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肖淑芬
校本課程作為學校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載體之一,是學校戰略性思考的重要內容。學校領導不僅要通過對校本課程建設的領導來闡述、解析學校的教育哲學和辦學理念,而且要以此來指導和影響教育者的課程理念和教育行為的轉變,從而促進學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筆者以廈門市前埔南區小學“博雅”校本課程建設為例,分析學校如何在校本課程構建和實施中把持嚴謹性,追求創新性,以此詮釋校本課程建設對學校“博雅”特色文化形成的促進作用。
一、“博雅”校本課程的構建
廈門市前埔南區小學自2000年創辦以來,逐漸形成“博中求精,精中見雅”的育人理念,其核心就是人文教育。當今教育和學習功利化顯著,回避了學生的差異和自我選擇,與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相去甚遠。我校“博雅”校本課程的構建就是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的課程選擇,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提供“博雅”選擇,順應學生發展需求;營造“博雅”氛圍,激發廣泛的關注和興趣;探索“博雅”途徑,引導全面而個性地發展。在近三年的實踐中,我們又根據學生的選擇和發展,細化了學生四大培養目標:培養博愛眾生的胸懷,博學多才的素養,儒雅端莊的氣質,陽光健康的體魄。“博雅”校本課程是提升學校構建大愛無聲、大雪無痕的博雅教育的堅實保障。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我校建構了“博雅”校本課程體系。
首先,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重新分類,前兩者為基礎性課程,后者又分為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
其次,加大校本課程的研發力度,注重體現獨特性、參與性、綜合性。一是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以校為本。結合本校學生發展的實際、教師課程開發能力、興趣、愛好及本校的課程資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二是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課程設置全員參與,重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重在對學生過程性的評價。三是課程設置不但有對基礎課程的延伸,更包括了符合學生個性成長所需的各項技能的培養。從體能、生活實踐到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博雅”課程是發展、變化的,現在共包含39門課程,班級總數53個。
二、“博雅”校本課程的實施
(一)開發資源:巧引師資注入校本課程活力
1.開發本校資源。學校首先分析校內教育資源,理清教師的素養、特長、興趣,下發“校本課程開發——學生需求表”“課本課程開發——教師推薦表”,通過兩組數據比對,將本校108位教師資源定位為首選資源,引領其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全校在崗教師除兩校區各2名管理人員外,其余教師全部參與校本課程建設。
2.開發家庭資源。發揮家長的優勢,讓家長參與校本課程建設,是我校挖掘師資的另一舉措。學校通過家長會宣傳校本課程建設,通過家委會倡議家長參與到工作中來。如學生李仕弘的家長是外籍人士,積極報名,成為了學校足球課程的主教。我校已畢業學生張凜的家長是英語專業人士,他組織了一批“老外”“海歸”為我校開設了快樂英語系列課程。
3.開發社會資源。我校是區少年宮舞蹈、合唱基地校,少年宮派出優秀師資參與指導。被《財富雜志》評為全球“最佳雇主”的安費諾電子裝配(廈門)有限公司的3000多名精英員工也是我校社會資源師資的組成部分。我校所在的前埔南社區居住著廈大、集大教授,軍休所干部及關心教育的社會熱心人士,根據各自專長,開設各類樂器、棋類、書法、跆拳道、武術、乒乓球等課程。
(二)精細管理:嚴把流程提升校本課程的質量
1.規范課程實施保障。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由專家顧問、學校領導、骨干教師、家長代表和共建單位領導組成,校長負責課程開發的決策與協調,教務處負責課程開發方案的制訂、課程課時安排及管理實施等,學校德育處負責組織協調全校性的活動。
2.規范課程實施流程。課程實施是教師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案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導處每學年根據領導小組確定的課程、各種資源情況分析以及師生形成的雙向意向,制訂本學年課程實施方案,同時確定任課教師,安排上課的時間、地點,向學生提供菜單式課程選擇。為了保障課程實施的時間,將每周五下午定為校本課程活動時間。在開課前一周讓全校學生了解各課程場地和教師(助教)名單。提前讓每位教師(助教)明確責任要求。任課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常規制訂一學期的課程實施計劃,認真備課、上課、評價,各授課教師或助教做好學生考勤、路隊和跨校區學生接送工作。
(三)注重評價:活用評價促進校本課程發展
1.實施多元評價。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課程方案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學生發展評價。三個評價部分分別在課程質量的三個控制點(課前、課中、課后)進行。
重視學生發展評價,學生以自我評價為主,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為輔。把評價的重點放在過程評價,建立成長檔案袋。學校在每學期期中推出全校性的“多元智能考核”,提出三個“自主”:結合校本課程學習項目,自主選擇考核內容;結合校本課程學習效果,自主設計考核標準;結合多元智能考核結果,自主制訂學習目標。多元智能考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2.以評價促課程發展。推出精品課程評選。每學年學校組織課程實施計劃,對教材、教案及案例,學生考勤記錄、學生作業(作品)等內容進行量化評價。同時,學校向全校學生、家長、教師發放評選精品課程的調查表,根據調查結果形成模糊評價。量化評價和模糊評價相結合,評選出本學年校本課程的精品課程。學校以此為依據,在精品課程建構實施的經費保證上給予一定傾斜。在考核中名次靠后的將組織整改或淘汰。
依托校本課程,學生個性得到發展。2013年,我校獲國家級航模比賽兩個一等獎、市級比賽六個一等獎。參加廈門市第七屆閩南“讀冊歌”比賽獲一等獎第一名、參加市閩南文化藝術展演獲小學一等獎第一名、參加市區級以上各類比賽,學生獲獎總數達600多人次。然而,我們更看重的是全體學生的發展,學校“博雅”文化對學生的浸潤。
學校文化統領,體現在領導者擁有秉承傳統、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的胸襟和眼光,體現在確立文化發展戰略系統,體現在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上。我校提出的“博雅”辦學理念在課程實施中,形成了學校獨特的“博雅”文化,在文化的浸潤中,校本課程的內涵得到了深化。在規范與自由中行走,“博雅”校本課程逐步實現學生培養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南區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