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20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就是通過“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推動了本國農業快速現代化。
位于欠發達地區、處于欠發達階段的重慶,該如何學以致用?
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模式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向農民家庭輸入現代生產模式,提高單位生產力水平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江津市(現江津區)夏壩鎮余糧村。
程迪英提起行李包,邁出家門。
走到村口,她回過頭——熟悉的故鄉,漸漸在眼前模糊。
“我不愿到外面打工,可在家種田糊不了口!”程迪英搖頭。
程迪英的苦惱,正是傳統農業的無奈——傳統農業生產以糊口為目標,僅僅是家庭式初級生產的重復,導致單位生產力低、收益低、專業化程度低。
如此窘境,如何破解?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應該‘升級小農家庭式生產方式!”專家大聲疾呼。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家庭農場”概念。
“家庭農場以傳統農業家庭為基礎,同時強調了生產行為的商業屬性。”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說,這讓農業基本單位具備了產業化特征。
中央決策如春風拂面,一大批家庭農場在全市萌芽。
程迪英很快從中受益——她返鄉承包了150畝山地搞果園;兒子大學畢業后,也從城里回到老家,在果樹下養起了山地雞。隨后,母子倆將果園注冊為家庭農場,并被評為全區首家市級家庭農場示范點。
2013年,母子倆笑翻了——他們的家庭農場收入120萬元。
向農業輸入現代組織模式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向傳統農業輸入新型組織模式,優化配置人力和物質資源,聚合產業化力量
伯志禮是忠縣新立鎮人。2003年以前,他一直在上海打工,“一年存不下2000元錢”。
2003年,伯志禮響應政府號召,回忠縣種起了柑橘。
“柑橘掛了果,收入節節高——2012年,我家凈收入5萬元。”
如此好事,源自忠縣對傳統農業的重組。
2003年以前,忠縣柑橘一直叫好不叫座。
為什么?
“我國傳統農業以分散經營為組織形式,導致很難形成產業聚合力。”有專家表示。
聚合力如何產生?
“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主要有三類:一是以大型農業企業為龍頭,二是以半官方的產業管理機構為核心,三是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專家說。
忠縣選擇了第一項:龍頭企業。
2003年以來,忠縣相繼引進了重慶三峽果業集團和美國施格蘭公司等大型企業,按照企業化標準,重新組織柑橘生產。
“龍頭企業入駐好處有三:一是聚合了柑橘種植戶,形成了規模合力;二是統一了生產標準,形成了品質合力;三是保障了銷路,形成了抗御市場風險的合力。”忠縣一位干部說。
三大合力相加,產業聚合力應運而生——2013年,忠縣柑橘年產值近13億元,幫助6.5萬人實現就業。
向農業輸入現代服務模式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改造農業服務模式,讓農民“輕裝上陣”
2013年11月,巫溪縣白鹿鎮下壩村。
馬鈴薯熟了。田間地頭,有不少鄉親正在挖收。
一派豐收景象間,一根頂著鐵箱的木樁煞是惹眼。
“這東西干啥用?”常有外來人發問。
“這是電子報警器——專門預報馬鈴薯晚疫病!”村黨支部書記盧和平說。
由于發病期很難確定,馬鈴薯晚疫病防控一直是個難題。
“這場仗,僅僅靠種植戶贏不了。”盧和平說。
“贏不了”三個字,道出了傳統農業保障服務的無奈——在小農經濟模式下,從播種收割、農資制備到病蟲害防治,都靠農民自己負擔,造成農業生產單位成本高、農民抗風險能力弱。
如此難題,何以破解?
“農業保障不能僅靠農民——政府應投入人力、技術和資金,建立相應保障機構和制度;同時也可借助市場力量,建立各類農業服務企業,為農民提供技術、種苗、農資、管護、防疫、法律等配套服務。”農業經濟學專家曹正勇建議。
巫溪縣很快行動起來。
舒進康是巫溪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2013年,他和同事們開始忙活一件大事:到馬鈴薯田里立“木樁”。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控系統。它以氣象電子信息網為基礎,能夠持續收集溫度、濕度等環境即時參數,不斷傳回系統終端,再由終端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分析,對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出精確預警。”舒進康說。
當年,巫溪縣馬鈴薯喜獲豐收。
向農業輸入現代流通模式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向農業輸入現代流通模式,減少農民利益在流通環節的損失
2012年8月的一天,花椒販子收購了江津區先鋒鎮椒農馬杰的花椒。
拿到錢,馬杰卻不高興——一斤才18元,價格太低。
為何農產品豐收,農民卻討不到好?
對此,市政協委員王健進行過深入研究。
“農產品從生產到終端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生產者、小販或經銷商、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或超市等環節。每經過一個環節,農產品價格就會上漲一次,由此造成農產品‘賣難買貴,既傷農民又傷消費者。”王健說。
王健的觀點,揭示出“菜賤傷農”的核心——在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下,各個流通環節不斷蠶食農產品利潤,導致農民收益微薄。
如此難題,如何解決?
2013年1月,重慶“兩會”期間,市政協農業界別組集體提交了“一號提案”——《關于暢通農產品流通實現利農惠民的建議》,提出了一系列破解農業流通困境的辦法。
“農超對接”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2月,巫溪人陳飛躍來主城訪友。
他跟朋友一起到永輝超市買菜,準備大快朵頤。
逛了一圈超市,陳飛躍眼前一亮:“主城超市里,竟然也賣巫溪土雞!”
陳飛躍并不知道,這些出現在主城超市的“家鄉菜”,正在推動傳統農業流通模式的升級。
近年來,重慶部分大型超市展開了“農超對接”試點——通過農產品基地和大型超市直接對接,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避免農民收益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