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紅 朱軍生
【摘要】內部控制作為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日益成為管理層和投資者所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公司治理和外部監管兩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來分析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第一,公司治理因素中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比例與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顯著相關;第二,外部監管因素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都顯著相關。
【關鍵詞】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 信息披露
一、引言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完善程度日益成為管理層和投資者所關注的焦點,但是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機制缺陷大量存在,信息的不完善準確、財務報表的粉飾等問題屢見不鮮,同時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內部控制缺陷的分類還基本處于探索階段。一方面,內部控制的評價報告可是釋放出企業內控運行有效的信息,為投資者提供財務報告增量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推動管理層完善內控機制,增強有效性。
本文微薄的理論貢獻在于首先,采用內容分析法,用內控細分22個指標來衡量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以及《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2013》,制定了5個一級指標以及22個二級指標,對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以及年報中的披露水平進行了衡量,考察了內部控制披露信息的質量。其次,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本文發現不同公司特征以及處于不同外部環境的公司,其內部控制披露水平存在差異。
國外以往文獻對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Hammersley et al(2007)通過對薩班斯法案實施后的公司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的設計缺陷與股價顯著相關。第二大類是關于內控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首先是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經營特征的關系研究,Ashbaugh et al (2007)研究影響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問題的影響因素,發現經營復雜性、風險性等都會影響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其次是關于公司治理水平的研究,國外學者對于內部控制信息與公司治理的關系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點,Cooke(1991),Hossain(1995),Meek(1995)分別選取日本、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的公司作為樣本研究,一直發現公司的規模、上市地位等會影響到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國內關于內部控制的研究相對來說較晚,主要從公司治理、股權集中度、公司規模、審計意見類型等方面來研究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動機。李少軒(2009)、方紅星和孫翯(2009)通過研究發現股權結構對內控信息披露有顯著性的影響。林斌、饒靜(2009)也同意這一觀點,通過以2007年滬深兩市主板1097家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資源充裕、快速成長、設立了內審部門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內部控制信息。
二、研究假設提出以及變量定義
(一)內部治理因素
假設1:若企業是國有控股股東,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較低。股東和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代理成本問題,該代理問題在國有控股公司中表現更為明顯,公司傾向于犧牲小股東的利益來追求控股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假設2:公司股權越集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低。股權越集中,說明公司的大部分股權被少數股東所掌握,大股東則會通過對公司絕對的決策權犧牲小股東的利益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假設3: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在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的情況之下,管理層會為了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努力,管理層為了會自愿加大內部控制機制的建設,傾向披露內部控制信息。
假設4:若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完善。若企業設置審計委員會,則表示其內部控制機制較為完善,這類企業傾向于披露內部控制信息。
假設5: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獨立董事比例正相關。獨立董事作為評價公司的獨立個體,主要重點在于監督管理層的行為,董事會所占比例越大,管理層所受監督程度越大,管理層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意愿越高。
(二)外部治理因素
假設6:若聘請的審計事務所為四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大。從企業角度出發,若企業對自身財務報告質量等有足夠的信心,企業傾向于聘請“四大”會計事務所來審查財務報表并出具審計意見,體現出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是有效健全的。
假設7:若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大。如果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則體現出企業的財務數據的真實有效性,說明這類企業愿意對外披露內部控制信息。
三、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取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2013年870家上市公司的數據,剔除了金融證券公司以及內控信息缺失的公司,樣本選擇詳細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788家公司。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與評價
本文參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以及《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2013》,將內部控制五要素作為一級指標,內含22個二級指標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與評價表,再根據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加權平均值,評價規則如表1:
(三)指標設計與模型構造
本文以上交所非金融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得分作為因變量,從構建如下模型:
自變量采用如下方式定義,第一大股東性質國有企業取1,股權集中度為公司年末前5名股東的持股比例,管理層持股比例為董事、監事以及高管持股比例,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為虛擬變量;此外,選取經營業績、成長性、資產負債率以及規模為控制變量。
(四)研究結論
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比例、聘請的審計事務所是否為四大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設立審計委員會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第一大股東性質、獨立董事所占比例不顯著相關。管理層持股比例、聘請的審計事務所、設立審計委員會、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的系數顯著為正,而股權集中度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顯著負相關。
四、結論與啟示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本文從內部公司治理和外部監管方面考慮提出以下建議,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和質量。首先,加強公司自愿性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機,應提高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建立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知識的理解水平,不斷完善證券市場環境,使得上市公司認識到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所帶來的利益遠超于其成本。其次,加強公司治理,提高治理水平。最后,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不僅要充分發揮會計事務所的監督功能,完善法律法規的監管,促進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參考文獻
[1]Ashbaugh-Skaife,H.,D.Collins and W.Kinney.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eieneies Prior to SOX Mandated Audits[R].McCombs Research Paper,Series No.ACC02-05,(2).2006.
[2]Andrew J.Leone.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
[3]Cooke T.E.An assessm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 in the annual reports of Japanese corpo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91,26(3):174-189.
[4]Daniel M.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Vol.83(3):665-703.
[5]Doyle J,Ge.W,&Me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7,:193-231.
[6]Eng L L,Mak Y T.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4):325-345.
[7]Ge.W,and McVayS.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9):137-158.
[8]池國華.《基于管理視角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系統模式》[J].《會計研究》2010年.
[9]楊有紅,陳凌云.《2007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研究》[J].《會計研究》2009年.
[10]蔡吉甫.《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年.
[11]林鐘高,鄭軍,王書珍.《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研究-來自滬深兩市A股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7年.
基金項目:《中國汽車工業資本結構優化研究》、《企業購并決策及案例研究》、《財政政策杠桿與宏觀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徐冬紅(1992-),女,漢族,安徽人,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動態資本結構;朱軍生(1957-),上海交通大學,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理財、企業稅務籌劃、資本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