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云
“健康管理”的理念,在我國宣傳和推廣已有十余年,但迄今為止,除了商業化的“體檢中心”風生水起、不斷擴張之外,其關鍵環節——“干預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發生和發展”,卻未能有效地付諸實施,癥結何在?
理念付諸實施,需要人力、物力和體系的保障。這個保障,或來自政府的推動,或來自市場的驅動。體檢產業得以繁榮,受益于市場驅動;疾病危險因素的干預,則因其常常“費力不討好”,鮮能交由市場化解決,因此,需要政府的扶助推動。但如何推動,則需要政策制定得科學合理和切實可行。
“健康管理”屬于“公共衛生”或“預防醫學”的范疇。本期的“特別關注”,我們對健康管理實施的一個核心問題,即“誰來管理?”進行專門討論。
我首先推薦大家讀一讀一位署名為“良苦鄉醫”的村醫給廣東省衛生廳廖新波先生的信。相信這封信,代表了許多基層醫務人員——健康管理的主要實施者們的心聲。這位鄉醫,目睹和親歷了基層公共衛生的“實事虛做”,慷慨拷問:“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工作到底多少是專業性內容,多少是政治手段?
如能蒙廖先生允許,我愿意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公共衛生”,既是一種政治手段,也是一門科學的專業。
如前所述,公共衛生,無論是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如疫苗接種、隔離、檢疫,還是慢性病的預防,如限制煙草使用、普及合理膳食、推廣健身運動,常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國內國外,莫不如此。
公共衛生也是一門科學的專業。近一百多年來,人類壽命的延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共衛生科學的發展和普及。我國政府建立和頒布的公共衛生政策、法規和措施,也大都有著充分的科學依據。
這位鄉醫的提問,也彰顯了現代預防醫學的傲慢及其承受的偏見。
“預防為主”,符合人類的普遍天性和愿望,在過去一百多年中又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了古今中外普遍正確的“政治話語”,也使得“預防醫學”形成了“傲慢”的姿態,以致政府機構、學術團體和公眾常常對在“預防為主”名義下的各種建議和推薦盲目推崇,如曾風行全球的女性“雌激素替代”、在我國正在被濫用的“腫瘤標志物”篩查等。20世紀最為深刻和淵博的醫學家之一、加拿大的David Sackett教授,就曾批評預防醫學“專橫、武斷、飛揚跋扈”。但Sackett教授的批評,也招致了許多醫學界同行的反批評,認為其對預防醫學存有偏見。事實上,對“預防醫學”的漠視和偏見普遍存在,使得許多有效的預防措施未得到落實。例如,即使在美國,也只有3%的女性和5%的男性接受了各項確切有效的癌癥篩查;又如,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反疫苗接種”運動愈演愈烈,這些年來也波及到了我國。再如,從事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專業人員,所獲得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回報,常遠低于從事臨床醫學的專業人員。這些偏見,不僅會阻礙預防醫學的發展,也會損害人類的健康。
預防醫學應得到合理公平的評價、科學可行的落實,既避免過度“傲慢”,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減少偏見。唯有如此,我國的“健康管理”理念,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