體關系重建”實現二元對立到融合共生的嬗變,“學習方式”從經驗認知走向體驗感悟。
后現代主義學習變革趨勢后現代主義理念對目前學生學習變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擬從學習變革過程中的“精神訴求”“思維方式突破”“主體關系重建”、及“學習方式轉變”四個維度論述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學生學習變革。
一、學習變革的精神訴求:從技術理性走向人文關懷
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存在于每一種文化與意識中,精神追求是人印證自己存在的標識。愛爾維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認為,“人的發展是精神世界的發展,而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差異,又是由他們所接收的教育不同造成的。”因此選擇什么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在學習變革的過程中進行反思與追問。
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盲目追捧導致技術理性變成自我目的實現的工具與奴役人的手段。這種技術理性是人異化的根源,是禁錮住人們的鎖鏈,在學習上表現為:第一,忽視人文關懷,片面追求科學知識;第二,忽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盲目機械學習,處于被動地位;第三,忽視創新能力的發展,強調學習的標準化;第四,忽視學生的差異性,片面追求培養效率。
學習本是一種精神的享受,現在卻變異為一種折磨,派納(William F. Pinar)斷言,“在這種模式下,造出一個單面的人,一個道德淪喪的人,這種結果是非人性化的。”學習是個體精神生成的過程,后現代主義教育重視人文關懷,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呼吁創造一種人與人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人文觀念濃厚的環境。人們嘗試從后現代主義思潮中尋求變革的方法,呼吁從技術理性走向人文關懷,這有助于幫助學生促進自我發展,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二、學習的思維方式突破:從國家思維走向游牧式思維
法國著名后現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提出要由“國家思維”走向“游牧式思維”,這里的“國家思維”指的是合乎規矩的、統治式的思維方式,“游牧式思維”代表自由的、充滿想象力的思維方式。國家思維在傳統的學習中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通常以一元化的邏輯推演為主要方法,從而構筑龐大的邏輯體系,是一種片面的霸道思維模式。在這樣國家思維統治下的學生缺乏主體創新意識,不善于發現、質疑和挑戰。游牧式思維崇尚自由,認為學生的自由作為一種內在構成性的存在自由,主張在自由的羽翼下解除傳統的桎梏,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一元性,提倡采取多元方法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強調學生的批判意識、懷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
隨著對思維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普遍認為思維方式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轉變的。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做到:第一,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鼓勵學生從多元視角出發,敢于質疑,打破常規,尋求突破與重生;第二,倡導合作學習,努力提升個體意識,促進個性解放。第三,提倡發現、探究、反思性學習,逐漸引導學生并訓練其形成習慣。
三、學習的主體關系重建:從二元對立走向融合共生
世界本是“我—你”一體的關系,但自從人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就進入了“我—它”范疇,也就有了主客之分。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變革過程中的主要關系,傳統的教學提倡“教師中心”,這是一種典型的“我—它”關系,教師是凌駕與學生之上的唯一權威,學生是教師控制和灌輸的對象,是“容器”而不是“反應堆”。針對“教師中心”的弊端,人們繼而提出了“學生中心”,確立學生的絕對地位,但是“將兒童置于脆弱不堪的境地,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放任自流,是他們無法獲得大人身上具有的人生閱歷的教益。”由此可見,“學生中心”亦沒有走出“我—它”關系的牢籠。
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既無“教師中心”,也沒有“學生中心”,師生關系是平等自由的,而主客二分模式下的教師與學生都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多爾(W.E.Doll)對教師角色的鑒定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習團體中的平等成員,師生之間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兩者是在共同探究、學習,是一個相互對話、合作的過程。師生關系的應然狀態是一種“我—你”關系,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這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傾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站在教師的立場進行思考,體會到教師的用心良苦。在這種互為主體的關系模式下,師生關系將呈現出民主平等、對話合作、互利互惠的狀態,從對立走向和諧共榮。
四、學習的方式轉變:從經驗認知走向體驗感悟
經驗和體驗是人類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從哲學層面上講,“經驗”關注的是客觀世界,側重于對世界的認知與控制,主張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開采世界。“體驗”則從精神世界出發,關注意義的建構、存在的澄明和價值的生成,強調對世界的理解與感悟,重視對精神的追求。從心理學層面上講,“經驗”的心理學基礎是感覺心理學,旨在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與表現行為之間的客觀規律,精神范疇的內容則被漠視。“體驗”的心理學基礎是存在心理學,關心人的精神世界,認為體驗是一種內向度的實踐,并以一種前瞻性的超越現實的姿態去解決個體人化的問題。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和機械訓練,獲取客觀經驗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個人主觀情感體驗和價值追求。后現代主義教育強調整體性,不僅關注學生客觀知識的獲取,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發展。這就要求在學生學習變革的過程中實行體驗學習,注重感悟。
經驗對學習具有其內在的本真意義,在這里我們主張學習要由經驗感知走向體驗感悟,并不是要放棄對經驗的學習,而是突出體驗感悟對學習者的影響,走向經驗認知與體驗感悟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467-468.
[2]Giroux,H.,A.Penna,&W.Pinar.(Eds).(Eds).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y, CA: McCutchan,1981.440.
[3]靳玉樂,于澤元.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4]大衛·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與后現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