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陽
這個月聽了好幾節合作學習課,也親身參與我區“過三級闖三關”的磨課活動。有的課堂教學氣氛和諧,整節課如行云流水般輕松自然;有的體現了教學本色,課中跳躍著智慧的火花……這些課其中無一不集中著多人的智慧,但不論多么優秀,都只是瞬間的,真正影響學生發展的是常態課的細水長流當中積淀的知識與才能。以下是結合我在教100以內數的認識的一節課,就如何在常態課中體現數學本色所做的幾點思考:
反思一:課堂需要有效的操作活動
為了讓學生對100有直觀的認識,我為每組學生準備了99根小棒,首先以小組為單位數小棒,要數出100根左右的小棒,學生肯定會嘀咕:什么時候才能數完呀?這時候適時提出四人小組合作的要求,學生立刻體會到了合作的必要性,這樣,每個學生就會投入合作數小棒的活動中去,按討論出來的要求邊數邊捆,先把10根捆成一小捆,再把10小捆捆成一大捆,從中進一步理解“滿十進一”的數學方法,為學習10個十是一百做好鋪墊。
反思二:課堂需要選擇合適的學具
100以內的數很多,如何讓學生在對各個具有代表性的數,如:“89”“70”“55”有形象的認識,如何讓學生快速地理解并學會100以內數的數數,如:“一十一十地數,從10數到100”,“5個5個數,從50數到90”,我想必須讓學生經歷數物體的過程,才會有深刻的認識、深入的理解。數什么呢?既輕便易數,又輕易可取的,莫屬于人人都有的小棒了,所以,小棒的運用貫穿了這節課的始終。
反思三:課堂需要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
“滿十進一”的數學方法在數的認識和數的計算中都要用到,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方法。在本節課中,數“9”臨近的數以及整十的拐彎處的數是一個難點,理解100的產生以及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另一個難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并運用“滿十進一”的方法是如何突破這兩個難點的關鍵。所以,我將“滿十進一”的思想方法做為這節課的“靈魂”貫穿了整節課,并在認識100這一環節中予以提煉、總結。首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形象地感受了9添1為10,99添1為100整個過程,理解了“滿十進一”的方法,知道了100產生的過程。然后,通過計數器的演示將具體的物象抽象成為數感的培養,讓學生在撥珠中進一步理解99添1,經過連續兩次“滿十進一”產生了100的過程。最后,通過小結將“滿十進一”的數學方法提煉出來,學生在無形之中就內化了知識,為今后數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的一節常態課不可能像對待公開課那樣大動干戈,精雕細琢,反復試教、修改,但也不妨小題小作,從幾個實處入手,讓常態課不“常態”,盡顯數學本色,這應是一線教師不懈的追求。
(作者單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塔街道第二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