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保證保險是指在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需在約定的條件和程序下方能獲得賠償的一種保險方式,也稱信用風險保險,是被保證人根據權利人的要求投保自己信用的保險。浙江省寧波市是最早嘗試這一保險工具的地區,由政府機構推動,企業可以向保險公司投保“小額貸款信用保證保險”,保險的核保過程由保險公司和銀行共同執行,通過審核和風險評估的企業獲得承保。若企業違約,則損失主要由銀行和保險公司共擔。為支持和推動此項目,寧波市政府專門建立了超賠補償機制,對提供保障的保險機構在該保險項下賠款總額超出當年保費收入150%的部分,給予合理補償。國家和省級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或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均可以通過科技廳網站進行融資申請。一旦通過初步審核,在辦理好信用保證保險的投保后,企業可以獲得單筆不超過300 萬元的貸款,且貸款利率最高不超過基準利率的1.1 倍,保險費年費率為貸款本息的2%。
在保險公司的保障下,企業在無傳統抵押物的情況也可獲得銀行貸款,銀行實際上將貸款違約風險轉嫁給了保險公司,而企業的融資成本體現為向保險公司繳納的保費。從傳統方式看,銀行對于企業是否能夠履約缺乏足夠信心,對于企業無從評估和控制違約風險,但同時銀行對保險公司的履約能力是有充分信心的。信用保證保險在銀行和企業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降低了銀行及企業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部門可以深入調查和了解投保企業,從而提升了銀行提供企業貸款的信心,從而使市場交易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貸款的達成,降低了企業融資的難度。我國針對中小企業開展貸款信用保險這一舉措,對中小企業、銀行及保險公司來說是“三贏”。貸款信用保險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緩解其貸款難的問題,同時為銀行信貸多加了一道保障,解除了銀行的后顧之憂。
由于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針對此問題,保險公司采用的是積極而謹慎的態度,嚴把核保關。在沒有固定資產擔保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在獲得保險公司核保的過程顯得十分困難。保險公司的承保門檻較高,比如制造類公司資產總額要超千萬,并且要求公司正常營業至少兩年,才能夠獲得兩三百萬的貸款。對成立不久的企業,由于風險很大,而且資金用途較不確定,一般不進行融資,除此之外對企業的性質也做了嚴格的規范和要求。換句話說,營業收入穩定、資產規模較大、風險較小的企業才能得到相應的融資額度,而更多的中小企業并不符合這樣的貸款保證保險要求,符合此類要求的企業也不愿意再通過保險環節進行融資,它們更愿意直接與銀行合作。
據統計,西方的信用交易占整個交易總量70% ~80%,相比之下,在中國只有10% ~20%(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造成這個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的信用交易體系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對于中國來說則處于起步階段。華泰財險公司在2011年就報備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短期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產品,目前在北京、上海參與這類項目。不過,該險種從試點至今不過兩年多時間,無論是基礎數據掌握還是費率厘訂方法均處于探索階段,遠未成熟,華泰財險仍在嘗試與觀察中。風險管控水平還較低,缺乏經驗和可借鑒的成熟模式,在目前的中國保險界,幾乎所有參與中小企業貸款保險的保險公司都面臨此類問題。
保證保險中保證人與被保險人之間信息不對稱極易產生道德風險。這主要表現在企業投保后,可能會降低防范風險(如壞賬呆賬等)的積極性,認為已經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承擔。不確定性的存在也是道德風險增大的重要原因,是不可完全清除的。從投保方(被保證人)角度來看,正因為保險事故不是必然會發生,可能產生人為地促使其發生的可能。
2011年10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發展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但在具體業務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具體的政策支持。雖然全國很多地方的保監會已經開始重視貸款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但依然存在政府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風險基金不足等問題。
用保險來規避貸款中的信用風險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商業銀行大多以各種形式取得信用保證保險,以此降低銀行風險。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為了發展壯大中小企業,紛紛采取保險公司和銀行直接合作的方式,加入貸款信用保險來規避銀行無法回收貸款的風險。因此,我國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快速發展我國的保證保險,以支持中小企業融資。
商業保險通常可以通過再保險業務轉嫁自身風險以分散風險,但非商業保險一般不能進行再保險。在我國保證保險目前的操作模式主要是由政府牽頭,是一種“準商業保險”,從概念上來看可以進入再保險準入門檻。縱觀國際市場,如意大利的擔保公司每年都為自己承保項目額度的75%向瑞士再保險公司進行再投保;在一些西方國家,擔保公司在業務范圍內既可以做擔保和保險業務,又可以做再保險業務。由此可見,目前世界范圍內已形成國際性再保險市場,為企業貸款保證保險進行再保險可以控制承保責任,穩定經營成果并擴大承保規模。
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企業是否能夠穩定而長期生存,創造利潤,企業關鍵人物的風險也不容小覷,“關鍵人物”指如企業主、股東、合伙人、有特殊才能的員工。他們是否能夠得到有效保險保障,從而避免因為其遭受個人風險而對企業產生關鍵性影響,甚至影響到企業的存亡,小微企業對這類風險的承受力,相比大型企業更弱。在海外發達保險市場,“關鍵人物保險”已經十分成熟,“關鍵人物保險”是企業為特定雇員購買的人身保險,受益人是企業而非員工的家屬。其投保的目的在于如果企業的關鍵人物受到人身傷害,補償企業遭受的經濟損失。在國內,“關鍵人物保險”基本上還屬于空白。
[1]陳云. 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探討[J].會計之友,2010(6).
[2]關于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S]. 銀監發[2009]37 號.
[3]周慧. 小額信貸保險初探[J]. 企業導報,2009(3).
[4]張篙. 新時期信用保險助力中小企業融資探討[J].金融財稅,2012(1).
[5]楊波,束丹. 關于開展國內商業信用保險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