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實
摘 要:會計實務中把標準成本實施劃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分別是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包括國際流行的SAP系統在內的絕大多數ERP企業管理模式,在成本管理模塊中基本上均采用了這種標準成本管理模式,因此,只有將三個階段依照各自特點統籌結合,才能合理有效地建立和實施標準成本分析體系,將企業產品或是提供勞務所發生的成本支出標準量與標準價,包括其他間接成本的標準發生額用體系形式加以固化,以不斷優化產品的實際成本,使企業預算指標的執行有效,控制合理,進一步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效益性。文章從的生產特點出發,結合SAP系統這種國際領先的集成信息化ERP管理平臺,集中研究了標準成本分析體系構建的思路與方法,以及標準成本體系在實際成本分析與控制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標準成本 SAP 分析 應用
中圖分類號:F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7-099-02
隨著企業生產產品不斷提高復雜程度,原材料的用量與品種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使用越來越多,同時為加強產品成本核算的合理性,人工成本與其他間接性成本費用的分攤環節也更加繁瑣。傳統手工或非系統的成本核算是否還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比如在傳統成本核算方法中,如果要實施標準成本核算體系,那么數量眾多的材料都要由物流部門、設計和生產部門提供,財務部門則負責對這些成本費用數據進行分攤操作。而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在任何一個現代大型企業都是一個難點,所以,傳統的手工收集數據方法使成本會計人員疲于奔命,數據準確性和及時性較差,直接影響到產品成本信息本身的質量。而通過SAP系統的實施,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其生產控制模塊、采購物流模塊、財務管理模塊和成本控制模塊的集成技術,解決傳統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數據質量問題。另外,鑒于整個企業各項業務的運轉都依賴于SAP系統,這使系統成為了公共的信息平臺,數據可以在各個部門實現集成共享。同時,SAP系統采用了大量成熟的管理會計技術,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標準成本和差異分析體系。標準成本的制定、差異的計算與分析是標準成本系統的主要環節,依靠SAP系統信息集成平臺和管理會計技術,對所搜集的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成為了企業管理層和決策者們主要依靠的會計信息。
一、SAP系統標準成本的制定
筆者所供職的民用航空制造企業是ERP系統應用過程中所描述的典型的離散制造(IntermittenManufaturing)行業企業,這樣一個命名是針對連續制造企業區別而生的,其特點是制造的產品往往由多個零件經過一系列并不連續的工序的加工最終裝配而成。在這樣性質的企業的經營管理中,SAP系統會依據其特點建立一定的數據基礎,并針對每個制造產品創立成本估算(CostEstimate)。由于離散制造行業企業最終產品由多個固定個數的零件和組件構成,因此樹的概念是表現離散制造行業企業產品結構最貼切的描述形式。物料清(Billofmaterial)是典型的樹形結構數據,它與工作中心(WorkCenter)、工藝路線(Routing)和物料主數據(MaterialMasterRecord)是產品在系統中的基礎數據。由這些數據支持的邏輯關系一般相對固定,基于SAP系統的標準成本的制定正是針對這些數據。
除此之外,生產訂單(ProductOrder)作為系統內成本數據的主要載體,在主數據生成與下達的時候,就已經維護好了工藝路線和物料清單結構,這同時也是這件產品生產加工的過程清單和組成清單。在清單中,SAP系統支持針對該批次訂單產品維護的目標成本(Target Cost),使其成為標準成本對比分析體系中的重要數據之一。通過生產訂單這個載體,分析人員就可以將標準成本與企業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比較得出差異。執行生產訂單的流程包括生產實施與現場工票的確認、成本費用載入成本中心、間接成本費用分配分攤、在制品結算和產成品入庫確認等一系列操作。盡管隨著企業生產的標準化運作,加之SAP系統的內部控制作用,生產行為與核算行為日趨規范,但生產訂單的投入和產出仍可能是不均衡的,因此在月底成本控制模塊結算時還要對于每個完工的生產訂單進行差異結算。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人為造成的原材料消耗超過定額,原材料采購價格波動或者生產效率不穩定等。
二、SAP系統數據的規范與監督
SAP項目實施中的一句經驗之談叫做“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這句話說明了數據在標準成本對比分析工作實施中的重要作用。數據管理是標準成本系統能否發揮其效率的關鍵,作為SAP系統核心環節的財務對數據的要求更為嚴格。在傳統管理中,財務數據處理是財務部門份內的事,而在SAP系統中全過程的數據都可能對財務數據處理產生影響。
為了確保財務數據的正確、有效,FI/CO關鍵用戶對數據產生的關鍵環節進行監督與控制:
1.在分析實施過程中利用預算管理對企業的資金流動進行合理分類,利用財務憑證對數據的有效性進行核對和對物資的采購與領用進行規范;利用企業財務報表對企業經營效率、企業運轉狀況進行反映,從而實現對企業管理全過程進行監督與控制。
2.SAP系統技術人員的支持下,成本控制會計人員利用月結檢查程序查找數據誤操作問題,及時糾正數據錯誤,并在SAP運行實施例會上對相關模塊進行有針對性的要求和提醒。
3.對工時定額、材料定額、小時費率等關鍵指標進行實地考察驗證,并經過運算驗證其合理性,以保證標準成本分析體系提取到正確合理的數據。
三、形成標準成本分析報告
產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與產品收入結合起來向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準確的利潤信息,同時也為管理者展示得到這些利潤時企業的資源都耗費在哪些環節。標準成本分析報告的編制目的是進一步向管理者展示產品生產的每個環節的應該耗費多少資源,實際的消耗是否合理,哪個環節做得比較好。通過標準成本分析報告,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衡量實際生產結果和目標的差異,以掌握企業運轉的真實情況,評估生產單位的效率,從管理中挖掘產品的活力與潛力,向管理要效益。因此,標準成本分析報告包括以下方面:
1.針對產品的成本歸集流程:在傳統的成本核算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賬戶式記賬方式,歸集成本費用依靠制造費用科目下面的許多明細科目,然后將數據用于成本分析工作;在SAP系統中,成本分析人員通過成本中心篩選命令,統一將多項作業類型編制報表。如前文所述,作為成本項目的樹形結構因素表現為材料消耗和人工或機器作業消耗,其中材料消耗根據物料清單(Billofmaterial)計算,作業消耗根據不同工種和作業的報工工時。再對比傳統成本分析體系下的成本核算包括材料、人工、能源和制造費用等,發現成本核算歸集觀念存在不同。傳統核算方式是歸集分配成本費用,單位成本=總費用÷總產量;現在SAP系統環境下的成本核算觀念轉變為歸集分配作業資源,單位成本=作業數量×作業價格。生產訂單作為載體,其內容也是由成本要素組成的,以成本要素類別形式記錄該產品所消耗的各項作業類型的數量和價格;一旦生產完成,產品交付入庫,生產訂單的成本核算也就結束了,通過對多個生產訂單的關閉或產品交付,加上在制品訂單結算,即可得到每月成本總額。在CO模塊(成本控制)中,成本要素歸集的制造費用全部來源于FI模塊(財務管理),其中大部分數據在月結處理中由系統自動過賬,另外一些數據則通過手工輸入憑證核算歸集。從這一點來看,FI是CO的前工序,而FI的前端又有很多上游工序,這樣的流程構成了系統內產品成本歸集流程。
2.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數據在整理和分析過程中包含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間接費用的整理分析。其中制造費用的分析,首先要考慮成本歸集核算中向產品分配和分攤行為的執行原則;其次是以生產作業為中心,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生產作業再到產品,形成兩階段成本分配。例如,在生產中比較典型的輔助材料、動力費用、折舊費、修理費、運輸費等,都在這種方法的整理范圍內。而對于直接生產人員工資和主要材料,在標準成本法下通常采用分別設定標準小時費用率和指定作業量的標準工時,設定標準耗用量(定額)和材料標準單價(計劃價格),利用產品計劃生產數量直接計算標準材料成本和標準直接人工成本。標準成本分析體系下對于數據的整理有兩個標準,分別是作業標準消耗成本和作業標準服務量。作業標準消耗成本包括了在產品生產中相關作業所消耗的資源,可以進一步分為標準資源數量和標準資源價格。在這樣的分類中,作業標準工時、機器設備的標準種類和數量,指定機器設備的標準作業工時,規定時間內機器設備維修保養的標準次數和金額等等內容組成了標準資源數量;而上述資源的單價,包括小時工資費用率、折舊率、修理費計費標準、運雜費計費標準等組成了標準資源價格。在理想情況下,每項作業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務量,就可以作為標準作業服務量,具體服務量可以依照系統內前期資料,以系統統計的各項資源價值平均消耗量計算,各資源消耗數量與各資源標準單價結合推斷,是產品差異分析整理的主要環節。基于SAP系統環境,各項作業所消耗的標準資源數量和標準單位價格是系統能夠自行核實的,分析人員只需考慮作業產能,就可以分析稱標準作業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異。
3.分析的結論和改進措施(對成本分析的結果要得出結論意見)。一個優秀的成本測算分析控制體系,問題發現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是作用的關鍵。問題的解決、執行和監督,也成為了成本分析體系在企業中實現價值的基本前提。分析作為第一個層面,是對問題的揭示與準確描述,是了解企業實際情況的并進行分析工作的切入點。有些時候,財務部門不能夠針對問題提出最佳解決方案,必須會同相關部門或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共同協商解決,但財務人員需要擁有責令其他部門人員參與問題解決方案擬定的權力,以及對不參與、不作為的部門或人員進行處罰的權力,這才能夠使成本控制或成本管理基于財務系統開展下去。在SAP系統中,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作為最終環節,需要充分發揮其管控和反饋的作用,而成本差異分析是針對不同產品的末端環節,這就要求成本差異分析的結論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作為重要會計信息之一,改進措施的完成情況是日常考核的重點指標,這要求財務部門和計劃考核部門配合完成,能夠把項目管理水平提上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王瑜.對企業推進標準成本的思考[J].冶金財會,2009(7):14-16
[2] 王紋,孫健.SAP財務管理大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中航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財務會計處 遼寧沈陽 110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