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林

“我們的‘父母官在義務勞動做好事……”2014年1月16日晚上,萬州區天城鎮萬河村黨員周濤在微信上看到一組照片,“咦,這不是我們村嗎?”
“父母官”其實不是官,參加義務勞動的多數是村里的共產黨員,最大的“官”就是村黨支部書記。盡管照片中沒有自己,但周濤還是很感動:“我們哪怕只是做了一丁點事情,群眾都是看在眼里的。”
受感動的還有鎮黨委書記談祖偉。
每次看到黨員受表揚的事兒,談祖偉總會想起兩年前的那一幕。
一場掏心窩子的會議
2012年4月的一天,談祖偉到萬河村宣講區黨代會精神。上任半年了,但他還沒有找到“書記的感覺”。
天城鎮有1101個黨員,其中998個是無職黨員。說起這支上千人的隊伍,談祖偉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花名冊上。在現實生活中,農村無職黨員可以說是“三無黨員”——無職務、無事做、無作為,有人形容他們“黨員不黨員、就差兩毛錢”,可有的黨員連每月兩毛錢的黨費都不愿意交。說起無職黨員的表現,不僅領導和群眾不滿意,黨員們自己也不滿意。付溝村2組黨員鄧大培說:“我入黨20年了,我覺得我們這些黨員同群眾差不多,有時還不如普通老百姓。”
宣講會結束后,談祖偉習慣性地問了一句:“在座的有多少人是黨員?”一半以上的人舉起了手。“我想請黨員們留下來,大家聊一聊、交交心。”談祖偉誠懇地說。
黨員們欣然留下,會場安靜下來。
談祖偉從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起,從國家大事談到群眾身邊的小事,從心中的黨員形象談到現實中一些黨員的不良表現。他特別談到當鎮長時的一次經歷。為了處理一起群體糾紛,他想找黨員們幫助做工作,沒想到帶頭鬧事的人就是黨員……這一聊,就是近兩個小時,“全都是掏心窩子的話”。
談祖偉問:“同志們,大家還愿意站出來為社會為群眾多做一些事情嗎?”
話音剛落,一位60多歲的老黨員一下子站起來,右手一舉,大喊一聲:“好!”
“好久沒有聽到領導這樣講話了,我愿意!”
“我也愿意!”
會場沸騰起來。望著眼前這些多數和自己父母一般年紀的黨員,談祖偉的眼睛濕潤了。他暗下決心:作為黨委書記,不帶好黨員隊伍就是失職,帶不好黨員隊伍就是不稱職!
一項發自黨員內心的制度
離開萬河村,談祖偉腦中滿是黨員們充滿期待的目光。他能感受到黨員們心中的激情,但這種激情,在全鎮近千號黨員中,能不能引起共鳴?他一頭扎進田間地頭,傾聽黨員們的意見。
黨員黃一學說:“不是我們自甘落后,是很多社會問題讓我們變得無奈和麻木。”
“只要組織不嫌棄我們老了,我們愿意發揮余熱。”老黨員冉啟連說。
“我們不是不想做好黨員,而是不知道怎樣去做好黨員。”黨員牛春貴說。
“黨員的心還是熱的,只要有人領頭,大家都愿意做事。”1966年入黨的72歲老人劉興碧說,“黨員可不能混成普通群眾啊!”
調研越深入,談祖偉就越興奮。看來,無職黨員不是沒有力量,而是缺少一個支點。他找到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譚大松,希望得到區委組織部的幫助。譚大松向他介紹了區內外發揮無職黨員作用的一些經驗。在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鎮黨委于2012年3月底出臺了《關于在基層組織建設年中創新試行基層普通黨員輪執參事制度的意見》。
鎮黨委決定在萬河村試點。萬河村有3050人,其中黨員有101人。通過黨員自愿申請,黨支部審核,最終挑選出50名黨員輪執參事。除了履行宣傳黨的政策、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等職責外,這些無職黨員還要兩三人一組,每周固定到村里“值班”,收集群眾意見,為群眾提供服務。
一試點就遇到了“硬骨頭”。兩年前,區里的一個水利項目在爆破施工時,對萬河村10組部分村民的房屋造成了損壞。由于賠償沒談攏,村民們阻止施工,各級干部多次出面協調,村民總認為干部和項目部的人是“穿一條褲子”的。10組黨員張敏富和張德富輪執參事后,利用晚上乘涼的機會,給大伙兒講道理,兩人還私下給群眾做工作,最終說服了大伙兒,工程順利復工。
輪執參事這一制度與其說是制定出來的,不如說是心與心碰撞出來的,其中的每一條舉措,都凝聚著黨員們的智慧。經過4個多月試點,2012年8月中旬,天城鎮出臺《關于推行基層普通黨員輪執參事的意見》。全鎮16個村和社區全面推行這一制度,僅第一批就推選出380名黨員輪執參事。
一群群眾身邊“最可愛的人”
2013年3月20日,太平社區86歲黨員覃采貴在輪執參事時,得知年逾七旬的劉繼瓊無力購買超齡養老保險。他找到社區黨支部書記周祥云,希望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出面幫助老人解決困難,“我愿意無償支持3000元”。周祥云知道劉繼瓊家的困難情況,購買養老保險需要3.5萬元,可不是小數目。看到覃采貴這么熱心,周祥云說:“我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無論有多困難都不能落后于普通黨員。”在他和其他社區干部的奔波下,劉繼瓊的參保問題終于解決了。考慮到老覃年事已高,居委會婉拒了他送來的愛心款。
2013年夏天的一場洪水,讓董家社區的一座老橋出現險情,群眾反映“走在橋上總是提心吊膽的”。從事廢舊輪胎回收業務的董家社區6組黨員鐘海聽說后,主動找到社區干部表示愿意義務協助修橋。大家忙碌一個多月,橋終于修好了。放著每天近千元的收入不去掙,天天泡在工地上,很多群眾對鐘海的行為感到奇怪。鐘海說:“我這幾年長期在外,很久沒有為老家的群眾做過事了。作為一名黨員,總覺得不好意思,就算虧點收入,能給群眾做點事情,感覺心里踏實。”
無職黨員忙活起來,受益的除了群眾,還有基層干部。冉茂萍以前是中壩村的會計,去年底剛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時,她心里直打鼓。中壩既是一個窮村,也是一個大村,有1504戶、4376人,光靠四個村干部,根本忙不過來。但她很快發現,村里106個黨員,都是她的幫手。村里有一段路壞了,她正要想辦法,67歲且身有殘疾的黨員譚明生主動發動村民:“不把路修好,大家的柑橘就運不出去,愿意干的跟我來!”六七十號人跟著譚明生,很快就把路修好了。表現最突出的當數張傳友。張傳友有一輛長安牌客用車,經常免費搭乘村民,在輪執參事中,更是事事走在前面。去年底換屆選舉,張傳友被選為綜合治理專干。從無職黨員變為黨員干部后,張傳友的干勁更大了。為了修路、修塘,他經常開著客用車運石頭,別說工錢,連油錢都是自掏腰包。
天城鎮的群眾說,現在的黨員們,就是他們身邊“最可愛的人”。28歲的譚鳳萍在擺地攤,但她琢磨的不是賺大錢,而是如何幫助身邊的孤寡老人,幫居民義務抄水表收水費;32歲的賀毅賣掉婚房開了一家建材租賃站,招收的員工都是50歲以上的困難戶,他還牽頭成立了“黨員愛心基金”……
黨員輪執參事制度引發的激情,就連談祖偉都沒想到。憑借這一平臺,鎮黨委相繼推出“黨員人人是雷鋒”、無職黨員旁聽黨委會等舉措;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又推行了黨員結對聯系服務群眾、聘請無職黨員擔任“四風”監督員等制度……
輪執參事不僅讓無職黨員們找到了舞臺,還帶動了普通群眾。比如在1月16日那場由鎮黨委發起的“潔凈家園、溫馨過年”的活動中,參與者不僅有黨員,還有很多群眾。冉茂萍說,中壩村當天有130人上路撿垃圾,普通群眾至少占了一半,“就連以前經常和村干部扯皮的王科華兩口子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