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松
【摘 要】建筑施工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但在高職院校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師資薄弱 ,教學方法陳舊,考核方式單一等系列問題,要改變這些問題必須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條件、創新教學方法、突出考核重點、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多樣化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和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改革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125-01
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明需求的與日俱增,城市綠地建設、房地產開發、農業觀光旅游、道路景觀建設等日益受到重視,與之相關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缺口也在加大。因此,土木工程專業在各地高職院校紛紛開設。在機遇與挑戰并存下,如何使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建筑施工課程的研究內容
本課程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和工程造價等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實踐性和綜合性強,并且與現行規范、規程等密切相關。在工程施工中許多技術問題的解決和管理系統的建立,均要涉及到該課程的運用。本課程理論學時72學時,實踐學時為5周,課程主體內容為施工技術,重點講述施工工藝、施工技術和施工程序等內容。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施工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基本規律,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建筑工程施工中有關施工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為從事建筑工程施工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二、建筑施工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各門課程缺乏系統聯系不夠
現有教學體系下高職院校各課程學習內容與教學組織的內容分散,各門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每門課程只重視自我學習,輕視了各學習階段、各課程內容與建筑施工教學的相關性;授課教師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重復講授課程內容使學生容易產生疲倦感。此外,現有教學體系下課程設置過于傳統化,知識面沒有及時更新,缺少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關注,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性教學不夠
研究性教學是指提倡“以探究為基礎,而不是以傳遞信息為基礎的學習”,使學生從知識和文化的接受者變成探索者。我國現行的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方式多以單向傳授知識的填鴨式”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對所學過的內容重視不夠,不能很好的理解專業知識。
(三)教學資源相對短缺
教學資源相對緊缺是目前土木工程專業普遍存在的狀況。首先缺乏高素質專業的任課老師,教師是教學的核心,“一所大學可以沒有大樓,但不可沒有大師”, 土木工程的許多教師都是非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師范技能差,教師的工作經驗缺乏。還有一些教師是從其他專業中抽調過來的,由于是非專業的任課教師,內容深不下去,效果提不上來,缺乏創新精神,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目前國內的土木工程缺少優秀的專業教材作為引導, 定義概念模糊,學科爭議多,各學校之間性質不同, 教學內容沒有統一標 準 ,培養的重點各不相同 。再次,多數院校硬件配套設施跟不上。在招生規模急劇膨脹的今天,高校的硬件設施顯得捉襟見肘。由于硬件設施缺乏,導致部分實驗性的教學無法開展進行, 從側面也影響到教學質量。
(四) 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
土木工程專業的建筑施工教學在實踐這一環節與現實不能緊密結合 ,學生無法置身于施工環境中去親自體會,直接導致對細部的處理不清淅。缺乏必要的實踐是影響課程深入的原因,狹窄的知識面使學生養成了紙上談兵的習慣,課堂講授的內容難以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許多學生在工作后感嘆知識的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校期間知識面的側重程度以及必要的理論實踐。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知識的片面 ,實踐能力缺乏勢必造成教學內容的單一,潛在地影響了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
(五)教學方法陳舊考核內容單一
在建筑施工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的考核模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仍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及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缺乏與實踐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差。教師常常以學生最終試卷質量為主要考核手段,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邏輯能力的培養上。建筑施工課程作為專業的主干課程,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到本專業的教學質量及人才的培養,所以建筑施工課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建筑施工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
建筑施工是土木專業的核心課程,探索一條完善的適合高職層次建筑施工的教學道路是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師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出“1 點、2 主、3面”的教學改革思路,理論教學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實驗教學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增強學生間的協作,實習教學面向社會,增加實習基地,增強與施工單位的合作; 考核方式多樣化,重點考察學生的實際能力。
(一)以社會需求為教學出發點
調整教學內容,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旨在培養具有較強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能從事城市建設、各類施工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然而創新與實踐的源泉來自社會需求,因此在本課程的改革探索中,緊抓“社會需求”這一出發點。不論理論教學,還是實驗、實踐教學內容,都緊密與社會需求結合。
(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增強師生協作, 轉變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在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嘗試: 一方面,認真準備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情況嘗試提前把下次課的相關問題列給學生,讓他們課余時間思考調查, 查閱資料,以便課堂展開討論。另一方面,努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即“優化主導”。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去吸引學生,用自身的親身經歷去“感化”學生。平日利用業余時間多多和建筑施工單位接觸,把一些實際項目案例引入課堂,真正做一位“學生進入社會的引路人”。
(三)以教學環節的實施為核心從三個方面提升教學質量
(1)完善教學內容
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共分為3個部分: 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外出實習。在理論的教學中: 突出面向社會,提高能力的教學內容; 重視培養學生對“藝術、生態、歷史、環境、建筑、旅游”等多學科的學習興趣,通過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報告等形式,講授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擴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和知識面; 理論盡可能結合現實方案進行師生分析討論; 土木專業相關課程較多,現實教學中存在各門課孤立開設問題,今后加強課程間教學內容、形式、組織上的聯系,強調各課程學習內容與教學組織的相關性,有效實現課程間的銜接和過渡。
(2)改善教學條件
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條件與起步時期相比有很大改進,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學生實驗教室不足,部分實驗設施不能達到實驗要求,部分學生實驗課學習效果欠佳等問題,針對存在問題,嘗試從 3個方面改進: 加強實驗室管理,爭取擴大實驗室面積; 適時更新教材,適應社會變化; 力爭開發高水平、內容齊全的網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平臺。
(3)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傳承,忽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但教學的目標并不是單方面的向學生傳達信息,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特有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建筑施工課程的教學中,嘗試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轉變,即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強化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為靈活地、積極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以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能高效地、正常有序的進行。
參考文獻:
[1]李雄.北京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景觀,2008(1):1- 5.
[2]王玉斌.芻議企業管理教學方法[J].科技資訊, 2007(20).
[3]于衍真,李云蘭.淺談建筑施工課程分步式教學的教學方法[J].科技資訊,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