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質量直接影響國家資產安全、公共服務等的效率,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利于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性,防范各類舞弊事件的發生,對提高事業單位運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闡述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涵義及范圍,分析了其現存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管理 對策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涵義及范圍
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應根據單位自身實際情況來判定,其控制活動應具備適用性、可行性、全面性等。一般而言,事業單位內控是由單位領導負責,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為實現既定控制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具體措施、程序等,對經濟活動可能存在的風險予以動態防控的過程。從控制范圍看,行政事業單位內控范圍分為主體范圍和客體范圍。主體范圍主要包括廣義上的行政單位、公益性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附屬單位。廣義的行政單位包括黨的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包括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列入事業單位的社會團體;社會團體則主要指未被列入事業單位社團編制的社會團體;其他附屬單位則是那些附屬于事業單位卻不具備法人資格,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從廣義上看,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客體范圍涵蓋單位收支及相關經濟活動,包括收支管理、預算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以及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和其他專項資金管理等。在內控制度不失普遍適用性的基礎上,內控客體應盡可能囊括行政事業單位各類經濟活動。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不健全
在內控制度建設方面,盡管“規范”中要求各單位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內控體系。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事業單位未能梳理各類經濟活動的業務流程,對業務環節不清晰,也未系統分析經濟活動風險,更不用說風險應對措施的制定,導致制度的制定不合理,影響了相關人員的執行效果。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定內控制度時,還停留在書面形式上,缺乏有效的操作細則,致使內控制度的制定流于形式,降低了內控工作質量,不利于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
(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不夠扎實
扎實的會計基礎工作是有效實施內部控制的前提,也是行政事業單位穩健運行的重要保障。但一些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其財務事項與經營活動的決策僅靠慣例或經驗,缺乏相關的、可行的制度予以規范,且實際操作具有隨意性,如崗位設置不合理,未能嚴格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一人身兼數崗等問題時有發生;票據管理不規范,缺乏相應的檢查制度;會計核算工作不扎實,憑證編制不夠嚴格;缺乏對財務報告的分析研究,以至于無法及時發現風險隱患;預算控制薄弱等等。這些都降低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實施效果。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控方法不夠合理
不少事業單位控制手段不合理,表現為:一是不合理的兼崗現象。由于各種原因,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配置有限,未能嚴格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使得內控成效大打折扣。二是行政事業單位審批授權制度不科學。一些單位長期執行“一只筆”審批制度,而缺乏對第一領導審批情況的監督與控制,進而影響單位整體財務控制實際效果。三是控制流程體系有待完善。例如:存在一些經濟事項未在審批控制流程中明確列示;抑或流程控制太過簡單,多數集中在事后審批上,缺乏對事前控制的程序設計等。
(四)相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影響內控效果
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內控人員并非財務會計出身,其專業素質不高,無法勝任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由于事業單位財務及相關人員對內控認識不夠,有的仍停留在對財務核算的內部控制上,沒有真正掌握并靈活運用內部控制。當前,國內經濟發展迅速,事業單位也面臨著諸多變化,而內部控制相關人員原有內控知識陳舊,且未能及時更新,對新經濟環境下的內控運用缺乏充分了解,嚴重影響內控效果。也有少數內控人員利用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伙同他人進行財務舞弊,侵占、挪用公款,損害國家利益。
三、解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的對策
(一)健全內控制度,加強內外部監督力度
行政事業單位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加大單位外部監督力度,使其成為事業單位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推手。從行政事業單位自身角度看,應形成主動接受外部監督的意識,充分利用每一次財政財務專項審計和檢查活動,將內控制度的建設和實施落到實處,發現問題及時督促其整改。在優化內控監督機制的同時,要設置相應的、獨立的內部監督部門,明晰崗位職責,確定各業務節點的執行權和決策權,使各部門及崗位之間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從而實現內外部監督的有機結合,促進內控制度效用的正常發揮。
(二)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會計基礎管理工作
各行政事業單位應根據自身運行情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會計制度,從而做好會計基礎管理工作,為事業單位經營決策提供依據。首先,應設置獨立的財務會計部門與相關崗位,在遵循“不相容職位相分離”原則的基礎上,明確各成員職責,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運行機制,以防范舞弊現象的發生。其次,制定會計基礎工作流程,使之程序化。事業單位應對現有會計政策、制度進行梳理,及時調整、補充、完善現有制度,形成會計工作標準化和規范化。最后,加大對會計人員執業技能的培訓,建立科學合理的干部任免機制,為扎實做好會計基礎工作奠定基礎。
(三)完善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制度,強化預算控制
行政事業單位應當以預算管理為主線,并以資金管控為核心,以此建立內控體系,通過預算這一主要內控方法,實現單位各項業務的有效銜接。在合理設置內控崗位的基礎上,明確審批程序、相關人員職責與權力,充分利用賬務核對、檔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內部會計控制方法,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將各項經濟活動內控流程嵌入信息系統中,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這一方法以被不少事業單位所采納,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對日常業務的處理,實現內部信息數據共享,以及內控管理規范化,從而提高內控效率。
(四)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控人員綜合素質
一方面,要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人員內控理論知識的繼續教育,加大對在職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繼續教育,規范內控管理制度的實施,提高在職人員對增強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重要性的認識,為員工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繼續教育機會。二是提高財務會計人員綜合素質。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優劣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財會工作水平,以及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完善的財會人才培養、選拔、評價制度,調動財會人員積極性,從而提高財會工作與內部控制質量。
參考文獻
[1]胡革峰,程茜輝.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淺析[J].財會通訊:綜合(中).2012,(11).
[2]王荔.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與對策建議[J].金融經濟.2009,(05).
[3]韓煒.試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六個關鍵控制點[J].經濟師,2012(12).
作者簡介:張靜敏(1971-),女,漢族,山西黎城人,經濟師,現從事財務會計工作,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