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光線黯淡的地方,就看不清東西,醫學上叫夜盲癥。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得這種病的人很多,也更容易發現,畢竟那時候不像現在這樣晚上有電燈照明。不過,古人很早就發現治療夜盲癥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吃動物的肝臟。這個方法并不難發現。人們平時并不吃肝臟,夜盲癥患者哪天吃了肝臟,發現眼睛好了,就很容易推想是吃肝臟的結果。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對此已有記載,不過他提供的藥方聽上有點恐怖:蘸蜜生吃一整塊牛肝。古希臘醫學傳到了蓋倫手中,將治療夜盲癥的藥方改良得人道一些,改吃烤過或煮過的山羊肝即可。
中國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吃肝臟可以治療夜盲癥。不過在這方面中國古人比西方古人更有想象力,他們想象出這是因為“肝主目”“肝開竅于目”,眼睛能看到東西,有賴于肝氣疏泄和肝血滋養,吃什么補什么,吃肝補肝,也就能明目了。直到現在,有的中國父母在鼓勵小孩吃雞肝、豬肝時,還會教育說:“吃肝明目。”
我們現在知道,夜盲癥的病因是由于體內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A的活性形態叫視黃醇,視黃醇能變成視黃醛,視黃醛與視網膜感光細胞中的感光蛋白結合,形成感光色素。如果缺乏視黃醇,就會影響到感受弱光的色素視紫紅質的再生,導致夜盲癥。吃肝臟能治療夜盲癥,是因為動物的肝臟碰巧是儲存幾種維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種是維生素A。一個動物肝臟儲存的維生素A,足夠滿足其一兩年的需求。所以吃肝臟能治療夜盲癥,不是因為“肝主目”,而是因為它富含維生素A。如果體內不缺乏維生素A,吃再多的肝臟也不會讓你的眼睛變得更明亮。
維生素A參與了人體諸多生理功能,除了正常視力,對骨骼生長、生殖、細胞分裂、細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維生素A除了夜盲,還有其他的癥狀,例如皮膚干燥。如果因為吃肝臟能夠治療夜盲癥就說“肝主目”“吃肝明目”,那么是不是還要說“肝主皮膚”“吃肝潤膚”寧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除了肝臟,還有奶制品,是不是也要說“奶主目”“吃奶明目”呢?
維生素A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果缺乏它的話,甚至會死亡。但是吃得過多也會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歷史上,就有北極探險家因為吃了北極熊的肝臟導致維生素A中毒差點死掉的記載。那么,一天攝入多少維生素A合適呢?推薦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過了這個量,就有導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等不良反應的危險。
對準備生育的婦女或孕婦來說。尤其要注意避免攝入過量維生素A導致胎兒畸形。吃動物肝臟很容易就導致維生素A攝入過量。100克熟豬肝的維生素A含量是5400微克,是女性推薦量的8倍、安全上限的2倍。此外,由于肝臟是解毒器官,重金屬、農藥、獸藥會在肝臟中積蒂,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婦應該避免吃肝臟。國內有的醫生給孕婦開肝精補血素口服液“補血”。這種中成藥的主要成分是“肝精膏”,是用大量的動物肝臟制成的。每1000毫升肝精補血素口服液用到了1300克鮮肝,共含84500微克維生素A(每100克鮮豬肝含6500微克維生素A),每天劑量是口服40毫升,那就有3380微克維生素A。是推薦量的4倍(孕婦的推薦量是每天770微克)。所以給孕婦開這種藥,不是無知就是無良。
維生素A缺乏癥在發展中國家仍然很常見。據估計,全世界5歲以下的兒童大約三分之一患有維生素A缺乏癥。每年有幾十萬名兒童由于維生素A缺乏癥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為擔心維生素A中毒而忽視了補充維生素A。要補充維生素A,有比吃肝臟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雞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離譜。此外,植物中的胡蘿卜素在人體內能轉化成維生素A。胡蘿卜素有幾種,其中轉化成維生素A效率最高的是β-胡蘿卜素,在油脂中每2微克β-胡蘿卜素相當于1微克維生素A。日常飲食中β-胡蘿卜素通常不是溶在油里吃的,所以吸收效率較差,但也不像有人說的吸收不了,而是12微克β-胡蘿卜素相當于1微克維生素A。這么算下來,吃100克生胡蘿卜攝入的β-胡蘿卜素的量,相當于841微克,足以滿足一天的需求了。而且吃胡蘿卜素是不用擔心過量的。這是因為人體對胡蘿卜素轉化成維生素A存在負反饋控制,如果維生素A的量夠了,就不再轉化了。所以吃胡蘿卜素,是不用擔心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實在太多,也只是讓皮膚暫時變黃色而已,并無害處。
除了胡蘿卜,還有甘薯、南瓜、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蘿卜素。不幸的是,大米不含胡蘿卜素,所以以大米為主食的貧困地區的人口容易得維生素A缺乏癥。為解決這個問題,國際上有個人道主義項目,通過轉基因技術讓大米也能生產胡蘿卜素,這樣的大米從白色變成了金黃色,稱為金大米。吃金大米,即使不吃別的食物,也足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如果推廣開去,可以消滅維生素A缺乏癥,挽救無數兒童的生命了。