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周來
行為經濟學通過大量實驗表明,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往往是通過與環境互動獲得的。
經濟學家卡尼曼做過一個實驗——一群士兵在一所軍官學校接受訓練。在把他們交給教官前,卡尼曼以測試官身份告訴教官,這些士兵已進行過一項測試,以判斷每個人的潛在指揮能力。他們的成績分為“高”“一般”“不確定”三類。而實際上,這些士兵根本沒有做過這項測試。
三個月后,這群士兵進行結業考試。結果原來潛在指揮能力被隨機賦予“高”的學員,平均得分為79.89分;潛在指揮能力被賦予“不確定”與“一般”的學員,平均得分分別為72.43分和65.18分。學員的成績差異緣于教官,當教官拿到那份測試成績時,就在潛意識中給每位士兵貼了標簽。在后面的訓練中,教官憑借先入為主的判斷,以不同方式對待不同成績的受訓者,受訓者也接受了這一暗示。于是到最后,受訓者慢慢成了教官潛意識中所認為的那個樣子。
行為經濟學家從大量實驗中得出結論:當一個人被周圍人打上某種烙印或者貼上某種標簽后,很容易因接受這種心理暗示而成為周圍人認為的那種人。這就如同變色龍,根據環境不同改變自身的顏色,產生了所謂的“變色龍效應”。
原來,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同時在塑造他人;我們對社會的看法,也在塑造社會。所以,當我們用善意去看待他人時,他人會回敬以善意;而我們如果成天用陰暗的心理看待社會,社會真有可能變得越來越陰暗。我們心里少一分黑暗,世界就可能多一分光明。
正因如此,我們迫切需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本欄目系本刊與重慶黨建門戶網七一網聯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