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吉慧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圓,請看大屏幕,仔細觀察,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同?(出示課件)
生:以前學過的圖形有角,圓沒角。
師追問:圓為什么沒角?
生:因為圓是曲線圖形。(板書:曲線)
師: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教材,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匯報預習情況。
評析:通過師生談話——讓學生比較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哪些不同,由此引出“圓是曲線圖形”,但為后面學習圓的知識作用不大,建議去掉此環節。
二、匯報預習情況
1.認識圓的特征
(1)師:哪個小組愿意到前面匯報第一個問題?
要求:一人在實物投影前說;另一人板書。
生1:什么是圓心?折痕相交于圓中心一點,這一點叫圓心。用O表示。
什么是直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
什么是半徑?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
生2:板書。
■
評析:在學生匯報直徑和半徑的含義時,可以結合圖形、課件演示讓學生在看一看、指一指、畫一畫中,深入理解直徑和半徑的含義,建立清晰的表象。此處處理得太淡,學生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
(2)匯報第二個問題。
師:哪個小組愿意到前面匯報第二個問題?
要求:匯報的時候先說我通過怎樣的操作,得到了什么結論。
生:①在圓中畫一畫,我發現在同一個圓里直徑有(無數)條,半徑有(無數)條。
②用尺子量一量,我發現在同一個圓里所有的直徑(相等),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長度是半徑長度的(2倍),半徑長度是直徑長度的(■)。
評析:一節課“用題目推進思維”的想法是好的,但要具體課例具體分析,要深入的思考——這節課還有沒有更好的教學設計。《圓的認識》這節課歷城區教研員謝兆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全國都是得到認可的,可以借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都沒有完成,借鑒一下名師的教案,能使本節課更完善。
2.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讓我來檢測一下你們的自學情況好嗎?(出示課件)。
要求:有一說一站起來聲音洪亮地回答。其他同學判斷對或錯。
有一說一:
(1)圓是平面內的一種( )圖形。
(2)中心的一點叫做( ),用字母( )表示。
前兩個搶答。
(3)指名答。
師:請注意“圓上”指的是這里!(播放課件)
(4)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 ),用字母( )表示。(指名答)教師強調:半徑的兩個要點——連接圓心和圓上、線段。
(5)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 ),用字母( )表示。教師強調:直徑的3個要點——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線段。
評析: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本節課滲透太少,多讓學生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多給學生一些直觀圖形,學生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師:有一說一,同學們對答如流。
一清二楚會不會難倒大家呢?拿出1號練習紙。
評析:“通過學生匯報自學情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模糊的認識,為下一步用題目推進思維奠定基礎。”這樣設計是有缺陷的,我們不應讓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去嘗試做題,故意制造錯題。應讓學生嘗試成功,而不是嘗試失敗。
三、實踐應用
1.學生完成練習:一清二楚
師:先獨立完成,然后同位交換圈出答案不相同的題目。
選擇:
(1)把一個圓形紙片至少對折( )次就可以找到圓心。
A.1 B.2 C.3
(2)直徑是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 )。
A.線段 B.直線 C.射線
(3)圓中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 )
A.一定是圓的半徑
B.一定是圓的直徑
C.無法確定
評析:本節課概念很多:圓心、直徑、半徑、圓上、圓內、圓外,在出練習題時別太繞了。例如,圓中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圓中”的線段兩端根本不可能在圓上。
判斷:
(1)圓中過圓心的線段叫做直徑。( )
(2)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
(3)半徑2厘米的圓比直徑4厘米的圓小。( )
火眼金睛:
下面哪條是直徑哪條是半徑,請在是直徑的上面標上d, 是半徑的上面標上r。
■ ■
評析:本節課在題目的前提條件上下得功夫過了。比如,“所有的直徑都相等”“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等題目,都是考查學生對前提條件的認識程度,造成了練習題的單一。
2.學生匯報
學生先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由學生講解,講解不清楚的教師指導。
師:通過一清二楚,同學們對圓的認識更深刻了,敢不敢挑戰舉一反三?
3.學生完成練習:舉一反三
4.小組匯報
不會的題目在小組里解決。
評析:因為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所以,學生在聯系的過程中不斷出錯;本節課“舉一反三”板塊的練習題,不如改成“舉三反一”,因為所有的題目翻來覆去都是在讓學生理解直徑、半徑的概念,練習單調、重復。
四、生活中的應用
同學們,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圓,你們想過嗎,車輪為什么是圓的?
(出示課件)介紹原因。
五、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和啟示?
課后反思:
我執教的是一節新授課——《圓的認識》。新授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錯誤資源的整理與分析研究”課題的實施過程中總體的設計意圖是用題目推進思維。練習題的設計非常重要,從練習內容上講,題目要有難度、有高度、有梯度。新授課的練習題設計我們一般分為三個板塊。“有一說一”“一清二楚”“舉一反三”。
第一方面:練習題的設計。
“有一說一”字面意思就是有什么說什么,這個板塊中的練習題主要是基礎題,內容是考查學生對概念、結論的掌握情況,多以填空題出現。“一清二楚”板塊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掌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以變式題為主。“舉一反三”板塊中的題目綜合性強,既是“一清二楚”板塊的鞏固,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第二方面:錯例的收集。
1.錯例的重要性
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是考試還是練習,學生做錯題是很正常的事情。有錯誤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出現了問題。有錯誤說明學生學的知識不牢固、不扎實。有錯誤是好事,沒有錯誤顯然不正常。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教師和家長不允許學生出現錯題,不喜歡錯題的學生,往往對錯題的學生都有著苛刻的批評。長此以往,學生養成了“談錯色變”的思想。同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有了錯題也不好意思說,覺得丟人。這些都給教師收集錯例,尤其是收集課堂練習的錯例更增加了難度。
2.如何收集錯例
針對課堂上收集錯例我們也是想了很多辦法,就《圓的認識》這節課來說:整節課共有3次課堂練習,分別是“有一說一”“一清二楚”和“舉一反三”。“有一說一”的題目是以口答的形式完成,分為搶答、指名答兩類,所以學生出錯顯而易見。“一清二楚”的題目是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完成后同位互換,標出答案,不同的題目。我設計的練習題都是單選題,學生出現兩個答案肯定有一位的答案是錯的,由此收集錯例。“舉一反三”的題目是鞏固本節課所學,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后,本組第一位學生找老師批改,然后他批改本組其他同學的,并統計每題的錯題人數。
第三方面:錯例的利用。
錯例,點燃課堂探索的導火線。錯例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也為我們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實的研究數據。因此,我們教師應把握好這一寶貴的資源,還原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
在“一清二楚”環節,首先讓答案不同的學生站起來,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這時有一方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讓他改正過來,如果兩方爭執不下還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忙。教師適時講解,幫助學生改正錯題。最后留給學生訂正的時間。
對于錯題,我們不能一改了之。不同學生不同錯誤,教師要設計類似問題,進行仿編、創編讓學生重新解答。在“舉一反三”環節,當小組長統計出本組每位學生的錯題情況后,由學生講解,此環節如果還有學生有錯題,基本都是后進生了,再次講解,鞏固新知。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機場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