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宏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啟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主動求知,自主發展,這既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自學質疑能力。
關鍵詞:質疑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探索;把握時機
質疑能力是指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的解決學習是新課改教學活動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獨立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的發明都源于“質疑”,它是開啟創造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質疑”是我們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信心
明朝科學家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以前教學中,我們教師都是串講串問,牽著學生走,沒有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在新課改的今天,教師要將“質疑”引入課堂,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學生的權利,因為教師的提問反映的是教學中的共性,它是教師以全體學生的整體性知識水平為對象進行的假設性設計,而學生的質疑反映的是教學中的個性,它是學生以個性內化后的知識為對象的真實性外顯。為此,我們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都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他們能夠大膽提出問題,積極探索。
如,在教學互質數中,學生得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互質數一定是兩個質數。”這時,有的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可笑,有的學生則有同感,只是不敢說出來。筆者抓住這個機會問發笑的學生為什么笑,他們便說:“7和8是互質數,8和15也是互質數,但它們都是質數。”這樣原來困惑的學生也恍然大悟了,同時我也表揚了剛才提問和發笑的學生,并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要多注意觀察,多思考。通過這種做法,學生的質疑勇氣倍增。
二、把握時機,培養學生的質疑興趣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就是說只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去探索。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向能力,努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充分運用疑問為發展智力服務。有意識地將“疑”設在學習新舊知識矛盾的沖突之中,使學生在“疑”中生“奇”,“奇”中生“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如,在教學“看實物口說應用題”時,我右手拿3個蘋果,左手拿6個蘋果,一共有幾個蘋果?學生說對后教師表揚,接著我把一些蘋果放在果籃里,一部分拿在手中,設疑提出:“果籃里有幾個蘋果?”這時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有的說:“3個。”有的說:“6個。”等,這時教師告訴他們:“你們猜數不對,這道題不完整,缺少一個條件,所以你們算不出來。”剛才我兩只手拿9個蘋果,現在左手拿5個蘋果,這時果籃里有幾個蘋果?學生才恍然大悟,個個積極思考,爭著發言。
三、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質疑
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在每個環節留有余地,以便學生廣泛質疑。每節課都要留些時間讓學生相互質疑,讓學生爭當小老師考考其他同學或老師,可采用分組對抗等多種形式。從本人的實踐證明,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小結過程中我讓學生互相提問考考別的同學或老師,有個學生就問:“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我們也學過,能不能利用它的面積計算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先后將梯形轉化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等來計算。學生用不同方法去探索,我感到很意外。
總之,學生的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教師只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就能夠在質疑中掌握知識,學會思考,發展其智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趙灣鎮中心學校)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