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 賈山亮 徐飛
遼寧省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楊鳳 賈山亮 徐飛
在工業化道路的進程中,遼寧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在體現產業結構演進一般規律特征的同時,依然存在著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等問題,為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遼寧省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有效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參考建議。
產業結構升級 工業化 現代服務業 科技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經濟成果。作為重要的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經濟增長與工業化道路的發展依然帶有濃厚的傳統工業色彩。遼寧省的“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調整三次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經過多年發展,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從深層次著眼,其產業結構矛盾仍然存在。因此,把握遼寧省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分析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對促進遼寧省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1.遼寧省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從2002年到2011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遼寧省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基本符合工業現代化進程所要求的第一所占比重逐漸減小,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增加的產業結構演進規律。根據《遼寧省統計年鑒》,如表1所示,2002至2011年期間,遼寧省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徘徊,基本呈逐漸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8%下降至2004年的46%,然后隨之有微弱上升趨勢,在2008年達到最大值56%,在2009年又下降至52%,2011年又上升至55%;第三產業產值所占GDP比重從2002年至2004年大致上升,在2004年達到最大比重42%,從2005年40%以后下降至2008年35%,在2009年開始有上升趨勢后,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又出現下降的這種波動趨勢。

表1 遼寧省三次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2.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結構。通過分析2002——2011年遼寧省一、二、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我們可以得到: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的結構比較穩定,體現為二產貢獻率最大、三產次之,一產最低的狀況。具體如圖1所示,從2002年開始,遼寧省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且低于10%,遠低于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遼寧省第二產業貢獻率則總體呈上升趨勢,且在三產貢獻率中比重一直位居首位,特別是在遼寧傳統工業發展中,以冶金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為最快,成為工業發展的主要增長力量;遼寧省第三產業較緩,其貢獻率相對波動不大,總體介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貢獻率之間,這與遼寧作為東北重工業大省具有較大關系。

圖1 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
3.遼寧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結構。從遼寧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結構來看,如表2所示,遼寧省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變化不大,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逐年上升。在遼寧省工業化的進程中,雖然第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主導左右,第三產業進展緩慢,但隨著政府對服務業重視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大,遼寧省服務業較以往依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服務業基礎設施條件得以改善,供給保障能力迅速提升,服務業整體經濟效益好轉的同時,進一步吸引更多投資與就業人員的加入。

表2 遼寧省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比重 (單位:%)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前文分析可見,盡管目前遼寧省產業結構發展的總體狀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遼寧省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從而使遼寧省產業結構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完善,現代化程度落后。遼寧省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夠完善,資本投入嚴重不足,現代化程度低。近年來,盡管政府加大了對農業扶持力度,農業產業結構得到相應改善,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深入,現階段遼寧省農業產業結構中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品過于單一。以種植業為例,在農業種植領域,遼寧省主要種植水稻和玉米,且未形成農作物種植的區域分工。二是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比重較大,缺少優質高效的農產品。這主要與遼寧省農業科技基礎差、資本投入少有關。就目前遼寧省農業現狀來看,農業的固定資產投入較少,大多地區還是應用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投入產出率不高,農業科研產品轉化率低,規模效益低下,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種類少之又少,農產品的再加工能力遠遠達不到于現代化農業的要求。三是與農業有關的龍頭企業較少,農業產業化鏈條有待完善。長期以來,遼寧省農業產業結構中傳統農業所占比例較大,而與之相關聯的加工業和運輸業發展緩慢,農產品加工運輸環節薄弱,吸納就業能力不強,農業加工業和運輸業鏈條不能得以有力拓展。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上述問題的存在,造成遼寧省農業發展速度緩慢,農業基礎地位比較脆弱。
2.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工業化快速發展受限。根據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演進遵循的一般規律,只有當基礎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并有所積累時,更高形式的產業才能夠發展起來。遼寧的工業化發展雖然具有一定規模,但其自主創新與科技研發投入的不足,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制約了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根據2012年遼寧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遼寧省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人員為13.1萬人,其中,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3.7萬人;從事專業技術服務業活動人員6.8萬人;從事科技交流與技術服務業工業活動人員1.5萬人。2011年遼寧省從事科研活動的人數僅占本地區在崗從業總人數的2.3%,盡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0%,但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北京水平的7.4%。此外,遼寧省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僅僅為1.9%,遠低于沿海發達省份。2011年遼寧省財政預算支出3905.85億元,同比增長22.2%,地方財政科技支出87.2億元,同比增長26.6%。盡管科技支出增長大于財政總支出增長,但科技支出僅占財政總支出的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6%。各種相關數據表明,遼寧省科研投入明顯不足,科研人才相對稀缺,從而造成遼寧省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趨同嚴重,勞動密集和加工裝備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薄弱,資源利用率低,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工業化快速發展受阻的狀況。
3.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首先,遼寧省是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第二產業目前成為推動其經濟發展主要動力,且以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盡管遼寧省逐漸加大了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資,但整體而言,企業自主創新尚未實現突破性的進展,遼寧省傳統工業產品缺乏創新,經濟效益相對低下,均無疑制約著遼寧省第二產業的發展。其次,遼寧省的第三產業則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生活服務業、運輸服務業、倉儲業企業數量依然龐大,約占服務業企業總數的1/3。相比之下,現代服務業的比例比較小。軟件業、計算機服務業以及科技交流與推廣等服務業的企業數量所占比例還不足總數的20%,而在后工業時代,這些新型服務業將是推動未來遼寧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動力。
從目前遼寧省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來看,應從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以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為著眼點,優化遼寧省產業結構。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遼寧省第一產業主要由農業構成,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產業升級,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這對于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加快農業的科技化進程,把握農業科研和技術方向,提升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通過充分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借鑒科學的管理經驗,切實結合自身狀況,因地制宜,找到推進農業科技化進程的創新路徑,例如在政府扶持下,有計劃地建立農業科技園區,推進遼寧省的傳統農業轉變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化農業。其次,延伸農業產業化鏈條。農業產業化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突出體現在農業加工鏈條中。遼寧省應根據比較優勢,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培育效益好、帶動力強的龍頭產業。第三,提高現有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是推進農業科技化和現代化的重要因素。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的科普宣傳力度及教育投入,通過多種渠道使農民了解科學的農業技術知識,并將先進技術應用于生產中。
2.以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目前,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很多傳統行業正在處于衰退期,因此,加大研發投入,以科技創新引領新的增長點,開拓新的產業發展領域,是實現遼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為實現遼寧省工業化健康快速發展,應注重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造傳統工業,逐步淘汰技術落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優化工業內部結構;不斷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將科技創新作為提升遼寧省工業生產力的重要戰略,同時注重協同創新,提高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例如,加強與發達國家技術合作,逐步掌握新型生產技術,充分發揮遼寧地區在高新技術開發中的潛在能力,提高產業的實用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還應注重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以創新發展促進遼寧省產業優化升級。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縱觀世界各國的產業演進歷程,第三產業的壯大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經濟走向發達的標志。遼寧省第三產業的發展與我國上海、北京等發達的地區相比存在著缺乏特色、服務種類不全、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從根本上說,遼寧省第三產業的發展,要結合其自身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除了以科技創新改造傳統服務業,應重點發展與老工業基地振興密切相關的生產服務業,如物流、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物資供銷、金融、保險、咨詢信息服務、技術服務以及如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及動漫等文化產業,這些產業將決定著遼寧省第三產業質的發展。
[1] 馮筱.我國11個沿海省市產業結構分析——基于遼寧的視角[J].中國集體經濟,2011(18)
[2] 于左,高永民.經濟體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遼寧與廣東省的比較研究[J].國有經濟評論,2010(1)
[3] 王忠福,張滿林.遼寧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問題評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4] 韓雪峰,于紀元.遼寧省產業結構演進的定量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7)
[5] 劉妍,任銀,潘乃崢.推進遼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探析[J].管理觀察,2011(7)
[6] 劉柏霞,李亮.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遼寧產業結構調整[J].開發研究,2011(5)
[7] 彭宜鐘,李少林.遼寧省最優產業結構測算[J].財經問題研究,2011(12)
[8] 宋赫民.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與遼寧省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沈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沈陽 110159)
(責編:賈偉)
F207
A
1004-4914(2014)03-065-02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與遼寧省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W 20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