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專業建設方面,我們依據名校工程的建設要求,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教學、實訓、師資、文化等方面進行打造,成效顯著,在全省名列前茅。現把護理專業建設情況進行階段總結,與同行商榷。
高職教育護理專業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成就的集中體現,是展示其社會形象的品牌標志,是謀求其進一步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我院護理專業有50余年的辦學歷史,是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山東省“十百千工程”示范專業。在近十年的快速發展中,我們凝練辦學特色,深化內涵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現把護理專業特色辦學的實踐經驗介紹如下: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院積極探索,更新觀念,在原有“融合遞進式2+1”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與多家醫院深入合作,探索“院校循環、實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體驗臨床的培養理念,從而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1.成立護理專業校企合作理事會。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制定章程,明確職責,發揮其在護理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專業文化建設等工作中的指導作用,密切校企合作關系,增強護理專業實力。
2.建立“院中校”。第一年在校內學習期間,利用校內的仿真環境進行教學,每學期到醫院見習一周,到真實的環境中去體驗。通過2次學訓交替,加深學生對醫院環境和疾病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同情心,逐步提升生活護理能力。第二年部分班級到醫院進行專業課的學習,由醫院的護理技術骨干進行授課,醫院為學生提供見習場所,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學生;其余班級在校內仿真環境中進行專業課的學習,每學期到合作醫院見習1周,授課任務由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承擔。通過2次的學訓交替,培養學生的慎獨精神、責任心和職業操守,逐步提升整體護理能力和護理操作技術。第三年到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頂崗實習,形成校內仿真環境學習、醫院實境見習、頂崗實習的實境育人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這也充分體現了“院校循環、實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能力與素質的逐級提升。
3.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每年開展護理專業崗位調研,校企雙方共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臨床護理需求細化專業方向(社區護理、老年護理、急救護理、軍隊護理),逐漸達到專業對應崗位的目的。
4.建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制定人才培養質量監督制度,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構建由護理學院領導、督導委員會、教研室、學生、醫院兼職教師等多方參與的評價和監督體系,領導、督導、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對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進行聽課,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學生每學期定期對任課教師進行4次網上教學評價,暢通多方信息反饋渠道,及時分析總結、評價反饋各教學環節的實施情況;通過日常教學檢查、學生信息員座談、督導聽課等措施隨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形成“預警—糾偏”的教學質量監控循環過程,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
5.建立畢業生質量跟蹤體系。制定并完善《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方案》,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成立校友會,通過校友會的活動了解畢業生的就業信息;采取在線調查、電子郵件問卷、電話調查等方法對用人單位、畢業生、學生家長等進行多方調查,以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畢業生和學生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等。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人才培養年度質量報告
二、課程體系及教學特色
1.創新課程體系。護理學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會,成立了由護理骨干和醫療管理人員參與的調研小組,負責對護理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及職業素質、能力和知識要求進行分析調整,以此指導課程建設,對接崗位需求。打破傳統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和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框架,突出能力培養,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將課程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兩個平臺,設置專業方向、素質拓展、能力拓展和集中實踐教學四大模塊。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嬰、兒童、成人、老年等時期)建立了符合認知規律的“漸進型”課程體系。實施以行動導向為原則的項目教學,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教學內容精挑細選,緊跟臨床,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理念。在公共平臺課和專業平臺課的基礎上,通過崗位調研,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開設專業方向課,如《社區護理》《康復護理》《急救護理》《老年護理技術》《軍事素養》《災害醫學》。
2.創新職業素質教育。我院非常注重素質教育,將素質教育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并滲透到每門課、每次課中。通過開設《護士人文修養》《護理倫理》《護理禮儀》《護士條例及行為規范》等必修課程來加強護士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南丁格爾精神系列活動”“老年護理院義工活動”“5.12護士節活動”等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心、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也適時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的培養,儀容儀表、護患交流、職業道德無不滲透在每堂課中,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愛心和誠心換取病人的放心和舒心。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課外,多次邀請專家學者,道德模范與學生深入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等。
3.創新教學組織形式。繼續深入進行以案例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改革,根據課程特點選擇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根據普通高職和對口高職生源的不同,創新分類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
三、師資隊伍建設特色
聘請教育名家及知名醫院護理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指導護理專業建設及專業群的建設,參與社會調研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從而提高護理專業的教學質量和社會知名度;優先培養本院護理專業帶頭人,通過培訓學習,吸收先進的專業建設理念和經驗,帶領教學團隊進行專業剖析,指導護理專業及其專業群的建設,提高其在國內護理業的影響力;重點培養護理專業骨干教師,提高其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在校企合作醫院中選拔一線優秀技術骨干組成兼職教師資源庫,保證兼職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性。每年舉辦2次職教能力培訓,平時安排專任教師對兼職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服務。建立兼職教師評價體系,將授課情況分為A、B、C、D四個等級,依據評價結果發放酬金獎勵;對新近教師進行教學能力培訓,教研室負責安排專人進行指導,考核合格者才能承擔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學院領導、教學督導和教研室主任將定期聽課,對其教學能力進行監督和指導;成立“名師工作室”,培養青年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推廣教學成果。
四、實訓基地建設特色
我們把實訓基地打造為仿真的醫院環境,依據醫院工作實際設置實訓項目。充分與醫院工作實際相銜接,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營造醫院職業氛圍,復制醫院文化,培育學生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每年舉辦護理技能大賽,強化學生的護理操作技能,以賽促學。
五、社會服務特色
支持基層衛生院建設,定期舉辦醫療講座和護理基礎操作培訓。
積極承擔社會培訓,進行急救、鄉村醫師、老年護理員、護理心理咨詢師等培訓任務。承擔執業醫師技能考試任務。幫扶中職院校的護理專業發展與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擴大學院的社會影響力。
六、專業文化建設特色
高職教育如果不重視人文素質培養,就會陷入培養“機器人”的誤區!學校應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根本。我院每年都會邀請教育家及道德模范進行專題報告。以社團為載體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順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形勢,將醫院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營造醫院氛圍、創設專業格言、建設專業制度、培育職業情感,打造具有護理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鄭焱明.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及其路徑選擇芻議[J].職教論壇,2012,(04):80.
[2]范保興,孫菁.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5)49.
[3]張樂天.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創新高職教育辦學特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0):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