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萍 曾志艷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近年來該群體日益龐大但卻出現了較高比例的自卑、自我封閉、逆反等心理問題的問題兒童。對問題兒童的心理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各個方面的合力。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154-01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鄉,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該群體由于生活和學習的非正常而受到廣泛的關注。 近年來該群體規模日益龐大,他們能否健康成長不僅會影響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甚至會危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筆者基于心理評估量表的部分項目,選取了九江市150名留守兒童作為對象進行調查,以了解并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況,并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出建議。
一、留守兒童主要的心理問題
(一)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具有自卑心理
調查顯示,針對“你與其他同學相比較,你有哪些方面做得更好?”問題,有22%選擇了“幾乎沒有”,有40%選擇了“很少有”,有23%選擇了“有一些”,僅有15%選擇了“很多”。針對“你上課時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嗎?”問題,有27%選擇了“從不回答,怕答錯遭別人嘲笑”,有39%選擇了“偶爾回答”,有21%選擇了“經常回答”,僅有13%選擇了 “總是回答”。這表明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具有自卑心理。
(二)很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具有封閉心理
針對“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嗎?”問題,有16%選擇了“從不”,有30%選擇了“很少”,有34%選擇了“有時”,而有20%選擇了“一直”。針對“你常感到沒有人很了解你嗎?”問題,有19%選擇了“從不”,有32%選擇了“很少”,有31%選擇了“有時”,而有18%選擇了 “一直”。上述情況表明有很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具有封閉心理。
(三)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具有逆反心理
調查顯示,針對“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就會感到厭倦嗎?”問題,有17%選擇了“從不”,有34%選擇了“很少”,有35%選擇了“有時”,而有24%選擇了“一直”。針對“常搞惡作劇,捉弄別人?”問題,有19%選擇了“從不”,有30%選擇了“很少”,有36%選擇了“有時”,而有15%選擇了“一直”。這表明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具有逆反心理。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缺失父母的保護是自卑心理形成的一個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一般跟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長輩親戚生活,他們總是感覺自己過著爹不疼娘不愛的或寄人籬下的日子。特別是在受到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批評后未能及時得到家長的疏通和引導,使他們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對現實,而變得心灰意冷、自暴自棄、消極懈怠,進而形成一種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而嚴重的自卑感會造成人的心理變態,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
(二)家庭環境的不穩定是導致自我封閉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認為身心發展受到環境的影響。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害羞、封閉的心理。
(三)家庭教育缺失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不少孩子都有著嚴重的逆反心理,他們不能正確的辨明是非,親情淡漠,他們懷疑任何人、不相信這個世界,他們目空一切,與正面的人和事極力的反駁、抗衡,他們對消極的、不良的事物往往會認同接受,而對各種規章制度則消極的反抗,甚至于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于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父母要負起責任
首先家長要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父母要放低姿態耐心地開啟他們的心扉,幫助他們自由地、毫無顧忌地傾訴自己的煩惱、苦悶、憂郁,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緒發泄出來;同時也要科學地指導小孩結交一些有益于自己的同齡朋友。在和小朋友的相處中可以模仿伙伴們的為人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的優良品質和性格,這是兒童自我發展的需要。其次父母不但要掌握一定的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的技巧,還要積極調整好自我心態,面對生活困境不怨天尤人而是積極樂觀向上。這樣既為子女樹立了逆境中奮發進取的榜樣,同時也為其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再次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感恩,鼓勵孩子多做善事、好事,凡事都要做到善始善終。
(二)積極發揮學校的力量
首先學校要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校情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網絡課堂,供學生自由選修。其次學校要聯系實際多開展一些愛心活動和公益活動,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這樣不僅讓留守兒童的正能量得到了合理的釋放,同時也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心、責任心以及積極進取的斗志。再次是學校要給留守兒童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忽視。讓孩子們經常能感受到學校這個大集體的溫暖,而這些溫暖則是孩子們前進的動力。
(三)適當發揮社會和政府的力量
首先呼吁社會和政府各界愛心人士要聯合起來拒絕歧視留守兒童,群策群力創建好身心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最終達到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這一成功目的。其次農村社區要充分發揮優勢,協助留守家庭改善家庭教育,適時適當地為放學回家的留守兒童免費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機會和環境。最后鄉鎮基層干部尤其是熟悉民風民情的村官也應該經常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噓寒問暖的同時要鼓勵他們鄰里之間要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趙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2]李萬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對策[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
[3]周宗奎,孫曉軍,范翠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與對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