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堂永
當中國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國家惠農政策不斷出臺,農村經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筆者師范畢業后在農村學校工作二十多年,目睹了一大批教師由年輕變老齡的歷程。現結合本地本校實際,試論農村教師老齡化的問題和對策。
中老年教師心理分析
筆者所在學校地處丘陵山地,以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為主多民族雜居,村屯校點分布極為零散,受條件限制難于集中辦學。目前,學校共163名在編教職工,30歲以下8人,30至40歲62人,40至50歲55人,50歲以上38人,分布到全鄉12所村校及5個教學點中任教。其中原籍本地人或已經在鄉內落戶成家的教師占八成以上,外來教職工比重較小。上述狀況在我市周邊縣份相差無幾,40歲以上教師人數占絕對比重。
據統計,年齡在50周歲上下的教職工,基本上是原民辦或代課教師經過考試轉為正式教師。他們大多數是單職工家庭,配偶務農。身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平日需要贍養老人,又供子女上學讀書。放學后回到家又上“勞動班”,干些耕種農活補貼家用,工資收入很少用于購買書籍、科研投入等學習類開銷。教師本身業務上沒有受過專業系統訓練,知識面比較單一。改革開放初期,他們是農村中小學教育系統的主力軍,大多數人曾經是學校教學骨干,在眾多的代課教師中脫穎而出。這些教師在被聘為小學高級教師后,通常感覺自己已經到達事業頂峰,不想再努力拼搏。
地方經濟的發展不斷推進城鎮化的進程。本區為市政府所在地,幾年來不斷引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城區學校學生普遍爆滿,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每年從鄉鎮選調40周歲以下優秀教師進城任教。城鄉教育在物力、人力等資源上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不少村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小,教師之間缺少競爭力,比學趕幫沒有競爭對象,和尚撞鐘的心理自然產生,人還在崗位心卻先退休了。
變換思路,尋求對策
農村小學的學校管理者,嚴格說并沒什么財務權、人事權。上級政府或教育部門一紙調令,學校領導不同意骨干教師調出是不可能的。根據現有體制,中老年教師偏多、年輕教師稀缺的狀況很難在短期內被打破。所以,農村學校管理者如何恰到好處地調動本校中老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完成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是當務之急。管理者首先要明白,中老年教師的工作激情相對要少,職業倦怠反而會多。如不能引起學校領導足夠重視,有人甚至會虛度退休前的光陰。為此,筆者在學校管理中總結出了一些小竅門:
理解與溝通并行,取得相互信任是基礎 通過觀察,發現很多中老年教師不是不想賣力工作,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時候,如果學校領導再橫加批評指責,必然會引發他們內心不滿和抵觸。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年輕領導很容易陷入唱獨角戲的窘境。所以,身為學校領導,主動關心他們的生活冷暖,經常過問工作困難顯得尤為重要。學校領導在做出重大決策前主動征求老教工的意見看法,容易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只有經常性的溝通和理解,雙方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達成更廣泛的共識。也只有達成共識相互信任,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學校各項工作必然蒸蒸日上。
培訓和目標同施,提升工作信心是關鍵 當今社會,電視動漫新片不斷,網絡游戲惟妙惟肖,對學生的誘惑十分強烈。如果教師在課堂中依然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課堂注定無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每一位教師必須重塑自己的課堂,盡可能利用生動的聲像手段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然而,中老年教師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上家庭條件的限制,很少接觸多媒體器材。學校領導除了適當增加培訓經費,委派老齡教師多外出學習,幫助老教師提高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和認知外,電腦應用知識、多媒體課堂的構建等也是必補課程。近幾年,遠程教育資源共享、教學點資源全覆蓋等為教師提供了許許多多現成的優秀課件,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即可輕松接收使用。同時,還需要幫助中老齡教師樹立更高遠的人生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的再一次發奮工作。例如,2013年初實行的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同樣是中級職稱,卻有“八、九、十”三個檔次差別。每位教職工只有努力工作,干出成績才可以使自己在三年一次的崗位調整聘任中逐級高升。只有做到業務上幫助他們,目標上引領他們,學校的整體目標才能提升一個高度。
成績與經驗共展,重燃工作熱情成推手 很多老教工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姜”,對當地的民俗鄉情及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了如指掌,利用他們開展家校聯系,通常是事半功倍的。適當減輕中老年教師的工作量,讓他們做年輕教師的思想導師,充當顧問角色。同時,讓年輕教師幫助老齡教師梳理常年的經驗做法,形成較系統有針對性的論文并報送參賽,獲獎證書一來,雙方皆大歡喜。在日常說話、會議中,盡可能多提他們過去的輝煌成績,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總之,農村小學中老齡教師群體比年輕教師群體龐大得多,學校領導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對他們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針對性地研究對策,促使中老齡教師完全發揮余熱,老、中、青教師和諧發展,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汪甸瑤族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