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會計人員轉型問題淺析
●劉玉
隨著財務工作進入后集約化時代,財務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性轉變,實務會計冗余、管理會計短缺的矛盾凸顯。文章針對會計人員自身素質,提出會計人員向管理會計、微觀會計、前端會計轉型,并詳細闡述其工作內容。
管理會計 微觀會計 前端會計 大會計
近幾年,隨著大型企業集團財務集約化的不斷深入推進,財務工作的領域和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原先制證的功能由系統根據前端業務自動產生,賬簿自動登記,報表自動生成,原先會計的工作基本上由系統取代。財務工作從繁重的核算中逐漸解脫出來,向經濟業務事項的源頭延伸,核算已不再是財務的主要職能,以規劃、預算、分析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會計職能日益變得重要起來,財務會計人員面臨轉型問題。
據統計,我國從事會計人員約有2000萬人,其中財務會計人員占90%,按照財務集約化后,約有2/3的財務會計人員需要轉型或分流。按照國家人社部估計,我國管理會計人員缺口大約560萬人。因而一段時間內,財務會計人員冗余,管理會計人員短缺的現狀將長期存在,形成這一現狀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
國家層面長期重視財務實務的引導。從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來看,初級資格包含經濟法基礎和初級會計實務,中級資格包括財務管理、中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從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來看,主要包括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會計基礎與實務和初級會計電算化。無論是從業資格還是職稱資格,會計實務均占據核心內容,而管理會計的內容僅在中級資格的財務管理中有部分體現。通過政策引導,財務核算的規范化、標準化得以迅速提升,也造就了大批量技術含量較低的核算型財務人員。
管理會計發展相對滯緩。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引進西方的管理會計,持續到90年代,在研究和實踐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發展。自90年代后期,管理會計的研究和發展呈現停滯不前的局面。與日臻完善的財務會計體系比較,推進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日益迫切。
大型企業集團財務集約化、信息化建設加快。21世紀后,隨著國有大型企業,特別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等中央企業開展財務信息化和財務集約化,不斷增強公司總部集約化經營、集團化運作的能力,基層財務核算由系統取而代之,財務人員出現大量冗余,而資金、資產等資源的大量集中,使得省級單位和總部對管理會計特別是管理會計師、精算師的需求大量增加。另外,雖然央企在全面預算、決策控制、規劃、經濟活動分析等管理會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和實踐,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行業管理會計體系。
隨著企業進入后集約化時代,企業財務正在成為銜接公司戰略、經營、績效的橋梁紐帶,開展集團公司資源有效配置,并進行全面預測、衡量、控制,確保公司可持續發展。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管理職責正在發生劇變,進行會計要素準確計量、記錄、報告的職能逐漸由財務信息系統取代,財務工作人員的工作重心應該逐漸向戰略決策支持和運營過程管控轉移。
從宏觀層面看,國家需要為會計人員轉型進行政策引導和理論儲備。一是需要推動改革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內容,適當增加管理會計專業知識的比重,應該說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內容是財務人員業務素質培養的“指揮棒”,這一轉變有利于財務人員從注重實務培訓過渡到實務與管理并重。二是要鼓勵高等院校加強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管理會計專業方向建設和會計高端人才培養,與企業合作建立會計人才實踐培訓基地,有利于加強會計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應用。
從實際工作層面來看,會計人員需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轉型。從目前2000萬會計人員組成來看,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約在16%左右。對這部分會計人員,需要經過相關培訓和資格認證等,逐步向管理會計師轉型,而對于其他學歷較低難以承擔管理會計工作的人員,則要進行分流。從目前情況來看,大致有如下三個轉型方向:
1.偏重向管理會計轉型。這部分會計人員屬于學歷層次最高、管理知識儲備深厚、實務經驗比較豐富。工作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與企業規劃、戰略決策層面相關,一般包括公司總會計師、總經濟師、精算師等等,這部分屬于會計人員中的精英,工作方向則側重于決策行為會計。二是與企業運營過程控制相關,一般包括全面預算管理、資金控制、資產管理以及資本運作等,這部分人員屬于管理會計中的核心,工作方向側重于成本控制會計。三是與企業經營活動分析、評價相關,一般包括業績評價、投入產出效益分析等,這部分會計人員工作重點側重于研究決策行為結果,為決策行為提供有效信息。
2.偏重向微觀會計轉型。后集約化時代,集團公司基層單位作為會計核算主體被撤銷,比如國網公司的下屬縣、區供電公司,但財務管理的微觀工作仍然存在。一是與財務報賬相關的工作,原始單據(發票、收據)的初審、整理,自制原始憑證的編制等工作。具體體現在原始發票稅務網站真偽鑒別、差旅費票據收集及補助計算、工資表的審核等業務。二是與資產相關的工作,固定資產卡片的管理、房產稅、土地稅等與資產相關屬地稅費分計算及繳納、資產實物的盤點等工作。三是非財務信息的收集工作。非財務信息一般是指與財務預算、分析、控制相關的業務信息,與銷售有關的客戶信息、與生產有關的供應商信息、與期間費用相關的基層單位人員信息等。這些微觀工作,雖然很細微瑣碎,有的與財務核算,有的與管理分析息息相關。從事上述工作的財務人員,大抵學歷層次較低、年齡偏低、工作經驗豐富。
3.偏重向業務會計轉型。后集約化時代,大量會計業務流向業務前端,業務經辦人員接觸、處理原先會計人員的業務,經辦人員由于不懂財務業務處理不得當,而財務處于后端而后知后覺,造成業務處理反復,甚至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而需要引入大會計的理念,將業務前端從事與資金結算、會計事項有關的人員作為準會計人員。對于一些年富力強但又難于上升到管理會計層次的會計人員進行分流,轉向業務前端,尤其是業財融合關鍵節點,促進這部分會計人員向復合型人才轉變。一是與銷售前端相關的工作,如國網公司的營銷業務中,從事電費資金收費記賬整理等工作人員,其實就是財務賬務的延伸,實現營財一體化后,財務、營銷記賬科目、記賬規則同步產生。二是與生產經營前端相關的工作,采購業務、自營工程、物料收發貨、基建工程等,這些工作通過SAP系統實現與財務核算集成,經辦人員辦理工程進度款、物料收發等業務時,需要按照財務規則處理。三是與技經前端相關的工作,大修工程、技術改造以及大中型基建工程造價審核,對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劃分、項目列支是否符合財務要求等內容的審核。上述前端工作,既與財務審核密切相關,同時又會直接影響后端財務的準確性,將會計人員分流到前端,既發揮了會計人員財務專業優勢,同時也實現了業務財務“緊”融合。
某單位在財務集約化工作開展前共有會計人員76人,基層單位會計核算主體26個,具有財務專業學歷但從事非財務工作61人。開展財務集約化工作后,取消基層單位的會計核算主體,在財務部設置會計核算崗位13個,對剩余59個會計人員進行轉型,其中設置預算管理、對標管理等管理會計崗位4個,設置基層單位微觀會計52個,設置前端會計42個,其中與生產有關的20個,與營銷有關的16個,與其他相關的6個。前端會計大多由財務專業學歷但從事非財務工作的人員中產生。通過這次轉型,實現會計人員的有效配置,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
[1]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2014
[2]鄭石橋,李宇立.關于管理會計研究的若干思考.財會月刊,2006(5)
[3]彭麒麟.關于構建新的企業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研究.現代商業,2011(10)
(作者單位: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營口供電公司 遼寧營口 115002)
(責編:賈偉)
F240
A
1004-4914(2014)07-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