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波
烏克蘭局勢近期急轉直下,亞努科維奇政府一夜之間垮臺,反對派迅速掌控政權,但“橙色革命”后長達十年的政治對抗,以及此次歷時三個月的政治動亂,加之克里米亞未來的地位未定,都使這個國家元氣大傷。
烏克蘭局勢的急轉直下給中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難題。在俄羅斯與西方圍繞烏克蘭的隔空罵戰中,中國應該如何站隊?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政局突變會對中國造成多大影響?未來烏克蘭還有中國的位置嗎?這些都是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中國社科院長期從事烏克蘭國別研究的張弘副研究員對此持樂觀的態度。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烏克蘭局勢的變化不太可能顯著影響中國的經濟利益,相反中烏合作依然有巨大的空間。
張弘告訴記者:“任何政治派別在烏克蘭當政,都會重視與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合作,努力發展對華關系,爭取中國的經濟支持,也不會傷害中方的利益。”不過令外界擔心的是,烏克蘭周期性爆發的政治危機,恐怕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烏兩國經貿合作潛力的發揮。
(一)危機面前,中國不站隊
3月8日,王毅外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答問時表示,烏克蘭局勢發展到今天“事出有因”,一語道破這個問題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經緯和利害沖突。烏克蘭局勢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是典型的內外因相互交織、作用的結果。
烏克蘭從蘇聯版圖中獨立20多年來,烏國內不同政治派別爭斗不已,親西方和親俄陣營形成拉鋸戰,執政黨與反對派風水輪流轉,你方唱罷我登場,顯然在國家發展道路和對外戰略方面沒有形成清晰一致的國內共識。烏克蘭政壇每一次分化、組合都引起政壇動蕩,也少不了來自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的插手和干預。
隨著亞努科維奇政權的快速倒臺,俄羅斯認為自己在烏利益有可能受損,因此強硬以對;歐美對烏克蘭局勢推波助瀾,對俄揮舞制裁大棒,只會使局勢更加復雜化。歐美指責俄羅斯侵犯烏克蘭的領土主權,俄羅斯則反詰歐美動輒對他國搞干涉主義,是雙重標準。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排他性的利益。張弘認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確實有些左右為難,但是中國不會選邊站隊,不會在烏克蘭問題上“一邊倒”。中國確定自己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時,不會刻意考慮同有關各方關系的親疏遠近,而是遵循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看重事情本身的來龍去脈和是非曲直,因此,中國政府已經在多個場合提出,處理烏克蘭問題的出發點,應是維護烏克蘭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
對克里米亞的公投,張弘認為這實際上是完全復制了“科索沃模式”。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初極力鼓動科索沃人公投的美國,這一次堅決反對克里米亞人通過公投的方式決定這一地區的命運,“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嗎?”張弘分析,出于對國內問題的擔憂,中國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態度是確定的。他認為,就像當初中國不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獨立一樣,中國不可能無原則地為俄羅斯承諾。
(二) 烏克蘭:中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一環
烏克蘭的穩定,關乎中國的重大戰略利益。在中國的東歐戰略中,烏克蘭是一個關鍵部分。2013年11月以來中國與東歐國家簽署的190億美元(約合1160億元人民幣)投資和貸款協議中,有80億美元(約合490億元人民幣)是和烏克蘭簽署的。烏克蘭曾經是蘇聯重要的軍工基地,在世界軍工產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軍工合作
中烏軍事合作密切,烏克蘭向中國提供了多項先進的武器裝備,促進了中國軍工事業的發展。用學者張弘的話說,“這幾年,中國國防領域幾乎每一項重大突破,都離不開烏克蘭的合作”。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軍事技術,西方和俄羅斯都不愿意向中國提供。在這樣的背景下,繼承了蘇聯時代強大軍工基礎的烏克蘭成為了中國國防工業的重要合作者。張弘介紹說,中國的首艘航母“遼寧艦”購自烏克蘭,能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機殲-15的技術也是烏克蘭提供的。
農業合作
烏克蘭是世界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非常高的國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農業生產資源非常好,寶貴的黑土地在世界上只有三塊,烏克蘭是其中之一,生產出的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質量高。除了糧食交易外,中烏已制定了龐大農田租賃計劃。烏克蘭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大糧倉。張弘透露說:“烏克蘭生產的天然玉米非常便宜,甚至比美國的轉基因玉米還要便宜。”在張弘看來,與其花更多的錢去購買轉基因產品,還不如買更便宜的天然產品。
投資市場
烏克蘭的國土面積60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大陸除俄羅斯外的第二大國。同時烏克蘭還擁有4000多萬的人口。這樣的市場潛力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張弘指出,烏克蘭在基礎設施、農業、能源、交通運輸、新能源等領域,都希望與中國企業展開合作。
地緣價值
烏克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僅對俄羅斯和歐盟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對中國而言,其地緣意義同樣重要,是西歐通往中國的一道大門。張弘特別強調,中國眼下正積極籌劃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烏克蘭是其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
(三)中國利益受到多大影響
烏克蘭是中國在獨聯體地區重要的經濟伙伴,20多年來兩國經貿聯系從零起步,穩步發展,貿易額快速增長,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化。1992年雙邊貿易額僅為2.3億美元,到2012年已增至103.6億美元。中國是烏克蘭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013年前三季度,烏克蘭對中國出口增幅很大,中國又一躍成為烏克蘭第三大出口市場。烏克蘭的大規模動亂,導致政府癱瘓,從短期看,肯定會對中烏經貿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首先,烏克蘭動亂導致了政府更迭,已經使中烏雙邊協議的執行受到干擾。近4年來中烏兩國簽署了一系列政府間協議,特別是2013年12月批準的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發展規劃(2014-2018年),對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平意義重大。然而由于烏克蘭新政府的組成尚待時日,協議和規劃的落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遲滯。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兩會期間曾表示,目前中國和烏克蘭的所有農業合作都停止了,因為“我們找不到聯絡人,我們的項目沒有辦法實施”。
其次,政局失控導致當地投資環境惡化。中資企業和中國投資項目的運行遇到許多現實的困難,中方人員和財產的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社會治安狀況短期內難以改善,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下降。
最后,商品貿易的通道有被阻斷的現實危險。烏克蘭與中國相距遙遠,兩國之間的陸路交通運輸要通過俄羅斯,由于奪取政權的反對派持堅決的反俄立場,烏俄關系會明顯冷淡,俄羅斯可能會對烏克蘭的貨物過境制造障礙。
不過烏克蘭眼下的混亂,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不利的消息。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直接甚至稱“烏克蘭危機中的贏家是中國”。
他們認為,中國將從烏克蘭危機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莫斯科會將原本輸往烏克蘭和歐洲的天然氣轉而供向中國;中國人有望填補俄羅斯的西方投資真空;北京還能從烏克蘭航空航天工業和其他高技術生產部門受影響一事中獲益。
烏克蘭和歐洲的能源經濟命脈——天然氣的供應主動權掌握在俄羅斯手里。有數據顯示,歐洲66%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并經由烏克蘭境內管道輸送。烏境內鋪設的蘇聯石油管道承擔了俄羅斯向歐盟油氣出口的一半以上。一旦歐盟決定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必須為自己的能源尋找新的買家,中國顯然是潛在的最佳替代者。
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重要表態
據新華社電 習近平指出烏克蘭局勢發展到今天,偶然中有必然。當前,形勢高度復雜、高度敏感,牽動地區局勢和國際全局。相信俄方能同各方協調,推動問題得到政治解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中方支持國際社會有利于緩和局勢的建議和斡旋努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4日晚應約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
據新華社電 習近平強調,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秉持客觀公正態度。烏克蘭形勢十分復雜,當務之急是各方保持冷靜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緊張升級。要堅持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危機。希望有關各方通過溝通和協調,妥善處理相關分歧,為推動烏克蘭問題政治解決作出努力。中方對一切有助于烏克蘭局勢緩和的建議和方案持開放態度,愿同美方及有關各方繼續保持溝通。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0日應約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