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向榮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必修的一門基礎學科。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運用多種手段,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至關重要的。而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提高教學成績的方法之一,也是加強學生素養的關鍵所在。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克服學生的依賴思想,提高他們的自學意識
一開始,初一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他們認為到校學習主要是聽老師講,老師布置什么作業就寫什么作業,布置多少寫多少。為了糾正這種思想,我將本校往屆學生自學能力強的、在學業中取得卓越成績的學子請到學校,給他們傳授經驗,講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性。這種現身說法極大地鼓舞了學生,讓他們初步產生了自學的渴望。
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這個話題是老生常談,但在教學中常常被我們忽視。教師應該牢記,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啟發設疑,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課文之間的多向交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形式可以是靈活多樣的,可以自我釋疑,更可以小組探究。經過這一輪的學習之后,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與總結,得出自己的結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對文本有不同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為我們知道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文無定法,當然,允許學生暢所欲言,這樣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突出課本的教科書作用,讓學生在探究文本中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
提起自學,有人誤以為就是多看課外書籍,多做課外習題。這實際上是個誤區。我們知道,初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課本為主,吃透課本。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看、想、練、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1.看,就是看課文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是教會學生看書。語文課本就是很好的自學材料,內容的編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教師要耐心地引導,可以把自讀課文當作業布置給學生,課堂上檢查提問。當然,在課堂上要適當地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看課文,對少數課后不看書的學生,讓他們迅速瀏覽一遍,看完再提問。在單元測試卷中有意識地考察課本上的內容,例如默寫、時代背景、課內閱讀理解等。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學生就能對看書產生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看書習慣。
2.想,就是自己想問題
邊看書邊思考,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開始階段,學生只看不想,或者漫無邊際地想,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一開始可以引導學生考慮以下問題:(1)具體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2)你認為本文的主體是哪些段落?(3)本文的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3.做,就是自己做課后的探究練習
課后的探究練習由淺入深,一開始學生可能只會做淺顯的,但時間長了,大多學生難的也會做得很好,這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4.結,就是自己做小結
每一課學完后,讓學生做口頭小結,加強對文本的認識。每一單元學完后,讓學生寫一個提高性總結,將本單元梳理一下。對照課本分析掌握了哪些寫作方法,哪些沒掌握?查缺補漏,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自學能力。
當然,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貫穿教學的始終。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城九中)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