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一、創設能夠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主動獲取知識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雙向交流的復雜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而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通過老師的啟發誘導以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學中教師經常運用學具讓學生動手,并且全體學生都參與探求新知識的活動。
1.動手要有新穎的內容,才能利于學生手腦并用
如:我設計“15按平均分有幾種分法?”老師先擺出15個小棒擺成一排,然后分成3份,學生自己動手分。這時教師問:“還能做到平均分嗎?”然后,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判斷一共有幾種分法。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感知表象基礎上引出“平均分”這一概念,進而又讓學生思考:怎樣分才能是平均分?設計新穎合理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動手動腦,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2.動手必須有明確目的
目的明確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學生在操作前教師通過談話交代本次動手操作的目的和意義,最終使學生知道要做什么,達到一個什么目的,本次動手操作活動的意義是什么。如:還是“平均分”,動手操作目的就是使學生明確“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樣多。這樣教師目的明確了,再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平均分幾份”的方法,再通過講解引導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意義了。
二、積極動腦,鞏固知識
從心理學中我們得知:學生動手,是一種外部的物質化的活動,而且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其本質在于動手活動中能引起和促進學生把外顯的動作和內隱的動腦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學生借助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動腦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推進學生動腦內化的作用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把8只鉛筆人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只?”教師先要求學生動手分一分,這時學生的動腦僅僅停留在平均分的過程,并不知道如何理解除法的含義。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動腦,同時在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中去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斷,學生明確了8是要分的總數,4是平均分成4份,2是每份分得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的教師及時的“扶一扶”使學生做到了由動手到動腦的結合,增進智慧。
總之,在教學中動手、動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動手感知—形象表象—抽象概括運用規律”這一規律。通過實踐我們感到:動手、動腦的同時更離不開表述概括。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表述、概括才能實現數學學習中的由感性向理性的轉化,使學生抓住并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作者單位 通榆縣雙崗鎮中心小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