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
以“三公經費”審計為契機,加強高校內部管理
●李天明
高校作為以財政撥款為主的事業單位,必須按照上級的精神,積極開展“三公經費”的審計,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高高校內部管理水平。文章就此展開深入研究。
高校 “三公經費” 審計 內部管理
2012年底,中共中央在審議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會議上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把監督執行本規定作為改進黨風政風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審計部門每年要對各地區各部門會議活動等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審查。高校作為以財政撥款為主的事業單位,必須按照上級的精神,積極開展“三公經費”的審計,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高高校內部管理水平。
“三公經費”指的是政府部門行政經費中涉及因公出國(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三方面的費用支出。具體包括:工作人員因公出國(境)的住宿費、旅費、伙食補助費、雜費、培訓費等支出;公務用車購置費及租用費、燃料費、維修費、過路過橋費、保險費、安全獎勵費用等支出;按規定開支的各類公務接待(含外賓接待)支出等。
2011年8月1日,《中國青年報》第五版刊登了一篇《全國三公經費一年知多少》的報道。報道中指出:2006年,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曾在《學習時報》發表《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一文,該文明確指出:政府部門每年的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三項支出高達9000億元之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2012年2月在《中國經濟周刊》撰文指出:“雖然這‘三個3000億’的數字并不準確,但數字是否準確并非首要問題,社會關注‘三公經費’,主要是關心政府運行費用的情況到底如何。”“三公經費”的公開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中央部門在201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中央財政決算后,公開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支出。溫家寶同志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實行財政預算公開,讓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么事。”2012年6月28日,《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部專門規范機關事務管理活動的行政法規,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規定建立健全機關運行經費公開制度,定期公布“三公經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八項規定”的出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控制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提升到反腐創廉的高度。在這種形勢下,開展“三公經費”審計,是擺在我們審計人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和未來審計工作中非常緊迫的重點工作。
1.“三公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目前,社會公眾對“三公經費”認識有偏差、概念模糊,甚至把“三公經費”等同于公款吃喝、公車私用或公款出國旅游等。但我們作為審計人員應該清楚的看到,“三公經費”是維持單位正常運行的一項開支,進行“三公經費”的審計就是要規范其開支,使得“三公經費”更加合理、精細。目前,“三公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統計口徑不規范,當前政府收支分類科目表按支出功能和支出經濟分類,行政事業會計制度以及會計軟件所設會計科目不能完全滿足“三公經費”統計需要。二是開支科目復雜,由于目前沒有和“三公經費”直接對應的會計科目,部分“三公經費”支出比較隱蔽,如公務用車運行費用混列“差旅費”、“交通費”、“燃料費”等科目,招待費用變相列入“會議費”、“福利費”、“其他支出”等科目。三是轉移列支或賬外列支,有下屬單位或二級機構的部門有可能將“三公經費”直接轉移到下屬單位或二級機構,或以撥出資金的形式先將相關經費撥付到下屬單位,在下屬單位列支“三公經費”;更有甚者,或轉嫁給有相關利益關聯的單位進行開支。有些單位通過各種手段,私設小金庫,用于發放福利或列支招待費等不合理的支出。四是發票改頭換面,如將“三公經費”開支發票轉換成購買辦公用品、會議材料、儀器設備維修、單位修繕等費用,非常具有隱蔽性,難以發現。
2.“三公經費”審計的方法和內容。一是“三公經費”真實性審查,主要審查“三公經費”是否列入單位的年度預算,預算編制標準是否合規合理,預算有無調整,調整程序是否規范;“三公經費”的支出是否與事實相符,有無將“三公經費”轉移到其他科目列支,關注專項資金、往來賬目、會議費用中有無列支“三公經費”,在單位食堂進行的公務接待有無計入“三公經費”的統計,有無將招待費列入會議費或業務費、辦公費等,有無將車輛運行、維修費等列入會議費、差旅費等情況。對“三公經費”的審查應延伸到對會議費進行核查,主要包括,會議費是否列入單位年度預算并經相關程序審批;會計資料是否完整,會議地點、參會人員是否符合會議通知及實際情況,有無簽到;會議開支事實是否真實,場租費、住宿費、餐飲費是否與事實相符,有無將其他開支項目如旅游費、招待費、車輛運行費、會議補助等在會議費中列支。二是“三公經費”合法性審查,主要審查有無將“三公經費”在下屬單位或二級機構列支,表現形式多為先將款項撥付到下屬單位,再通過下屬單位列支不合理的招待費或公款旅游費;有無存在“小金庫”,“小金庫”雖然來源各異,形式多樣,但其存在和列支多與不合理的“三公經費”有關,這種情況涉及到嚴重的違法違規問題,審計中要特別警惕。如一個單位“三公經費”與往年或同類單位相比明顯的增加或減少,需要重點關注。如明顯減少,是否有轉移列支或賬外列支的可能,需要對其往來項目以及下撥經費進行進一步審查,同時要尋找有無“小金庫”存在的可能,如收入不入賬,某類項目開支明顯異常且原始憑證或資料不完整等現象,例如辦公用品、儀器設備開支較大且無購入明細單或未入固定資產賬等。三是“三公經費”績效性審查,“三公經費”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審查是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觸及“三公經費”的績效性,即審查支出是否超出相關標準、定額,與同類單位相比是否正常;支出是否為本單位正常業務范圍,基本用途是否正當,是否產生應有的效益等。如公務出國費的績效性審查包括,此項公務活動是否一定需要開展,參加人員是否合理,是否有變相公費旅游的嫌疑,行程、住宿、餐飲等費用是否符合標準等;公車購置標準是否符合規定,有無超編、超規,里程數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運行費、維修費有無明顯異常情況等。
“三公經費”的公開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步,是信息公開的一個縮影,是政務公開的信號。高校雖然是事業單位,但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和腐敗案件,使得社會公眾同樣關注高校的經費支出和管理問題。在對“三公經費”予以關注的基礎上,高校應該加強單位預算管理、強化節約意識入手,不斷推動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進而推動學校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工作。
1.進一步創新高校財務管理理念。長期以來,高校由于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性質,財務管理觀念保守、落后,這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下的要求。近年來,社會公眾越來越關注高校的經費使用情況,如科研經費、其他專項經費的開支等,這使得高校開始意識到,財務管理工作應該與時俱進,以制度建設為本,用制度規范程序,用程序約束行為,改善理財環境、凈化支出內容、優化支出結構,寓管理于服務之中。進一步提高預算管理水平,細化預算項目和內容,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維護預算管理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2.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發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并規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作為事業單位,也必須按此要求,對單位的預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經濟活動,梳理內控制度和業務流程,明確業務環節,系統分析經濟活動風險,確定風險點,選擇風險應對策略,特別是要將內部控制的基本原理與高等學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針對內部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重點強化機制建設,將制衡機制嵌入到內部管理制度中,提高內部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內部控制體系。
3.進一步促進校務公開。公開是一種非常廉價但卻非常有效的監督方式。通過“三公經費”的公開,我們都能切實地體會到公款消費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礎上,應該探索進一步進行校務公開,對學校的財務管理、收費項目和標準、資產管理、采購項目、工程建設項目、教職工獎懲、職稱評審與聘任、人事分配制度、干部提拔、招生事務、對外合作等事項,都應該予以公開,賦予廣大教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在公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審計、紀檢、監察以及教代會等內部監督機制的作用,以加強高等學校民主政治建設,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
[1]秦順紅.“三公經費”公開對高校加強財務管理的啟示.會計之友,2013(11)
[2]陳世平.“三公經費”審計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審計月刊,2013(3)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0)
(責編:賈偉)
F239
A
1004-4914(2014)07-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