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一、教材內容分析
“文本信息加工”是廣東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三章第一節第二課的內容。主要學習字處理軟件的基本特征、利用字處理軟件加工信息、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字處理軟件。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大多數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過或接觸過Word,但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沒有經過系統的梳理,基礎不夠扎實。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制作電子卡片,讓他們在經歷完整的作品制作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領會利用工具軟件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形成良好的習慣和信息表達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根據任務需求選擇合適的文字處理工具軟件
(2)能夠根據需要,圍繞主題加工文本信息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根據已學Word知識,能夠獨立自主學習Word的其他功能和工具的使用,以及自學其他軟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協作能力,能夠正確評價事物的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選擇恰當的效果形式充分表達主題內容。
教學難點:文本中同種工具的其他功能的使用。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探究法。
六、教學資源
多媒體網絡教室、相關文字圖片素材。
七、教學策略
由于Word的排版功能和文檔元素比較多,利用有限的課時去一一介紹,有點不太現實,學生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示例法和演練法,在一個Word作品中整合多種排版功能和文檔元素,讓學生對Word的常用工具和功能有所了解,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探索Word中的其他工具和功能的使用,既不至于對文本信息的處理像是Word的軟件說明書,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對作品的自評和互評,學生既學會了文本中表格的使用,也對作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八、教學過程設計
情境導入,激發學習Word的興趣
選擇三位學生扮演3位行業精英代表,分享他們的工作內容。
第一位:我是一位記者,我們每天外出采訪,我們可以發現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然后回到辦公室的電腦桌前,我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加工成新聞稿,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將用什么軟件嗎?
第二位:我是一名會計師,每天都要和很多復雜數據打交道,為了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為了讓數據看起來很直觀,我會選擇一個非常棒的軟件來加工數據,它能幫我計算,還會制圖表,你知道是什么嗎?
第三位:我是一個語文老師,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我講課不再局限于黑板,我會把知識搬到電腦上,做成一個課件,這樣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學生的學習也更輕松。
由三位同學的表述引出Word,Excel,PPT三款軟件的作用。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提前準備一份精美的電子卡片,利用網絡教室展示給學生。
引出本節課中心內容:分工協作,以不同主題作一張電子小卡片。
(一)教師演示
制作燈籠,介紹這張卡片里用到的Word工具,以及常用的Word工具。
文檔元素:藝術字,文本框,自選圖形,圖片等。
排版功能:主題背景,圖片環繞,邊框,底紋,字體,顏色,字號等。
(二)任務
卡片制作,為燈籠配上合適的唐詩。
1.相關素材可以使用教師提供的素材,或通過因特網進行查找。
2.小組分工,有的負責找素材,有的負責設計版面,有的負責操作。
3.要求:
(1)作品能夠顯示個性,有所創新。
(2)標題:使用不同的字體,顏色,字號,包括藝術字等形式。
(3)醒目、能夠吸引人。
4教師提示:
(1)片面結構組成:標題,正文,圖片裝飾。
(2)標題制作:通過藝術字與圖形的組合加工,使其形狀、大小、位置有所變化,可以增加版面的美感。
(3)充分利用文檔元素——文本框,它能在版面中靈活放置文本,還可以實現文本的橫排和豎排,通過與空格的使用,可以排除不同的形狀效果。
(4)根據自己的審美觀,設計主題背景、邊框,插入圖片。
(5)根據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小組每個成員的能力,把作品美化到最佳。
5.教師活動:
巡視查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個別學生的問題進行單獨交流、指導。同時留意各小組的作品完成情況,挑一些有代表性、值得各小組借鑒的作品點評。
(三)教師總結
1.表揚鼓勵學生的制作成果。
2.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作者單位 陜西省勉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