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舊惡成大事
李開復初到微軟公司時,深得比爾·蓋茨的賞識。資深經理人瓊斯對李開復心懷嫉妒,處處為難他,不僅拒絕讓他參加科研項目,還對他的工作要求置若罔聞。
后來李開復經過自身努力,有了自己的科研項目,他不計前嫌,主動邀請瓊斯加入,并在蓋茨面前夸獎瓊斯有才干。
不久,公司高層懷疑瓊斯的工作能力,準備將其辭退,為此向李開復征求意見。李開復沒有落井下石,而是開誠布公地表達了對瓊斯的看法:“他是個可用之才,就是在跟人相處時有些固執罷了,應該給他一個機會。”瓊斯留了下來,知道真相后的他非常羞愧,主動向李開復道歉和解。從此,李開復和瓊斯聯手合作為公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驕人偉績。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念舊惡給對方留有一方余地,才能給自己撐起一片天空。
(摘自《做人與處世》 萬安峰/文)
將心比心能解決一切爭端
一次路上堵車,父親到前面看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兩輛車蹭到一起,一輛車的倒車鏡被刮壞了。結果兩個車主吵翻了天,一堵就是一個小時。
父親看時間緊,如果不趕緊將貨送到地點,客戶就下班了,明天還得重送。
于是父親找到被堵在路上的車主:“我們堵在這里一個小時了,大家都有事做,耗不起。不如咱們湊錢給損失的一方,一個人幾塊錢,也不多。”
大家都很贊同,湊錢就把這件事解決了,父親趕在客戶下班前把貨送到了。和父親一起送貨的師傅說:“沒見過你這樣會算賬的。”
父親說:“其實沒什么技巧,就是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是父親解決很多爭端的法寶。站在別人的位置考慮問題,能看到對方想要的和不想失去的,能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和害怕失去的,兩者權衡,解決方案就出來了。
(摘自《我真的不比我爹強》 柳小勇/文)
自己的分量有多重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講過一個故事: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廳中一起吃。
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藏在大廳柜子中,想等到大家尋不著他時再跳出來。尷尬的是:大家都沒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紛紛離去。最后,他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
從那以后,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重要與否,不在于別人的認可,而在于自己的心態。任何時候都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樣才能在享受快樂的同時更懂得做人做事。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曹國權/文 )
慣性比惰性更可怕
視察市場時,一位業務經理說:“黃總,我這一年投標了100多個項目,累得跟孫子一樣……”
我問:“中了幾個?”他說:“跑了這么多,最后一個都沒拿下來。”
費了這么多功夫,竟然一個也沒拿到,一定是哪里做得不對!然后我就問:“你第一次招標和最近一次是不是用的一個辦法啊?”“是。”
哎,這就不奇怪了,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都還是按照原來的路走,豈有不敗之理?
其實,在生活中,如果你不懂得反思,不知道“吃一塹長一智”,你也會在同一棵樹上撞很多次。
(摘自《中外管理》 黃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