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娟
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的SWOT分析
●周小娟
服務業的發展已被提升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發展立足點轉換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已成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戰略轉型的關鍵。事實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新興工業化目標以及今后就業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服務業的大發展。沒有服務業的大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都將是一句空話。
四川省 服務業 發展 SWOT分析
四川省正處于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時期,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天府新區納入國家級規劃等重大機遇,為全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和傳略機遇。四川省明確提出在未來十年西部大開發中要將四川建設成為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這既是事關全省發展全局的戰略定位,也是實現富民強省的戰略任務。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的發展布局,這既是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基本內涵,也是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具體任務。其中“三中心”建設所要求的現代物流業、金融業、商貿流通業是服務業發展重要組成,也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對象,而建設重要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四基地”更需要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支撐,加強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交流合作。因此,為加快服務業發展,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省委省政府強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將現代服務業作為8大重點招商引資產業之一,并先后制定了《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設規劃》、《四川省西部商貿中心建設規劃(2009—2012年)》、《西部金融中心建設規劃(2010—2012年)》,并在《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優化全省服務業發展環境,使服務業成為四川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因此,大力發展服務業將是未來四川省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而相關發展戰略的提出為促進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前提條件。
金融危機和世界產業轉移是當今時代世界各國必須正視的兩大國際經濟問題。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這兩大問題為各地區發展創造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金融危機與產業轉移的合力必將加速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后金融危機時代帶來的新一輪的服務業外包業務不僅包括了傳統的服務業外包項目,但更多的是新科技革命下世界IT、金融以及生物醫藥研發等業務,新的特點決定承接地區既要有人力資本和資源優勢,同時更具備一定的“知識型”人才的儲備以及相應的技術環境。因此,隨著發展環境逐漸開放,四川省服務業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承接產業同質。四川和重慶等其他地區相比,一方面具有較為相似的人力資本和資源的優勢,同時在技術環境以及人力資本的組成構成上都相對比較符合新外包經濟的特點,再加上一些其他地域因素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四川和重慶等其他周邊區域在產業結構、項目選擇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區域同質性。
2.洼地效應弱化。印度、愛爾蘭、菲律賓等國家發展也加入承接技術轉移的重要選擇區域,隨著近年來人力成本的逐年增加,四川具有勞動力成本的相對優勢也明顯削弱,四川省的服務業發展和提檔升級面臨著諸多挑戰。
3.低水平陷阱。雖然四川省服務業利用外資呈逐年增長態勢,但無論是總量上還是結構與質量上,與國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已經明顯落后。特別是在生產性服務業、文化教育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等領域外資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外資進入的深度和廣度相當不足,在四川服務業外商投資中,先進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方式偏少,高端服務業產業進入不足。
1.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均GDP越高表明社會創造財富的平均能力越強,生產效率越高,同時意味著社會分工越發達,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這樣,不僅可以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保證,更重要的是產生了大量對服務產品的需求,從而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均GDP在2000—10000美元區間是經濟發展的加速成長階段,服務業將呈現加速發展趨勢。2012年全省人均GDP為4458美元,2015年全省人均GDP將突破5000美元,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業等將加快發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現代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將逐步崛起成為主流業態。
2.發展勢頭強勁。產業基礎,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程度,是影響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指標。已有研究表明,在工業化時期,制造業是服務業產出需求的主要來源,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正是伴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制造業企業許多內部生產性服務活動逐漸外部化,工業化發展中后期是服務業發展階段的活躍期。“十二五”時期全省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關鍵階段,服務業的大發展有利于推動全省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邁進,2008到2012年全省服務業投資連續5年每年投資跨千億元臺階,2012年服務業完成投資11013.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1.1%。此外,2012年服務業實現稅收收入1906億元,占全省稅收收入的57.2%,服務業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發展潛力巨大。
3.文化、自然等資源優勢明顯。四川具有顯著的區位、自然、文化等資源優勢。四川素稱“天府之國”,地處長江上游,位于西南腹地,與西部7省市區接壤。全省幅員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5位。總人口8750萬,居全國第3位,轄21個市(州)、180個縣(市、區),是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四川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1億千瓦,居全國第一,是中國西部水電開發和“西電東送”基地之一。已知礦產資源130種,天然氣遠景儲量7.2萬億立方米,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生物資源種類多樣,僅天然中藥材就達4500余種,是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森林面積192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9%,是我國三大林區、五大牧區之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養區。境內野生大熊貓占全國的近80%。
1.綜合競爭力不強。其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服務業總量相對不足。從發展水平看,全省服務業總體規模相對較小,2012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總量居全國第12位,比GDP(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在全國的排位落后4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4.5%,居全國第28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1個百分點,在西部12省市中也僅高于青海,列倒數第二位。二是服務業增速和占比下降。全省服務業發展速度和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來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十一五”時期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從2005年的10.6%下降到2010年的10%,2012年有所回升,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為11.6%,但從全國來看仍排第10位,比GDP增速落后4位。此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8.4%下降到2010年的35.1%,下降了3.3個百分點。2011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下滑,下降至33.36%,比2010年下降了1.74個百分點。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與2010年基本持平,為33.4%。三是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全省服務業企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建設滯后,現代服務業及新興服務業發展不足,缺少有影響、有品牌的本土大企業大集團,綜合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2012年全省僅有8家企業進入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評定的2011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且排名均在160名以后,而在榜上的企業河北有16家,湖北有11家。2013年僅有10家服務業企業進入全省民營經濟百強企業。
2.區域發展不平衡。其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差距顯著。全省服務業區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平原地區服務業發展規模大、速度快、占GDP比重高,丘陵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山區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2012年成都經濟去服務業總量是川南經濟區的5.4倍,是川東經濟區的4.3倍,是攀西經濟區的9.5倍,是川西北經濟區的40倍。二是城鄉服務業發展水平差距明顯。城市服務業業態豐富、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而農村服務業仍然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城鄉差距明顯。
3.市場化程度不高。其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服務業發展認識不足。對發達國家和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的服務業內部結構分析表明,服務業崛起的主要內容之一或者說服務經濟的本質內容之一是教育、醫療衛生、行業協會、商會、慈善救助等社會服務業的崛起,成為節約社會交易成本,吸納就業的主體力量。然而,四川省服務業發展還停留在引進或扶持發展旅游、物流、酒店、商務服務等所謂營利前景好、對當地稅收貢獻大的服務業項目,2012年金融業、商貿業、物流業、餐飲業等營利性服務業行業占比就高達82.3%,對于行業協會、社區、慈善救助等這些社會功能大于經濟功能,具有非營利性或社會公益性服務業部門往往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發展明顯滯后,甚至部分領域的社會服務組織培育還處于空白狀態,致使政府、企業的大量服務需求內置,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嚴重制約服務業社會化發展。二是市場機制不完善。全省多數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造成服務業競爭不充分的現象比第一、第二產業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準入限制多、范圍狹窄,部分行業至今仍沒有放寬準入的具體措施;投資主體受限,制約了服務業發展的投資來源;定價機制不完善,與市場準入限制相對應,部分服務行業的市場價格體系尚未建立,與貿易品相比,服務性產品的定價機制還不完善,部分服務產品的價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市場競爭很不充分,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服務產品價格。三是服務中間組織發展滯緩。行業協會、聯合會等社會中間組織介于商品經營者和生產者之間,企業和政府之間,是上下溝通,行業監管的有效途徑,起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效率與質量的作用。各國和各地區已紛紛成立服務業聯合會等服務業產業聯盟組織來提升自身服務業發展水平,如美國服務產業聯盟(1982年)、中國臺灣服務產業聯盟(1990年)、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2005年)、海南服務業聯合會(2011年)等等,但是四川省發展服務業聯合會起步較晚,基本還處于空白狀態。雖然有部分傳統行業已形成自身的行業協會,但是從目前各行業協會合作交流的現狀來看,各行業協會更多地關注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及中短期目標,協調力度有限,組織松散,缺乏一個能夠實現政府與企業之間信息上傳下達、隸屬關系與利益關系明確的統一主體,致使各行業之間處于無序發展狀態,服務業發展滯緩。
[1]羅勤輝.西部服務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戰略思路——以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為例.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2)
[3]郭紅,鄒弈星.四川省服務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與創新的路徑選擇.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4]胡強,羅利.四川省各城市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技術與市場,2007(2)
[5]彭莉,朱明俠.發展四川省的現代服務業.經營與管理,2009(6)
[6]郭培迎,張鳳.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當代經濟,2014(6)
[7]四川省服務業十二五規劃-百度文庫.互聯網文檔資源(http: //wenku.baidu.c),2012.12.24
(責編:賈偉)
F127
A
1004-4914(2014)07-170-02
周小娟,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2013級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