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青 王莉
我國原油運輸安全問題探討
●劉繼青 王莉
原油的運輸安全對于原油稀缺國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事關國計民生。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國近十年來的原油進口情況與趨勢,接著分析了2013年中國十大原油進口國情況,之后對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五條運輸線路進行了描述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最后對中國的原油線路運輸安全給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
原油 原油運輸線路 原油安全
原油的運輸對于石油稀缺國家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僅次于美國。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自從1993年開始,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此后幾年內,我國的石油進口量每年遞增1000萬噸左右,而且逐年加大,2003年遞增量達到2000萬噸;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達1.227億噸,同比增長34.8%,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2005年中國原油進口量達1.27億噸,比上一年增長3.3%;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量達1.452億噸,比上一年增長14.5%;2007年,中國共進口原油1.63億噸,較上年增長12.4%。2008年,中國共進口原油1.79億噸,較上年增長9.6%。2009年,中國共進口原油2.04億噸,較上年增長13.9%;2010年全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4%。對外依存度較上年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達到54.8%。而按照國際通行觀點,如果一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或超過50%,說明該國已進入了能源預警期。2011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54億噸,同比增長6%;累計進口成品油4060萬噸,同比增長10.1%。石油對外依存度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達到56.5%。2012年,中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類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2012年進口原油2.71億噸,同比增長6.8%,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6.4%。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2013年全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2.82億噸,同比攀升4.03%,其中12月當月進口原油2678萬噸,單月進口量創歷史新高。2013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8.1%,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

表1 中國近年來原油進口數據和增速統計表
我國石油能源形勢嚴峻,所需石油大部分依靠進口。由于石油資源分布、賦存的區域性,我國石油進口來源地域較多。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2014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共計進口原油2.81962208億噸,同比增加4.03%。2013年中國前十大原油來源國分別是:沙特,5390.12萬噸,同比下降0.03%;安哥拉,4001.00萬噸,同比下降0.36%;阿曼,2574.35萬噸,同比增加301.8%;俄羅斯,2434.76萬噸,同比增加0.07%;伊拉克,2351.29萬噸,同比增加49.92%;伊朗,2144.80萬噸,同比下降2.2%;委內瑞拉,1574.86萬噸,同比增加2.98%;哈薩克斯坦,1198.08萬噸,同比下降0.03%;阿聯酋1027.58萬噸,同比增加7.52%;科威特,934.39萬噸,同比增加10.92%。2013年,中國從這10年國家共進口原油2.36億噸,占全部進口量的83.71%,比2012年增加了2.23%。其余各國進口總量只占16.29%。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2013中國十大原油來源國一覽表
從上面的統計表可以清晰看出,從進口國家來源來看,近年來,沙特阿拉伯在中國原油進口中的地位獨占鰲頭,并且從其巨大的出口潛力,和出口量與其他各國間的較大差額看,沙特在中國進口來源國中排名第一的地位可以穩居一段時間。安哥拉也表現突出,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長,在2012年和2013年穩居中國原油進口國第二位。隨著國內政治和經濟形勢好轉,伊朗石油產量也在逐年增加,為向中國出口量的增加創造了有利條件,2013年排名升到了第五。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對華石油出口呈現接階梯躍升,這兩國對中國原油出口量,年度的飛速上升主要和開通了新的運輸方式有關,另外也和政府間的新協議有關,也與中國公司取得哈薩克斯坦有多個區塊的勘探開發權益、在多個公司中有參股有一定的關系。根據當前合作態勢和管線的陸續竣工,展望未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對中國原油出口量仍可呈現上升趨勢。
從中國原油進口來源的地區構成來看,近幾年的中東居進口源區的首位,非洲(特別是西非)地位快速上升,南美和獨聯體向中國出口增加的潛力也相當巨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澳地區所占進口份額大幅降低。
顯而易見,石油是一國能源的主要構成,石油的運輸安全甚至決定著國家的能源安全,可見石油運輸安全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制定石油運輸安全決策,急需對石油的運輸安全進行評價。
根據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及狀況分析,我國原油進口來源的趨勢主要是從中東地區、非洲地區、亞太地區、美洲地區、中亞地區和西歐地區進口,通過歸納分析,我國石油進口的線路可以合并為以下主要的運輸線路:
1.中東-中國線路: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或望加錫海峽)——國內各港口。從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示意圖可以看出這條海運線路運距長、經過國家和地區多、地理環境復雜,海運的運輸量大、運價低。因此在保證海運為主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的進行海陸聯運建設投入從而減少安全隱患突出的馬六甲海峽問題。中東-中國線路的海陸聯運有很多備選方案,如中國和緬甸石油管道,泛亞鐵路,中國和巴基斯坦石油管道,泰國克拉地峽石油管道等項目。
2.西非-中國線路:好望角——馬六甲海峽——國內各港口。從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示意圖可以看出從安哥拉進口的石油需要沿從非洲東南海岸線進入南大西洋,通過南非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再到國內各港口。在這段航線中,如果能夠在非洲南部建立從東岸安哥拉的羅安達港橫穿非洲大陸到達非洲西岸的陸上石油管道線路,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航線路程并降低運費,但這其中存在需要加強與石油管道線所橫穿的非洲大陸需經過的非洲國家的區域運輸合作問題。
3.南美洲——中國。中國與南美國家,特別是與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在石油資源方面的合作將使得中國石油進口貿易的線路更加多元化,通過打通南太平洋的石油航道,從而達到分散過分依賴中東石油進口線路的風險。南美洲-中國線路從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示意圖可以看出南太平洋航線經過的國家和地區少,地理環境簡單,該航線的運輸安全性相比其他海洋運輸線要安全,從此航線進行石油進口貿易的運輸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石油進口運輸的安全問題。
4.俄羅斯-中國線路:俄羅斯——中國。作為中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中俄原油管道,經過中俄兩國政府的多次談判和共同努力,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啟用。按照雙方協定,俄羅斯將通過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原油,最大年輸油量3000萬噸,合同期20年。在中俄原油運輸管道建成之前,中國由俄羅斯進口石油主要是依靠鐵路運輸。而相比鐵路運輸,輸油管道不僅輸送量大,運輸穩定,運輸成本也大幅減少。由于中俄原油管道的作用,2013年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四大原油進口國,2013年進口原油高達2434.76萬噸。
5.哈薩克斯坦-中國線路:哈薩克斯坦——中國。哈薩克斯坦-中國線路這一運輸管道特點是管道所經過地區政治穩定,局勢平和,相比馬六海峽運輸路線,競爭優勢巨大。中哈石油管道建成后,哈沙克斯坦每年可向中國輸出2000萬噸石油,在2013年,哈沙克斯坦已成了中國第八大原油進口國。
1.石油進口運輸路線優劣。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國際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石油運輸線路的優劣次序為:哈薩克斯坦-中國,南美洲-中國,中東-中國,西非-中國,俄羅斯-中國。
2.尋求區域合作保障石油運輸安全建議。2013年,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60%。實現原油進口的多渠道和運輸方式多元化,顯得尤為重要。(1)進一步深化與哈沙克斯坦合作,同時尋求我國與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的合作。哈薩克斯坦-中國線路這一運輸管道特點是管道所經過地區政治穩定,局勢平和,相比馬六海峽運輸路線,競爭優勢巨大。中哈石油管道建成后,哈沙克斯坦每年可向中國輸出2000萬噸石油,在2013年,中國從哈沙克斯坦共進口原油1198.08萬噸,哈沙克斯坦已成了中國第八大原油進口國。此外,俄羅斯及其他里海國家也可以通過該管道向中國出口石油。(2)進一步尋求我國與非洲的合作。我國石油企業要通過聯合選擇非洲大型產油國進行合作,要轉變以貿易為主的合作方式,逐步轉變為以投資為主。通過對石油金融的制度創新,采取“貸款換石油”等策略,降低合作風險。(3)加強我國與南美洲區域合作。加強與巴西等國的石油合作,轉變單一的貿易方式,采取后向一體化策略,融入到共同參與石油勘探等業務,以獲得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及收益。(4)增進與俄羅斯的合作。中俄原油管道被稱為中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對于中國來說,與世界第一原油出口大國俄羅斯的合作,是能源戰略的迫切需要。相比馬六甲海峽這一海盜頻發的狹長水域,中俄原油運輸管道則“道路寬闊”,潛力巨大。同時相比鐵路運輸,輸油管道不僅輸送量大,運輸穩定,運輸成本也大幅減少。由于中俄原油管道的作用,2013年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四大原油進口國,2013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高達2434.76萬噸。為中國石油市場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1]胡小平.礦產資源供應安全評價[J].資源經濟,2005(7)
[2]王禮茂.資源安全的影響因素與評估指標[J].自然資源學報,2002(4)
[3]賈大山,孫峻巖,羅洪波.中國石油海運通道安全評價與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6(2)
[4]林艷.中國石油進口貿易的運輸安全評價[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
(責編:賈偉)
F512.3
A
1004-4914(2014)07-283-02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名稱:黑龍江省對俄能源合作模式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532333]
劉繼青,黑龍江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能源安全、企業管理等;王莉,黑龍江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能源安全黑龍江哈爾濱1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