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當前,從我國現行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來看,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只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十分重視,而忽視了學生對音樂作品審美意識的培養,從而使得音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脫離了藝術的范疇。通過對培養音樂審美意識的內容進行簡要的介紹,提出了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音樂審美音樂理論課審美意識在當前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審美教學已經成為其中主要的內容之一,它主要是通過美妙、高雅的音樂來感染人們的心靈,從而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這樣不僅能善化人們的道德情操,還能提高人們對音樂作品的認知能力。
一、傳統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缺陷
目前,我們在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了樂理、音樂作品的創作、練耳、音樂欣,賞等。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和理論知識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音樂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主要是包括了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當前,教師在音樂理論課程中,都是采用罐輸式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不過,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人們也逐漸發現了這種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對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掌握。為此,我們還要在日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進一步的加強人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得學生有著更多的實踐來對音樂進行藝術美感進行感受。
在長期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只是一味地追求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音樂的藝術本質,這不僅對學生的藝術素質水平有著一定的影響,還制約了音樂的發展。因此,我們當前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將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放在音樂教學的第一位,從而通過不斷的藝術分析考核,來加強學生藝術素質水平的培養,使得音樂理論課程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讓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得到明顯的增強,進而使其教師在音樂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體現出音樂教育的藝術性。
二、培養音樂審美意識的重要性
在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音樂理論課程具有理論知識課程教學的特點,但是它確實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對學生的音樂美感進行培養,并且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藝術特色、背景和審美價值等多個方面來對其進行分析,從而使得音樂課程教學的意義得以充分的體現。為此,我們在音樂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將音樂的藝術魅力和審美意識融入到其中,讓學生在日常音樂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對音樂的藝術美感進行理解,致使學生的音樂素質水平得以增強。可見,在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音樂的發展歷史方面來進行分析,音樂歷史主要包括了音樂作品的歷史及其審美體驗歷史這兩個方面。其中,在不同的音樂作品歷史當中,其自身的審美體驗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音樂審美意識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既要對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理解,使得學生在日常音樂學習當中,對自身的音樂藝術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在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是很重要的,這不僅將音樂教學的知識性和技能性內容的有機結合,還實現了現代化音樂教學的創新性,使得現代化音樂藝術的特點可以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體現出來,使得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音樂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還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得學生的音樂藝術素質水平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不過,從我國當前音樂課程教學模式來看,其教學方法還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這就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當前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要采用相關的技術手段來對其進行處理,進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音樂理論教學的課程改革。
三、改革音樂理論課程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由于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繁多,因此導致人們在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時,其內容十分的復雜。于是,為了讓人們對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有著比較直觀的了解我們就以和聲課為例,來對其相關內容進行簡要的概述。
在和聲作業方面,可以把鍵盤和聲的練習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書面和聲作業都能以鋼琴彈奏的方式體現出來,并注重專門在鍵盤上進行的和聲連接訓練,使學生更多地從聽覺的角度鑒別、記憶和選擇各種和聲效果,積累自己對和聲美感的體驗,而后掌握相應的和聲基礎理論與應用原則。相對于過去死記和聲規則、強調書面習題完成質量的教學方式,重視和聲音響的鑒別能力和聽覺審美意識,將能切實提高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對和聲效果進行合理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也更接近音樂學習的本質。而且,就音教專業的學生而言,寫出高質量的和聲書面作業不是其學習的重點,具有正確鑒別和聲效果及欣賞音樂美感的能力才是關鍵,因為他們以后的主要任務是在基礎教育中以音樂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講授和聲課或者專職于音樂創作活動。
與此類似,樂理、視唱練耳、歌曲創作、曲式音樂史、音樂欣賞等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具有更好的基礎教育能力,能夠更充分地完成音樂美育的工作,因此,都需要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出音樂的藝術性本質,重視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比如,樂理課的教學改革,應當像和聲課一樣,把書本上的譜例轉變成實際音響,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各種常用符號和術語的音樂效果。此外,還可以選用學生熟悉的音樂名作片段作為輔助例證,使學生在審美的狀態下深入理解作品中的音樂符號、表情術語、記譜法知識等內容的音樂表現意義,從而更準確、更牢固地掌握樂理知識。這樣,通過把廣泛的音樂文化知識和音響的感染力緊密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和愛樂之心,調動他們參與對音樂藝術、音樂歷史進行討論、分析的積極性,從而在充分的音樂熏陶中,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藝術理解和良好的藝術素質。
音樂的藝術內涵體現在對音樂美的創造、表現以及相應的感知、認識之上,音樂教育因此也就成為必須貫穿著審美意識的藝術教育形式。高師音樂教育院系的音樂理論課,屬于音樂藝術類課程的重要一環。無疑,音樂審美意識也是這一類課程的核心成分,是這些音樂課程的藝術屬性得以體現的基本前提。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國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有利于學生音樂藝術素質水平的提高,還對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改革,從而推動我國音樂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瀅,臧學娜.淺談視唱練耳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教學——淺談高職專業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改革[J].遼寧高職學報,2003,(06).
[2]夏威.談音樂審美教育中主客體的相互關系[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199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