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昌佺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為一課時,課型為新授課。教學目的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材分析與教學目標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國歷史的開篇——古代史中首先遇到的人類起源問題。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演進過程,勾畫出了中華大地早期人類進化的輪廓,描述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早期艱難的生活歷程,從而揭開了中國歷史的序幕。學情分析:本課內容比較抽象,科學性強,再加上離今天的現實非常遙遠,很容易帶來學與教的困難。因而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必須處理好學生主動參與和科學性知識講解之間的關系。歷史知識由遠及近與學生認知特點由近及遠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細化課程標準,將課程標準細化為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知道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地點、生活年代、使用什么工具(或生產技術)、用火情況和生活狀況。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細讀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的能力,認識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運用考古材料,分析、想象、探究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為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原始人類遺跡最多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感到自豪。以考古知識的了解、培養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本課重點是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考古發現情況,推理分析遠古人類生產、生活狀況。教學難點:理解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逐步演進,勞動在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等抽象內容。教學方法:讀、探、議、練的方法。多媒體圖片、地圖展示法。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老師說:“人類是怎么來的呢?關于人類起源,過去有很多古老的神話傳說。那么人類究竟是如何起源呢?人類初期是怎樣生活的?今天大家一起來學習和探究《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由此進入新課。
介紹學習目標 ①知道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發現地點、生活年代、使用工具、用火情況、生活狀況。②認識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③為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原始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而自豪。
學生預習和自主學習 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第一課內容及范圍,發現自學中的問題,互相交流討論解決問題。教師進行全程指導(5-10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討論 師生互動,展示風采,探究達成教學目的。
元謀人:①多媒體展示《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教師教會學生識讀地圖。②考古工作者從元謀人遺址發現些什么?(牙齒化石、石器、巖屑、燒骨)從這些發現可以得出哪些結論?(人類在170萬年前學會加工石器、會用火)?這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人類,發現于云南元謀(珠江流域)。
北京人:通過學生閱讀教材,教師要求學生像考古工作者一樣,發現了些什么?(遺址的地點、頭蓋骨化石、骨化石、石器石渣、大量灰燼、動物骨化石、燒骨等)從這些發現分析推斷可得出哪些結論?①從骨化石可推斷生存年代、體質特點,可知頭的大小,模樣,可得頭部復原像。加工打制石器、會用火,掌握骨灰技術,可食用熟食動物肉類。②從骨化石及頭部復原像,可推斷北京人有什么體質特征?(直立行走,上肢具備現代人特點、下肢發展較慢,頭部保留猿的特征,發展更慢)這是為什么呢?從而啟發學生分析出勞動在從猿到人進化的過程中重要作用的結論。③從石器圖片可知石器表面粗糙,不同形狀,可推斷制作方法簡單,分屬不同種類和用途。④從用火集中,分析火從哪里來?火有哪些作用?得出什么結論(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環境能力,促進體質發展進化)。北京人憑借簡陋的工具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呢?討論探究北京人的群居生活。教師歸納北京人的衣(無),食(植物塊根、動物肉類),住(山洞)行(步行)。
山頂洞人:學生閱讀課文及插圖,師問:發現了些什么?生答:魚骨、海蚶殼、骨針、小石珠、石墜。師問:請推斷分析得出什么結論?生答:捕捉水生物,懂得磨制、鉆孔技術、縫制獸皮衣服,裝飾愛美,人工取火。模樣與現代人沒有多少差別。引導學生:“將山頂洞人與北京人比較,可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回答:體質、生產生活、勞動技能有了提高,人類由低級向高級演進。
課堂小結,檢測拓展 利用《我國遠古人類遺址簡表》,讓學生完成,教師點撥,延伸知識。
布置作業設計 ①基礎題:將《我國遠古人類遺址簡表》填充完整。②能力題:依據上表,找一找他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③提高題:依據上表及遠古人類發生的變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說明:①為必作題,②為中等以上學生作題,③為選作題。
教學反思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教師為二傳手,以教材為載體的教學方法,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把課程標準細化,制定出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重點突出,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可行,難點突破,通過教師預設問題和啟發誘導,利用比較法來實現可操作,因而本教學設計可操作性強;誘導學生從發現的感性認識材料,推理獲得未知的理性認識結論,符合心理學和辯證法、歷史教學法要求;作業設計重基礎、有重點、有明確的層次性,作業量少而精,符合歷史作業有效性要求;這種“發現——推理——結論”的教學法,符合初中學生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心理過程,易于學生接受,同時也便于操作和推廣。
(作者單位:貴州省赤水市文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