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堅
高校負債成因及風險規避措施的探究
●鄭林堅
近年銀校合作解決了高校建設經費緊缺問題,同時也給高校帶來還本付息的巨大壓力。如何合理控制貸款規模,采取有效的償債措施,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是現階段各高校內部控制的關鍵所在。文章在闡述高校負債現狀,分析高校過度負債成因的基礎上,提出合理規避負債風險的對策建議。
高校 負債風險 規避措施
近年高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都存在經費緊缺問題。在政府投入不足,而資金來源單一的情況下,金融系統為高校“輸了血、救了急”。但是,巨額貸款一旦超出高校還本付息的承受能力,高校則不可避免地面臨巨大財務風險。因此,合理控制貸款規模并采取有效措施規避負債風險成為現階段高校內部控制的重中之重。筆者通過對高校負債現狀及過度負債的成因分析,提出合理規避負債風險的內控措施。
目前銀校合作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幾乎每所高校都有銀行貸款。據2007年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高校貸款總額高達2500億元,其中吉林大學債務達到30億元,單是利息每年就需支付1.6億元①。由于還不起到期本息,大多數高校采取拆東墻補西墻、舉新債還舊債的辦法,導致負債越滾越多。雖然巨額貸款大大縮短了高校的建設周期,實現辦學規模迅速擴張,但沉重的利息負擔也使部分高校陷入財務危機。據統計,2008年山東省58所高校中有40所拖欠日常支出共20.3億元。其中拖欠職工工資和津貼分別為2.4億元和8.06億元;拖欠水、電、氣費達4.4億元,拖欠日常報銷5.3億元②。一些高校的財務處因流動資金短缺不得不暫停報賬業務,最長的關門3個月③。可見,巨額貸款已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教學活動和教職工的正常生活。
1.擴招是高校負債的主要原因。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大幅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決定后,高校實現了高速發展。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為340.88萬人,2012年已達到2193.12萬人。1998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76%,2002年為15%,2012年已達到30%。可見,短短五年內我國高等教育就實現了由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2002年至2012年這十年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翻了一番,可以用飛躍來形容。然而大幅擴招使高校師資力量、教學樓、學生宿舍、實驗室、體育場、食堂等教學資源不足,各項硬件指標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標準,師資隊伍建設、校舍擴建成為必然,巨額的建設經費投入在所難免。顯然,擴招是高校負債的主要原因。
2.財政撥款不足使高校建設經費短缺。高校是非營利單位,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國家教育事業撥款雖然近年有所增加,但是教育經費與GDP的占比連年都在3%左右,遠低于7%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等經濟欠發達國家的水平。而高校大規模擴建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政府投入不足,學費收入上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只能負債辦學。據統計,在1999年~2004年間,全國高校建設投入大約5000億元,財政基建撥款僅僅是500億元,其余的多數來源于銀行貸款。
3.政府、銀行和高校之間的博弈使高校負債成為必然。為了解決高校建設經費需求,國家以立法手段鼓勵銀校合作。先是出臺多項政策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的高等教育體制。其中《高等教育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國家鼓勵用金融、信貸手段,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④”接著通過《教育法》確立了高校的法人地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而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已進入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階段,又恰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經濟蕭條,銀行急于把大量存款放貸出去。從銀行的角度看,高校有穩定的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加上其所有權屬于國家,高校還不起貸款還可以找政府買單。因此,高校成為銀行理想的放貸對象。而高校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為解決巨大的建設資金需求,向銀行貸款成為必然選擇。
4.政府管理缺位使高校負債規模過大。在銀校合作的初期階段,相關部門的管理并不完善。在2004年教育部出臺直屬高校銀行貸款審批制度之前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對高校貸款沒有過多管束,高校貸款處于放任自流狀態,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還對高校貸款的下限額度進行控制。導致高校以政府為后盾,出現相互攀比、多多益善的盲目舉債現象。
由于資金來源的單一性,高校償還負債的途徑主要依賴于開源節流。因此,高校應在嚴格控制貸款規模的基礎上,爭取各級財政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多渠道籌集還貸資金,提高高校的償債能力。并加強貸款資金的財務管理,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降低財務風險。
(一)高校應嚴格控制貸款規模
高校為了擴大辦學規模,實現發展目標,不得不向銀行舉債。但是,貸款前務必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長遠利益出發,理性定位,合理規劃,切忌盲目跟風。對于貸款項目及額度,應根據實際需要和自身償債能力,預測未來發展趨勢與生源情況,充分考慮相關貸款政策及資金市場的利率走勢,進行綜合分析、反復論證,避免過度負債。由于高校貸款主要用于基本建設,金額較大,應以長期貸款為主,并選擇與多家銀行合作,使還款周期不會過于集中,從而降低財務風險。
(二)高校應爭取政府的大力扶持
1.爭取政府增加財政撥款。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首次達到4%,該比值竟是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提出的到2000年就要達到的目標,整整滯后了12年。可見,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遠遠不足。因此,在高校負債累累的困難時期,國家作為投資主體應加大經費投入,幫高校渡過難關。具體操作可按學生培養成本增加生均教育經費,也可為學校支付銀行貸款利息或承擔部分本金。以廣東為例,2007年省政府一次性償還以廣州大學城建設為主的130多億元的銀行貸款,對高校來說確實是雪中送炭。
2.提高收費標準。學費收入是高校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高校的收費標準受國家“指導價”的限制,按規定學費只能占學生教育成本的1/4左右。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高校培養學生是“賠本生意。”因此,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允許高校適當提高收費標準,或針對部分熱門專門適當提高收費標準,提高高校的還債能力。
(三)高校應拓展籌資渠道
1.通過社會捐贈籌集建設資金。社會捐贈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資金來源。例如,美國一些名校接受捐贈與捐贈基金會投資的收入,已占學校年度預算的20%~40%⑤。我國高校這方面的資金收入極少,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高校校董會、校友會等機構應組織策劃,積極籌資,減輕高校的負債壓力。
2.發行債券籌集建設資金。大學通過債券融資的方式在西方國家并不少見。早在1996年,哈佛大學弗德學院為了改造學院樓房,就發行了2400萬美元的債券⑥。我國高校可以學校的名譽及社會影響力,發行高等教育債券,免去銀行這個中間環節,降低建設資金成本。
3.以合作方式引進社會資金。在高校建設資金緊缺時期,對于師生飯堂、學生宿舍、商業活動中心等項目,可采用BOT模式⑦,引進社會資金進行投資建設。并通過協議約定,項目產權歸學校所有,投資方享有一定年限的經營權,到期后經營權由學校收回,以此緩解高校資金壓力。
4.合作共享教學資源。在教學資源方面高校內部各院系之間、兄弟學校之間、高校與社會機構之間應相互合作,采用資源共享模式,合理配置資源。例如,以租賃形式向企業租用大型設備;兄弟學校之間共用圖書館電子資源或互借館藏圖書等,從而減少教學經費投入。
(四)高校應建立負債風險預警機制
為了把負債風險降到最低限度,高校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設置各項指標警戒線,在臨近或超出警戒線時應及時發出警報。例如,現有貸款風險指數超過0.6時屬于較高風險;資產負債率高于60%時為較高風險;流動比率低于100%時表明高校在短期內償還貸款的能力較差。在臨近以上這些指標時,高校應有警報提示并采取應對措施,及時化解財務危機。另一方面,高校應制定還款計劃,定期提取償債準備金,把貸款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保障高校可持續發展。
(五)高校應加強貸款資金管理
貸款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隨意擴大使用范圍,不得變更投資項目,禁止進行各項風險投資。堅持厲行節約的原則,嚴格控制貸款資金的支出。高校財經領導小組應定期對貸款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定期考核貸款資金的投資效益。
注釋:
①帥相志,毛有高,傅慶民.高校負債辦學風險的規避與償還對策[M].科學出版社,2010
②帥相志,許家明.普通高校負債辦學風險規避與償還對策——以山東省高校為個案[J].當代教育科學,2009
③劉穩全,徐慶合,高一惠.高等學校貸款財務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安金融,2005(9)
④梁莉,馮文全.高校“負債經營”的成因及其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1)
⑤申巖,袁繼英.深化高校體制改革是解決高校債務危機的根本途徑[J].教育財會研究,2009(8)
⑥李建炎.淺議高校規模擴張的財務風險防范[J].時代金融,2007(6)
⑦梁燕華.高校貸款規模過大的風險與防范措施[J].會計之友,2009(7)
(作者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210225)
(責編:呂尚)(責編:玉山)(責編:呂尚)
G647
A
1004-4914(2014)07-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