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大家對歌唱并不陌生,我們通常講歌唱,也可以稱唱歌,是指人類通過發聲器官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與說話相似。它是一門藝術,包含唱歌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訓練和要求。手風琴演奏中的“歌唱”,也相似于唱歌或說話,他要求以演奏的形式,把音樂完整、清晰、動聽的展現給聽者。就手風琴演奏中如何把握“歌唱性”進行了論述。
手風琴歌唱性呼吸一、對音樂作品的分析
學生要對作品進行理性的正確分析和感性的把握。首先,對所演奏的音樂作品首先要了解其年代、背景及作者的創作思想意圖;其次,進行準確的曲式分析,了解其結構,劃分樂句、樂段,樂句的劃分是呼吸的前提。手風琴演奏中,要想表現樂曲的起承轉合,要像唱歌一樣呼吸換氣,這就依據于演奏者所劃分的樂句。對作品的樂句要有一定的認識,每個樂句都有始有收,注重研究每個樂句的聲樂表現特征。樂句是構成一首樂曲的一個具有特性的基本結構單位。它能表達出相對完整的意義,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話一樣。在歌曲中,樂句比較容易理解。特別是結構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詞,對應著四個樂句,句句之間有呼吸。器樂曲中的樂句,有類似的,比較清楚。但有時就不那么規整,也不那么一目了然。這就是“器樂化”了的樂句。在文章中,標點符號是分句及表達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音樂是表現人們內心感受的,所以沒有像文字那樣用標點把句子分開,它則需要演奏者進行二度創作,通過演奏來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劃分樂句可以從單聲部,簡單作品入手。如《小星星》《雪絨花》《小松樹》等。這些樂曲在演奏之前,跟著音樂的旋律走向唱一唱,這些規整的樂句就顯現了。如譜例1《小松樹》:四句歌詞對應著四個樂句,句與句之間都有明顯的呼吸。
對于“器樂化”的樂句,必須先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風格特征及作曲家的創作特征等等,反復唱并感覺。有時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樂句劃分方法,作為演奏者的二度創作者,要細心比較分析,體會,從而選出最滿意的一種。
二、呼吸在手風琴演奏技巧中的運用
正確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歌唱藝術重要的基礎。歌唱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規律和方法。手風琴演奏中,呼吸也同樣是最必要的基礎,是一項技術,需要方法得當的訓練。
1.風箱的呼吸
風箱的呼吸包括三部分:
(1)風箱的正確運行
風箱的推拉,就像人們的呼吸。在演奏中,風箱的運行就像一把扇子,開風箱如同扇子打開,風箱的上部分先緩緩打開;回風箱如同扇子合上,也是先回上部分,下部分穩住,在運行中要保持風箱的平穩,開、合風箱都要自然的隨著“扇形”運行,這種運行風箱的方法,有助于表現樂曲的歌唱性。
(2)風箱的控制
風箱的控制也就是對“力”的把握,對初學者來講,對風箱的基本要求就是訓練風箱的平穩運行,只有平穩的運行才能不破壞樂曲歌唱性的表現。風箱的平穩運行是演奏者的最本質的條件,同時也對樂曲音樂處理的表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做到風箱運行的平穩,要以手帶臂,自然、均勻的進行開、關風箱的運行。在運行中,左手手臂不能太緊張,同時也不能太松懈。當演奏者單獨進行右手鍵盤部分的彈奏時,風箱的平穩運行較容易做到,但當進行左手貝司的彈奏時,風箱的平穩運行就隨之增加了難度。常常會出現風箱隨著左手觸鍵而晃動。這個力的掌控,不能與左手貝司的彈奏相混,也就是說在左手貝司的觸鍵是手指的彈奏,而風箱在樂曲中的運行不能隨著節奏或左手觸鍵的彈奏而晃動,這一點是在演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風箱控制的重要環節。風箱是否平穩運行,不僅要求風箱在開,關運行時都保持平穩,不能晃動,而且還要求其強弱力度控制均勻。
(3)風箱的設計
想要更好地控制風箱,密不可分的就是合理的設計風箱。很多學生在演奏音樂作品時,往往都是跟著感覺走,有一定的隨意性,每一遍的演奏,風箱的轉換都在不同的位置。當然,這樣演奏也可以表現音樂作品,但如果要把音樂作品表現的更準確、細致、流暢,而且在轉換風箱時,表現的不留痕跡,則需要在音樂作品中進行風箱的設計。演奏中,要像歌唱處理呼吸一樣細致地控制風箱。風箱轉換時要柔和自然,可以每兩小節或四小節變換一次風箱的方向,也可以按樂句間的“呼吸”,也就是是以作品的樂句為依據,變換風箱。我們還以《小松樹》為例看看風箱的設計,每一句換一次風箱,都是在歌曲呼吸的時候換。
2.手指的“呼吸”
呼吸運用的正確與否,對于演奏中的技藝表現、音樂情感表現、優美音色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演奏旋律感較強的音樂時,要求手指的彈奏動作要連貫,觸鍵要觸到底,做到音和音之間沒有縫隙。但常出現音和音的疊加,也就是當第二個音下鍵時,前一個音還沒有抬起,造成渾濁,不清晰。這需要在訓練時克服。有時還要求演奏者體會手指與手腕的相互配合,如演奏巴赫的作品,要十分注重結構層次的均衡性、旋律線條的歌唱性和音樂表現的裝飾性處理。在演奏時強調以輕微簡捷的手指彈奏和輕盈的手部動作為主,在氣息上要做到有控制、有層次地呼吸。
在演奏一首新的樂曲之前,不要急于上手彈奏,首先要認真分析整首曲子,了解樂曲包括作曲家的背景及內涵,弄清楚樂曲中的旋律樂句,找到“氣口”合理劃分樂句。最有效的方法是“歌唱旋律”,把旋律唱出來,這樣,很自然的我們就會在“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下來。鋼琴的彈奏要求有“雙臂呼吸”,手風琴的演奏同樣適用,手臂的放松和調節能給予音樂連貫性和流暢感;而手腕的呼吸是運用最普遍、也出現最多的呼吸手段,如連線的劃分,通過手腕力量的“上抬”和“下沉”也可以實現樂句起伏中的“氣息”。
三、內心的歌唱及情感的表達
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使用文字來表現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音樂則用聲音來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它是把我們內心從音符中感受到的東西,通過彈奏音樂作品,也就是二度創作的方式顯現出來。因此,演奏者首先要把作品彈奏的悅耳,讓聽眾能收到感染,也能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作者的情思。要做到這些,需要演奏者在平時要注意多聽、多分析、多比較各類風格的音樂作品,以加強內心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夕陽簫鼓》,這首中國作品,旋律委婉質樸,節奏多變。演奏者注意到了旋律線條的起伏,感受到了節奏的轉變,隨后注意到音色的轉化,于是內心就勾勒出一幅夕陽映江、晚風輕撫、江樓鐘鼓的畫面,這就讓演奏者首先進入了畫面,從音樂中獲得這種情感體驗,他把其感受表達彈奏出來,讓聽眾得到一種感性的直接體驗,產生共鳴。
總之,歌唱性并不是簡單的連貫的彈奏技術,而是技術技巧與音樂表現、演奏者內心感受的統一。音樂就是歌唱,彈奏手風琴,就是傳遞給聽者一種美妙的聲音,激起聽者內心的音樂共鳴。當我們把手指、風箱、內心、感覺等都融為一體時,音樂的歌唱性就顯現了。
參考文獻:
[1]夏雨.鋼琴演奏中的“呼吸”處理.文化藝術研究,2009,(23).
[2]童道錦,孫明珠.鋼琴教學與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endprint
大家對歌唱并不陌生,我們通常講歌唱,也可以稱唱歌,是指人類通過發聲器官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與說話相似。它是一門藝術,包含唱歌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訓練和要求。手風琴演奏中的“歌唱”,也相似于唱歌或說話,他要求以演奏的形式,把音樂完整、清晰、動聽的展現給聽者。就手風琴演奏中如何把握“歌唱性”進行了論述。
手風琴歌唱性呼吸一、對音樂作品的分析
學生要對作品進行理性的正確分析和感性的把握。首先,對所演奏的音樂作品首先要了解其年代、背景及作者的創作思想意圖;其次,進行準確的曲式分析,了解其結構,劃分樂句、樂段,樂句的劃分是呼吸的前提。手風琴演奏中,要想表現樂曲的起承轉合,要像唱歌一樣呼吸換氣,這就依據于演奏者所劃分的樂句。對作品的樂句要有一定的認識,每個樂句都有始有收,注重研究每個樂句的聲樂表現特征。樂句是構成一首樂曲的一個具有特性的基本結構單位。它能表達出相對完整的意義,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話一樣。在歌曲中,樂句比較容易理解。特別是結構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詞,對應著四個樂句,句句之間有呼吸。器樂曲中的樂句,有類似的,比較清楚。但有時就不那么規整,也不那么一目了然。這就是“器樂化”了的樂句。在文章中,標點符號是分句及表達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音樂是表現人們內心感受的,所以沒有像文字那樣用標點把句子分開,它則需要演奏者進行二度創作,通過演奏來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劃分樂句可以從單聲部,簡單作品入手。如《小星星》《雪絨花》《小松樹》等。這些樂曲在演奏之前,跟著音樂的旋律走向唱一唱,這些規整的樂句就顯現了。如譜例1《小松樹》:四句歌詞對應著四個樂句,句與句之間都有明顯的呼吸。
對于“器樂化”的樂句,必須先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風格特征及作曲家的創作特征等等,反復唱并感覺。有時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樂句劃分方法,作為演奏者的二度創作者,要細心比較分析,體會,從而選出最滿意的一種。
二、呼吸在手風琴演奏技巧中的運用
正確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歌唱藝術重要的基礎。歌唱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規律和方法。手風琴演奏中,呼吸也同樣是最必要的基礎,是一項技術,需要方法得當的訓練。
1.風箱的呼吸
風箱的呼吸包括三部分:
(1)風箱的正確運行
風箱的推拉,就像人們的呼吸。在演奏中,風箱的運行就像一把扇子,開風箱如同扇子打開,風箱的上部分先緩緩打開;回風箱如同扇子合上,也是先回上部分,下部分穩住,在運行中要保持風箱的平穩,開、合風箱都要自然的隨著“扇形”運行,這種運行風箱的方法,有助于表現樂曲的歌唱性。
(2)風箱的控制
風箱的控制也就是對“力”的把握,對初學者來講,對風箱的基本要求就是訓練風箱的平穩運行,只有平穩的運行才能不破壞樂曲歌唱性的表現。風箱的平穩運行是演奏者的最本質的條件,同時也對樂曲音樂處理的表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做到風箱運行的平穩,要以手帶臂,自然、均勻的進行開、關風箱的運行。在運行中,左手手臂不能太緊張,同時也不能太松懈。當演奏者單獨進行右手鍵盤部分的彈奏時,風箱的平穩運行較容易做到,但當進行左手貝司的彈奏時,風箱的平穩運行就隨之增加了難度。常常會出現風箱隨著左手觸鍵而晃動。這個力的掌控,不能與左手貝司的彈奏相混,也就是說在左手貝司的觸鍵是手指的彈奏,而風箱在樂曲中的運行不能隨著節奏或左手觸鍵的彈奏而晃動,這一點是在演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風箱控制的重要環節。風箱是否平穩運行,不僅要求風箱在開,關運行時都保持平穩,不能晃動,而且還要求其強弱力度控制均勻。
(3)風箱的設計
想要更好地控制風箱,密不可分的就是合理的設計風箱。很多學生在演奏音樂作品時,往往都是跟著感覺走,有一定的隨意性,每一遍的演奏,風箱的轉換都在不同的位置。當然,這樣演奏也可以表現音樂作品,但如果要把音樂作品表現的更準確、細致、流暢,而且在轉換風箱時,表現的不留痕跡,則需要在音樂作品中進行風箱的設計。演奏中,要像歌唱處理呼吸一樣細致地控制風箱。風箱轉換時要柔和自然,可以每兩小節或四小節變換一次風箱的方向,也可以按樂句間的“呼吸”,也就是是以作品的樂句為依據,變換風箱。我們還以《小松樹》為例看看風箱的設計,每一句換一次風箱,都是在歌曲呼吸的時候換。
2.手指的“呼吸”
呼吸運用的正確與否,對于演奏中的技藝表現、音樂情感表現、優美音色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演奏旋律感較強的音樂時,要求手指的彈奏動作要連貫,觸鍵要觸到底,做到音和音之間沒有縫隙。但常出現音和音的疊加,也就是當第二個音下鍵時,前一個音還沒有抬起,造成渾濁,不清晰。這需要在訓練時克服。有時還要求演奏者體會手指與手腕的相互配合,如演奏巴赫的作品,要十分注重結構層次的均衡性、旋律線條的歌唱性和音樂表現的裝飾性處理。在演奏時強調以輕微簡捷的手指彈奏和輕盈的手部動作為主,在氣息上要做到有控制、有層次地呼吸。
在演奏一首新的樂曲之前,不要急于上手彈奏,首先要認真分析整首曲子,了解樂曲包括作曲家的背景及內涵,弄清楚樂曲中的旋律樂句,找到“氣口”合理劃分樂句。最有效的方法是“歌唱旋律”,把旋律唱出來,這樣,很自然的我們就會在“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下來。鋼琴的彈奏要求有“雙臂呼吸”,手風琴的演奏同樣適用,手臂的放松和調節能給予音樂連貫性和流暢感;而手腕的呼吸是運用最普遍、也出現最多的呼吸手段,如連線的劃分,通過手腕力量的“上抬”和“下沉”也可以實現樂句起伏中的“氣息”。
三、內心的歌唱及情感的表達
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使用文字來表現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音樂則用聲音來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它是把我們內心從音符中感受到的東西,通過彈奏音樂作品,也就是二度創作的方式顯現出來。因此,演奏者首先要把作品彈奏的悅耳,讓聽眾能收到感染,也能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作者的情思。要做到這些,需要演奏者在平時要注意多聽、多分析、多比較各類風格的音樂作品,以加強內心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夕陽簫鼓》,這首中國作品,旋律委婉質樸,節奏多變。演奏者注意到了旋律線條的起伏,感受到了節奏的轉變,隨后注意到音色的轉化,于是內心就勾勒出一幅夕陽映江、晚風輕撫、江樓鐘鼓的畫面,這就讓演奏者首先進入了畫面,從音樂中獲得這種情感體驗,他把其感受表達彈奏出來,讓聽眾得到一種感性的直接體驗,產生共鳴。
總之,歌唱性并不是簡單的連貫的彈奏技術,而是技術技巧與音樂表現、演奏者內心感受的統一。音樂就是歌唱,彈奏手風琴,就是傳遞給聽者一種美妙的聲音,激起聽者內心的音樂共鳴。當我們把手指、風箱、內心、感覺等都融為一體時,音樂的歌唱性就顯現了。
參考文獻:
[1]夏雨.鋼琴演奏中的“呼吸”處理.文化藝術研究,2009,(23).
[2]童道錦,孫明珠.鋼琴教學與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endprint
大家對歌唱并不陌生,我們通常講歌唱,也可以稱唱歌,是指人類通過發聲器官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與說話相似。它是一門藝術,包含唱歌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訓練和要求。手風琴演奏中的“歌唱”,也相似于唱歌或說話,他要求以演奏的形式,把音樂完整、清晰、動聽的展現給聽者。就手風琴演奏中如何把握“歌唱性”進行了論述。
手風琴歌唱性呼吸一、對音樂作品的分析
學生要對作品進行理性的正確分析和感性的把握。首先,對所演奏的音樂作品首先要了解其年代、背景及作者的創作思想意圖;其次,進行準確的曲式分析,了解其結構,劃分樂句、樂段,樂句的劃分是呼吸的前提。手風琴演奏中,要想表現樂曲的起承轉合,要像唱歌一樣呼吸換氣,這就依據于演奏者所劃分的樂句。對作品的樂句要有一定的認識,每個樂句都有始有收,注重研究每個樂句的聲樂表現特征。樂句是構成一首樂曲的一個具有特性的基本結構單位。它能表達出相對完整的意義,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話一樣。在歌曲中,樂句比較容易理解。特別是結構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詞,對應著四個樂句,句句之間有呼吸。器樂曲中的樂句,有類似的,比較清楚。但有時就不那么規整,也不那么一目了然。這就是“器樂化”了的樂句。在文章中,標點符號是分句及表達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音樂是表現人們內心感受的,所以沒有像文字那樣用標點把句子分開,它則需要演奏者進行二度創作,通過演奏來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劃分樂句可以從單聲部,簡單作品入手。如《小星星》《雪絨花》《小松樹》等。這些樂曲在演奏之前,跟著音樂的旋律走向唱一唱,這些規整的樂句就顯現了。如譜例1《小松樹》:四句歌詞對應著四個樂句,句與句之間都有明顯的呼吸。
對于“器樂化”的樂句,必須先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風格特征及作曲家的創作特征等等,反復唱并感覺。有時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樂句劃分方法,作為演奏者的二度創作者,要細心比較分析,體會,從而選出最滿意的一種。
二、呼吸在手風琴演奏技巧中的運用
正確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歌唱藝術重要的基礎。歌唱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規律和方法。手風琴演奏中,呼吸也同樣是最必要的基礎,是一項技術,需要方法得當的訓練。
1.風箱的呼吸
風箱的呼吸包括三部分:
(1)風箱的正確運行
風箱的推拉,就像人們的呼吸。在演奏中,風箱的運行就像一把扇子,開風箱如同扇子打開,風箱的上部分先緩緩打開;回風箱如同扇子合上,也是先回上部分,下部分穩住,在運行中要保持風箱的平穩,開、合風箱都要自然的隨著“扇形”運行,這種運行風箱的方法,有助于表現樂曲的歌唱性。
(2)風箱的控制
風箱的控制也就是對“力”的把握,對初學者來講,對風箱的基本要求就是訓練風箱的平穩運行,只有平穩的運行才能不破壞樂曲歌唱性的表現。風箱的平穩運行是演奏者的最本質的條件,同時也對樂曲音樂處理的表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做到風箱運行的平穩,要以手帶臂,自然、均勻的進行開、關風箱的運行。在運行中,左手手臂不能太緊張,同時也不能太松懈。當演奏者單獨進行右手鍵盤部分的彈奏時,風箱的平穩運行較容易做到,但當進行左手貝司的彈奏時,風箱的平穩運行就隨之增加了難度。常常會出現風箱隨著左手觸鍵而晃動。這個力的掌控,不能與左手貝司的彈奏相混,也就是說在左手貝司的觸鍵是手指的彈奏,而風箱在樂曲中的運行不能隨著節奏或左手觸鍵的彈奏而晃動,這一點是在演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風箱控制的重要環節。風箱是否平穩運行,不僅要求風箱在開,關運行時都保持平穩,不能晃動,而且還要求其強弱力度控制均勻。
(3)風箱的設計
想要更好地控制風箱,密不可分的就是合理的設計風箱。很多學生在演奏音樂作品時,往往都是跟著感覺走,有一定的隨意性,每一遍的演奏,風箱的轉換都在不同的位置。當然,這樣演奏也可以表現音樂作品,但如果要把音樂作品表現的更準確、細致、流暢,而且在轉換風箱時,表現的不留痕跡,則需要在音樂作品中進行風箱的設計。演奏中,要像歌唱處理呼吸一樣細致地控制風箱。風箱轉換時要柔和自然,可以每兩小節或四小節變換一次風箱的方向,也可以按樂句間的“呼吸”,也就是是以作品的樂句為依據,變換風箱。我們還以《小松樹》為例看看風箱的設計,每一句換一次風箱,都是在歌曲呼吸的時候換。
2.手指的“呼吸”
呼吸運用的正確與否,對于演奏中的技藝表現、音樂情感表現、優美音色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演奏旋律感較強的音樂時,要求手指的彈奏動作要連貫,觸鍵要觸到底,做到音和音之間沒有縫隙。但常出現音和音的疊加,也就是當第二個音下鍵時,前一個音還沒有抬起,造成渾濁,不清晰。這需要在訓練時克服。有時還要求演奏者體會手指與手腕的相互配合,如演奏巴赫的作品,要十分注重結構層次的均衡性、旋律線條的歌唱性和音樂表現的裝飾性處理。在演奏時強調以輕微簡捷的手指彈奏和輕盈的手部動作為主,在氣息上要做到有控制、有層次地呼吸。
在演奏一首新的樂曲之前,不要急于上手彈奏,首先要認真分析整首曲子,了解樂曲包括作曲家的背景及內涵,弄清楚樂曲中的旋律樂句,找到“氣口”合理劃分樂句。最有效的方法是“歌唱旋律”,把旋律唱出來,這樣,很自然的我們就會在“該停頓的地方”停頓下來。鋼琴的彈奏要求有“雙臂呼吸”,手風琴的演奏同樣適用,手臂的放松和調節能給予音樂連貫性和流暢感;而手腕的呼吸是運用最普遍、也出現最多的呼吸手段,如連線的劃分,通過手腕力量的“上抬”和“下沉”也可以實現樂句起伏中的“氣息”。
三、內心的歌唱及情感的表達
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使用文字來表現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音樂則用聲音來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它是把我們內心從音符中感受到的東西,通過彈奏音樂作品,也就是二度創作的方式顯現出來。因此,演奏者首先要把作品彈奏的悅耳,讓聽眾能收到感染,也能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作者的情思。要做到這些,需要演奏者在平時要注意多聽、多分析、多比較各類風格的音樂作品,以加強內心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夕陽簫鼓》,這首中國作品,旋律委婉質樸,節奏多變。演奏者注意到了旋律線條的起伏,感受到了節奏的轉變,隨后注意到音色的轉化,于是內心就勾勒出一幅夕陽映江、晚風輕撫、江樓鐘鼓的畫面,這就讓演奏者首先進入了畫面,從音樂中獲得這種情感體驗,他把其感受表達彈奏出來,讓聽眾得到一種感性的直接體驗,產生共鳴。
總之,歌唱性并不是簡單的連貫的彈奏技術,而是技術技巧與音樂表現、演奏者內心感受的統一。音樂就是歌唱,彈奏手風琴,就是傳遞給聽者一種美妙的聲音,激起聽者內心的音樂共鳴。當我們把手指、風箱、內心、感覺等都融為一體時,音樂的歌唱性就顯現了。
參考文獻:
[1]夏雨.鋼琴演奏中的“呼吸”處理.文化藝術研究,2009,(23).
[2]童道錦,孫明珠.鋼琴教學與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