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我國金融監管可謂漏洞頻出,一些金融機構利用監管漏洞獲取超額收益。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一些弊病,只有從根本上改革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才能根治當下的監管問題。本文探討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現存問題,并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 問題 建議
一、前言
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從1984年開始,經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改革與完善,至2003年,形成了“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這種監管模式曾經一度適應了當時的發展需要,推動了當時金融監管的順利執行。但是,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這種分業監管模式已經逐漸不能適應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需要了。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出現了許多新特征:隨著金融集團的興起,混業經營的趨勢在我國越來越明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元化的客戶需求,推動了金融產品創新的浪潮;隨著外資金融機構進軍我國市場、同時中資金融機構不斷向海外擴張,我國金融業融入國際金融市場的程度不斷加深等。為適應這些新特征,我國金融監管也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對我國金融監管現狀進行審視,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就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現存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金融監管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分業監管模式已不能適合混業經營模式的需要。當今世界金融業迎來了混業經營的浪潮,各國金融業都普遍表現出業務綜合化、一體化的趨勢。在這股大潮推動下,我國的金融集團化趨勢也不斷加快。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許多金融集團。這些金融集團往往綜合經營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不同類型的金融業務,不同子公司之間的業務關聯也是十分密切的。其中最著名的兩個代表非中信集團和光大集團莫屬。以中信集團為例,中信集團旗下就包括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和中信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但是,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是制度落后于市場。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是建立在分業經營基礎上的,如果在混業經營格局下仍然實行分業監管的框架,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弊病,比如:監管重疊、監管真空、監管的失靈和低效等。不可否認,混業經營與金融集團的形成與發展給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第二,金融監管的改革落后于金融創新的發展趨勢。當今,國際金融市場中金融產品創新的趨勢十分明顯,各類金融創新產品相繼問世,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元化的客戶需求也給我國金融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銀行業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創新產品也是層出不窮。然而,我們必須看到,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為金融市場注入生機與活力,使得金融體系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但是,另一方面,金融創新的發展也會給金融市場帶來新的風險。如果缺乏對金融創新的有效監管,就會讓金融創新的過度發展引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就印證了這一點。正是因為缺乏對各種創新形式的證券化衍生產品的有效監管,造成了創新產品內在風險的不斷累積,并最終爆發,繼而引發了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雖然我國在金融創新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金融產品創新已經是我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體制仍然建立在2003年的架構基礎上,金融監管的改革進程也是十分緩慢。很明顯,我國金融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和體系制度建設都已遠遠落后于我國金融創新的發展趨勢??梢姡e極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嚴格審慎的監管也是我國金融監管當局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三,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不足。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工作的重心放在對金融機構的合規性監管之上,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則明顯不足。這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缺乏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機制建設。第二,缺乏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機構。我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消費者保護協會,主要都是面向商品交易中的消費者維權問題,并沒有專門針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內幕交易、市場濫用、金融合同中的霸王條款等各種損害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行為屢見不鮮。事實證明,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不足是引發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下一步的金融監管改革必須將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為金融監管的工作重點。
第四,缺乏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外資金融機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同時中資金融機構也不斷向海外擴張。我國金融業已逐漸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之中,成為國際金融市場鏈條的一個環節。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危機,我國金融市場就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和影響。歷史上,歷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都會帶來一定沖擊。目前,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還相對較低,所以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負面影響并不是十分嚴重。但是,隨著我國金融業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程度逐漸加深,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范圍就會變廣、影響力度也會加大。所以,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現行的國際金融監管往往是以國家為一個主體,各個國家所采用的監管模式不盡相同,相互之間也缺乏合作和協調。同時,我國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協作方面也存在著很大不足。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還存在很大空間,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三、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發展與完善的建議
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框架主要借鑒美國的模式,實行的是分業監管模式。然而,美國金融監管存在的眾多問題在我國金融監管中也多有所見。有鑒于此,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對完善我國金融監管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實現由機構性監管向功能性監管的轉變。目前,混業經營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金融業將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混業經營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機構性監管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暴露出許多弊端,比如監管沖突、監管的重疊和真空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該循序漸進地實行由機構性監管向功能性監管的轉變。與機構性監管不同,在確定相應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規則方面,功能性監管是以金融業務而非金融機構為基本原則的,它可以有效地減少上述機構性監管所帶來的種種弊端。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功能性監管能否有效實行,取決于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其中的規模和范圍效益能否正確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我國在實行功能性監管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對其中的度的把握。
第二,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金融監管。雖然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只要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的監管,就可以把它帶來的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從而規避其不利的一面,進而發揮出它對金融市場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國在金融創新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國金融機構的整體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此,我國必須鼓勵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意識、豐富其金融創新的手段,擴大其金融創新的范圍。當然,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我國的金融監管當局要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的嚴格審慎監管,完善創新產品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得金融監管的體系制度建設與金融創新的步伐保持同步,從而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第三,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在當今金融監管的工作中,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對我國而言,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措施已經勢在必行。具體地,我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明確將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納入金融監管的主要目標;出臺并完善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建立并完善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投訴及救濟機制;設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保護機構;加大對相關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充分并及時披露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提高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等。
第四,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以國家為單位的金融監管已經無法應對和解決全球范圍內的系統性風險了。為了適應和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應該主動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以有效地監管跨國的金融機構。具體來說,我國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當局簽訂雙邊諒解備忘錄;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相互分享和交流信息、在技術方面進行合作、共同研討戰略和形勢;重點關注亞太地區的金融穩定,加強中日韓以及東盟之間的金融監管合作等。
四、結論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雖然我國金融監管改革取得很大成績,但是我國仍然需要對金融監管體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有所認識和挖掘。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框架主要借鑒美國的模式,實行的是分業監管模式。然而,美國金融監管體制中存在的眾多缺陷在我國金融監管中也多有所見。有鑒于此,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借鑒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措施,對完善我國金融監管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對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為我國今后金融監管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議??傊覈鴳摲e極面對新的歷史挑戰,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更積極穩健地優化與完善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以實現我國金融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卞志村.金融監管學[M].人民出版社,2011.
[2]曹鳳岐.美國經驗與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J].國際金融,2011.
[3]巴曙松.危機開啟金融監管的新時代[J].金融博覽,2012.
[4]操偉.關于我國當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與企業,2012.
[5]陳金洋.淺析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完善[J].法制與經濟,2012.
作者簡介:楊羽莎(1989-),女,漢族,天津人,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