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林


猛然射出的兩排燈光,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在露天舞臺上,喧騰的人群安靜下來。
2月25日晚上7點半,“2013年度感動巫溪人物頒獎晚會”在巫溪縣人民廣場舉行。沒有豪華布景,沒有領導致辭,沒有明星助陣,登上領獎臺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巫溪人: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報道的董永才,榮獲“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的姚厚芝,基層法官廖子懷,“抗震英雄”李堂東的親屬,維和女警楊彬,社區醫生向元彬,身殘志堅的老板吳純清,“最美媳婦”劉遠恩,“孝老愛親”楷模張家友,自發照顧八名孤兒及留守兒童的尖山派出所團隊……三個小時的晚會,始終沉浸在感動中。
近年來,隨著感動人物評選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巫溪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十大孝星吳顯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趙世術,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鄭子全,全國十大見義勇為好司機孔云安……這些在全國響當當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巫溪好人”。
“‘巫溪好人既是一個稱謂,又是一個群體。”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熊莉說,“巫溪每年都會發現并推介一批好人,僅2013年就推出了137人。如果算上各行各業表彰的先進典型,以及受到表彰的志愿者、誠信經營戶等,‘巫溪好人至少有3000人。”
一個僅有50萬人的貧困縣,為何會涌現出這么多好人?
精心呵護每一顆善良的種子
帶著疑問,記者走進巫溪縣通城鎮。
今年1月16日,被中央電視臺報道的董永才一家就在通城鎮。最近三年,通城鎮每年都有人站上感動巫溪年度人物領獎臺。
董永才一家人能進入媒體視野,離不開通城鎮黨委書記謝仲銀。
2012年5月,謝仲銀從田壩鎮調任通城鎮黨委書記。三個月后的一天,一個名叫唐大鳳的年輕婦女領著一位老太太來到他的辦公室,要求給老人辦戶口。
老人怎么會沒有戶口?謝仲銀覺得奇怪。唐大鳳說,老太太是個啞巴,十年前流浪到她家,公公董永才決定收留老人家,此后董家兩代人便一直贍養老人……謝仲銀一邊同唐大鳳攀談,一邊仔細觀察,發現老人穿戴整潔,精神狀態很不錯。此后,他多次到唐大鳳家走訪,董永才、董興樹父子贍養流浪老人的事跡,讓他深受感動。從此,他連續兩年向縣委宣傳部推薦表彰這個家庭,最終引起媒體關注。
在基層工作了幾十年的謝仲銀有一個觀點,“基層干部不僅要領著群眾建設物質家園,還要帶領大家建設精神家園”。在田壩鎮工作時,他就發現了上鹿村小學教師趙世術的感人事跡。經過他和同事們的推薦,趙世術被評為201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到通城任職不到兩年,他接連推薦了好幾個典型,目前正被該鎮長安村1組少女楊關于為照顧癱瘓臥床的父親而放棄學業的事跡感動著,一邊關心支持這個家庭,一邊忙著向外界推薦楊關于的事跡。
采訪中路過通城小學時,正逢放學。聽說該校前一天將董永才父子邀請到校園作報告,還組織學生代表到楊關于家做好事,記者便走進校園。校長李國權說,通城小學將“上善若水、德藝雙馨”作為核心文化,要求師生“做人要善良、對人要友善”,每個班級每月都要評比“孝善之星”。記者隨便走進幾間教室,果然看見每間教室都有“孝善之星”光榮榜。記者與幾名小學生進行了對話。記者問他們是否知道董永才父子贍養流浪老人的故事,大家都說“知道”。11歲的鄭曉燕說:“我還知道流浪老人有個外號,叫‘董外來,是董爺爺取的。”記者問起前一天做好事的情況,10歲的肖鑫說:“沒做什么大事,只是幫楊姐姐洗了很多蘿卜。”“洗蘿卜冷嗎?”大家齊聲說:“不冷,因為我們是在做好事……”
因為是做好事,所以不覺得冷。從眼前這一張張稚嫩的面孔上,記者似乎看到了一個個“巫溪好人”的身影。
“我到巫溪工作一年半了,在基層調研時,經常被好人好事感動著。”縣委書記唐德祥說,“巫溪近年來涌現出這么多好人,既與淳樸的民風有關,也與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宣傳引導有關,我們特別注重精心呵護每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好人好事蔚然成風。”
像愛護空氣一樣愛護風氣
探問巫溪為何涌現出這么多好人,熊莉卻向記者提起一件尷尬事。
有一年春節,她遇到一位從萬州回家過年的長輩,便問他為什么要搬到萬州去住。“這里的人情債太重了,每年要開支上萬元!”這位姓李的長輩說,“巫溪的空氣好,但是風氣不太好。”
這話,讓這位宣傳部長感到震驚。她在博客中講了這個故事,引起眾多網友的感慨。
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中,巫溪縣委提出,要像愛護空氣一樣愛護社會風氣。縣委采取的辦法是“兩手抓”:一邊糾歪風,一邊樹新風。
為了凈化風氣,縣委宣傳部和縣文明辦推出了建設“樂和家園”、開辦“道德講堂”等一系列舉措,目前正搞得紅紅火火的“總管講堂”就頗受群眾歡迎。“農民辦理‘紅白事務,一般要請‘總管幫助打理。‘總管講堂就是專門對‘總管進行培訓和教育。”熊莉說,在尖山鎮試點后,當地大操大辦之風很快扭轉。現在,全縣有500多個“總管”活躍在“紅白事務”現場和“總管講堂”上。
為了樹立新風,巫溪從2008年以來堅持每年評選感動巫溪十大人物,“做好人光榮”和“好人有好報”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在2013年獲獎人物中,社區醫生向元彬是被“感動”出來的。2011年2月,向元彬了解到2010年感動巫溪獲獎者楊光芝含辛茹苦照顧癱瘓兒子曾祥林的故事后,深受感動,他立即聯系上楊光芝,義務給曾祥林治療。向元彬不僅不收費,為了方便治療,他還出錢在縣城為曾祥林租了一套房子。向元彬的故事,感動著巫溪人,在2013年感動巫溪十大人物評選活動網絡投票中,他獲得5284票,成功登上領獎臺。
“巫溪好人”背后的“巫溪精神”
3月3日,巫溪縣委上了一堂特殊的黨課。聽課者是唐德祥、龔均、鄧巨波、陳剛、盧祖華等縣領導和機關干部,講課者是曾經獲得感動巫溪十大人物等榮譽的李志銀、王邦富、廖子懷等基層干部。
黨課結束時,唐德祥動情地說:“他們的事跡讓我們深受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以先進典型人物為榜樣,扎實做好我們的工作,推動巫溪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如果說“巫溪好人”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它的“一撇一捺”分別由兩類人構成:一類是自強不息的人,他們因自身或親人遭遇重大疾病等變故而堅韌不屈;另一類便是無私奉獻的人,他們愛崗敬業樂善好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巫溪好人”共同的閃光點就是讓人感動、敬佩、振奮,能夠激揚向上向善的力量。唐德祥特別看重這一點:“巫溪是一個貧困縣,要實現生態涵養發展,必須動員全縣人民的力量。”“動員全縣人民力量”的重要方式,就是廣泛宣揚“巫溪好人”的先進事跡,弘揚全縣上下廣為人知的“巫溪精神”——“認窮不認輸、落后不落伍”。“‘巫溪精神的實質,就是不甘落后、不甘落伍,奮力追趕、奮發有為。”唐德祥說。
“‘巫溪好人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巫溪精神。”熊莉說。在采訪中,熊莉反復同記者探討:“將‘好人與‘經濟組合在一起是否合適?”她說,“好人不僅僅是善人、名人,更應該成為能人、帶頭人。”在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中,巫溪縣委提出要建設“厚德巫溪”、發展“好人經濟”,希望通過“巫溪好人”傳揚“巫溪精神”、凝聚“巫溪力量”。
在“2013年度感動巫溪人物頒獎晚會”現場,記者感受到了這種力量。初春的夜晚,大寧河畔,寒風刺骨,但沉浸在感動中的3000多名觀眾并不覺得寒冷,直到晚上10點半,舞臺上的燈光還在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